让爱撑起一片晴天
——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校园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他们怀揣着美好的愿望,长年只身在外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留下儿女在家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抚养。于是,在小城镇或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还有媒体称他们是有父母的“孤儿”。在学校则演变成了老师,同学们眼中的“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存在已经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现象。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隔代教育”所引发的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情况,我精心策划了一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和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的占85%,与亲戚一起生活的约占10%,自己单独居住的占5%。
2.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看法。不想父母外出务工的占80%,其中有20%虽然不想父母背井离乡,但对父母的外出务工是为了改变生活状况的做法表示理解。
3.对生活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生活中遇到麻烦时,60%找老师或同学帮忙。遇到烦恼时,约有50%找同学或老师倾诉,大概有25%则捂在心里,自己找宣泄的途径。
4.学习状况。近七成学习成绩比较好,仍有两成成绩不够理想。
5.性格差异巨大。乐观、开朗,微笑着度过每一天的同学约占30%,比较悲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不自信的约占70%。
6.与父母电话联系的情况。20%的同学每个星期一般都会与父母通话一次。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则占60%,仍有极少数无法与父母联系。
7.上学方式。80%选择住校,30%与爷爷奶奶在家生活,5%独自在家居住。
8.对父母的期盼。的占80%希望爸妈马上回来团聚,20%期盼爸妈挣更多的钞票,买多些好吃好玩的回家。
9.对学校的做法。90%的同学认为学校为留守学生安排的节目表示满意,但也有10%的学生表示,碍于面子不敢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希望学校安排科任老师与学生谈心。
10.对监护人的看法。80%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思想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隔代鸿沟不可跨越,20%甚至认为爷爷奶奶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11、对读书的看法。10%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为读书能够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关键是脑袋要精明,会做生意。10%认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读书是摘掉贫困帽子的最好出路。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为了雕刻心灵深处的图腾,更是为了圆一个13岁留守女孩盼望得到关怀的梦想,我走访了初一级一些留守学生,以聪颖的知觉聆听他们的心声,以温暖的关注,驱散疑惑,点亮真诚。
二、(1) 菁菁校园,留守倩影
东方的天空翻着鲤鱼肚白的时候,一群在校住宿的孩子一大早就起床、穿衣、刷牙、洗脸、一切完毕后,又齐刷刷地奔向操场,伴着欢快的乐曲,蹦跳着脚步,激荡着青春,旋律,嚼着优美的文字,开始新一天的学习生活。
清晨,太阳刚露出笑脸,校园就传来了欢快的读书声。教室里、走廊上、花坛旁、操场上,都可以看到留守的身影。两三个、三五个,还有独自一个镀步的同学,在朗读着,背诵着。他们有的捧着书认真朗读,有的把书放在背后,抬头背诵着。。。。。。
“铃、铃、铃。。。。”,时钟已打过八下,整个城镇渐渐变得喧闹起来,校园里却是一片宁静。透过洁净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留守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课,他们有的轻轻地翻阅着书本,有的在专心地做笔记。翻书声、笔和纸的摩擦声,是那样的轻,像春蚕吃蚕叶,又像溪水缓缓地流淌。。。。。。。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余辉似火。校道上、树阴下、石凳上,你都会看到留守的身影。在一个校道拐弯处,我与小敏不期而遇,她迈着极慢的步子朝墙边走去,似乎极力克制着自己。
“是否思念远方工作的爸爸妈妈了?”我泛者关切的眼光,小声地问。
她沉默着,眼里噙着泪水,脸一直红到耳边。我俯下身子,用纸巾抹去他脸颊上滚烫的泪水。
“老师,谢谢你”。
在边走边聊中,他敞开了孤独的心扉:从小,“父母”这个名词对我来说,太陌生了。每年春节,他们匆匆赶回后,又匆匆走了。多少个万家齐庆团圆的年夜,都只是我们两兄妹叹气度过。我不怨父母,因为我知道,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学业,我的将来。但是,他们不明白,我更需要的是他们的关怀,哪怕只是一个拥抱、一杯牛奶、甚至是一句关心的话——“你的学习怎么样了?”可是,这句话却是从邻居家听到的。于是,每当看到喧闹的城市中别的父母对孩子嘘寒问暖时,我很害怕。总觉得与他们格格不入,一个人在街上漫步的感觉是那样的孤独、无助。当看到同学们美滋滋地讲着:牵着爸爸的大手,蹦蹦跳跳的从校园涌出去的幸福时,我都会避得远远的。说到这,他哽咽了,两簌泪水顺着脸颊向下滴落。
白天,我总是沉浸在与同学相处的快乐中,我很享受那种被别人关怀的感觉,我也很喜欢用这种感觉来填充没有父母关怀空虚的心。但是,我非常清楚,友情永远代替不了亲情。当看到别人的爸爸妈妈接送他们上学时,我都会呆呆地把目光聚在那个小孩幸福的脸上。楞楞地看着他们从视线中消失。总想我的爸妈立即出现在我的面前,接送我上学。。。。可是,这不可能实现,只是我的梦想,永恒的梦想。
