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结婚
结婚是一般人都要选择的生活方式。即使不采取结婚的法律形式的两性关系,双方在一起,所遵行的原则亦如结婚者差不多。因此,在讨论结婚题目时,也包括那些未行使结婚手续而实则生活在一起的男女们。
结婚成为一个问题,应该不算偶然,这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事情,要问到所以要结那个婚的时候,人们的回答往往会表现出许多的不同处。我的回答到很简单。我以为其实人们大多是害怕孤独,而两性相吸,其乐融融,所以才结婚。如果换上比较美丽一点儿的语言来说,即可以概括为因为爱而结婚。不过,事情往往因为观察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而呈现或简单或复杂的状态。对于结婚的态度和看法便是这样。现在我把自己对为什么结婚的看法和大家诉说一下。不妥的地方,自然可以批评。
一、历史的回顾
结婚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性关系的制度化的产物,按照恩格思所说,一夫一妻制的实质“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它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所以它“只是对妇女的而不是对男子的”。“ 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在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之间,插入了男子对女奴隶的统治和多妻制”。
恩格思的话告诉我们,结婚从一开始并非出于男女相互间的感情需求,决定两人一起生活的不是彼此的爱慕和喜欢(自然条件为基础),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经济条件为基础)。回顾婚姻发展的最初阶段,让人颇难乐观。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与人性的自然需求相违背的。婚姻发展到现在,双方的情感需求已经越来越成为彼此建立长久关系的必要条件,婚姻已经呈显出摆脱它的发展之始以经济条件为基础而回归它的自然条件基础的历史趋势。然而,真爱来之不易且未必可以做主沉浮