一想到每逢春节,爸妈就会回来,我的心花就荡漾开了。我渴望过年的感觉,过年可以一家人齐齐地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还可以牵着爸妈的手走门串户,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探亲访友。而最难忘的是,每次我打电话说要回家,妈妈总是依在门槛边,两只手握着,眼睛一直望着远方等我回来。现在爸爸妈妈去远方工作了,这温馨的一幕只能成了我的梦想。每天早晨,我上去教室,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翻日历,看着一堆已翻过的日历,我知道爸妈离回家的日子不远了。
听着听着,我只觉得眼睛有些湿润了,我悄悄地转过身,用纸巾抹去泪水。我在他那充满童稚的只言片语中,第一次真正了解了家的含义。家是一个人受到伤害,情绪低落,一个温暖的港湾,因为家里有疼你爱你的父母亲。我也初次了解到一家人团聚带来的温馨对一个留守儿童来说是件多么渴望的事情。
他的眼中再次泛起了泪花,我知趣地停止了发问。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每天遇到的困惑得不到排解、烦恼找不到宣泄的途径、困难得不到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亲情缺失本身就是对孩子正常情绪需求的剥夺和伤害。
随后,我拨通了小敏爸爸的电话,跟他细说了小敏成长的困惑与痛苦。对于自己不能留在孩子身边而使女儿心理出现偏差这一结果,他表示深深自责,但也显得很无奈,他说:“天下哪个父母愿意把孩子撇下不管,但是,如果不外出工作,哪有钱供娃读书啊?”面对女儿的心理困惑,他希望:国家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之家”,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缺失的亲情。同时盼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给留守孩子提供心理辅导,给予他们心灵全新的呵护。
(2)漂浮的小船 ,留守的梦想
带着对留守学生温暖的关注,我穿街走巷来到停放着数十艘旧船的村子,小华的奶奶很热情地招待我。据她说,小华的父母为了改变生活,夫妻一同外出打工了,留下小华给她照顾。每天早晨,老人家早早起床,下了一团面煮给小华吃,然后再帮她扎好辫子,收拾好课本,小华才挎起书包,挥手告别。
中午放学回家,看着年迈的奶奶迈着艰难的步子为中午饭忙上忙下,小华有时也会走过来帮忙生火、洗菜、淘米,看着孙女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老人家心里荡漾着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黄昏时分,小华一般都会到海边去玩。他说:“在海边可以看到爸妈回来。”为此,老人家很担心孙女的安危,她说:“希望父母能将孩子带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去读书,使他和别的孩子一样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虽然小华学习成绩很好,但孩子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他们能否更好地学习,途中会不会受挫,会不会学坏,这也是我日夜担忧的问题。”对于家长习惯用金钱来弥补自己感情上的缺失,这会不会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孙女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会不会走神,有没有厌学的心理等问题,老人家表示很揪心。现在小华的父母还没有条件接孩子去读书,老人家感到很无奈,她只能盼望学校能给留守孩子建立一个留守娱乐场所,更多的人给予温暖的亲情,使他们一样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她一边嘀里嘟噜着一边用手指者正在海边玩耍的孙女,我顺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小华正用纸折叠小船,每做一只,就放下海去,飘荡一会儿,船就被浪打翻了。他又折了一只,再放下去。我静静地看着他,终于忍不住问她:“你这是干什么呢?”她遥看着大海的远方,沉思着说:“我想他们飘到上海去。。。。,上海有我的爸爸妈妈,我要告诉他们,我想他们,我想他们快些回来。”说完,泪水一滴滴流了下来。我望着渐飘渐远的小船,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聚着一个13岁女孩不能忘怀的凝望,系着亲人的默默等待,牵者父母穿越时空的深情,载着稚气未脱女孩盼望家人团聚的梦想,小船乘风破浪,似乎越航越平稳。渴望和家人团聚,盼望家人的关怀,希望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这是孩子最普通的生活。可是,这对于一个13岁孩子来说,却只是一个用彩云编织缱绻的梦,宛如一只在海上漂浮的小船。
虽然留守儿童有些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不善于交流,情绪消极,退缩冷漠,但也有不少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变得更加乐观、坚强起来。
(3)孤独的身影,坚强的女孩
小迎,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个子不高,扎着马尾式的头发,她的脸显得美丽、端庄,耳旁纤细的秀发随风飘动着,那浓而细长的眉毛下扑闪着一双密布着长睫毛的大眼睛,笔直的鼻子高高地耸着,使人觉得她十分坚强。这与她小小的年纪却要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愁与孤独是离不开的。
每天早上,当别的孩子还在酣睡中说着梦呓的时候,小迎揉开惺忪的睡眼 ,一跃而起,洗刷完毕后,背上书包,独自一人上学去了。在路上看到同学坐着的摩托车缓缓驶过时,小迎也会投去羡慕的眼光,有时还会小跑起来,紧追一段距离后才停下来。
放学后,别的同学可高兴了,因为他们的哥姐们都和他们一起回家, 接着就迎来父母的笑声。他们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快乐,惟独小迎不因放学而感到开心。因为在学校的时候,至少还有同学和她一起玩,聊聊天,而回到家,空荡荡的房子只有她的哀叹声。
晚上,她只能孤零零在看电视,有时她不禁想起以前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情景,一想到这,她觉得是多么孤独,多么无助。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小迎能在孤独、困惑中挣脱出来,她清楚地知道,爸妈为了维持生计而外出工作,他们还没有条件接她到外面读书。她能够体谅父母的苦衷和难处,她也感谢父母给她一个独立成长的机会,让她学会坚强、独立。
这些十几岁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却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尽管他们的性格和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内向、孤僻、感情脆弱,有些则表现为坚强、乐观,但他们都渴望亲情回归,盼望得到关怀。
三、让爱心为留守撑起一片晴天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一部分,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我校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给予他们大量的关爱,学习上,给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活上,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心理上,对他们积极正确引导。使留守儿童也能同非留守儿童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身心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积极开展排球比赛,丰富留守学生的课外活动。针对留守学生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的特点,学校安排科任老师当裁判,组织留守学生举行班级比赛,鼓励他们踊跃参加,使他们在运动中享受到快乐,同时也感受校领导、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2、免费乘坐校车,温暖“留守”心窝。“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因此,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安排校车护送留守学生回家。小静满脸微笑地告诉我,自从搭上校车后,再也不用挤公共汽车,再也不用为兜里的生活费担惊受怕了。校车从学校出发,虽然道路崎岖不平,但司机还是把车子开得很平稳,几乎没什么颠簸。在路上,还有老师陪他们一起聊天、唱歌。小李很开心地说:“坐校车回家比做小车回家快乐。因为车上可以和同学们高唱着儿歌回家。”
3、安排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进行“一对一”爱心关怀活动。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年迈体弱,文化素质比较低,教育观念落后,大多数老人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用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烦恼、心事。一些老人虽然喜欢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孩子由于“隔代鸿沟”等原因又不喜欢和老人说心里话。曾有学生向我倾诉,奶奶几乎每天都要他囿于狭小的屋子里学习,整天对他唠叨不停,说一大堆令人恼心的话“你现在不努力学习,两年后怎样考高中?考不上高中,怎样上大学?”学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取得老师的支持,决定实行“一对一”爱新关怀活动。每逢周六、日,老师到留守学生家访一次,对个别还要心理开导,功课辅导。
4、师生慷慨解囊,爱心助学。我们学校地处粤西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这些留守孩子家境比较贫寒。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摆脱生活的困难,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建立了“爱心基金会”,发动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捐款,款项专用于资助留守学生。此外,学校还在饭堂开设留守学生专用窗口,为他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让他们有家的感觉。我走访了一些住校的留守学生,询问他们生活、学习的状况,他们脸上泛着灿烂的微笑说:“学校住宿环境很洁净,饭菜也很美味。在这里有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还会有科任老师过来辅导我们,在这里生活很快乐。”
5、银幕献真情。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加上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每周六晚组织留守学生免费观看电影,这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寻找到释放压力的港湾。通过观看电影,很多学生受影片中主人公坚强、乐观的性格所感染,也慢慢变得自信、坚强、乐观,自立能力也在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转为动力,自觉上进。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同时吸收其他学校的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探索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努力培养留守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活泼的性格、高尚的品格,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快乐生活,用心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全文完-
▷ 进入寒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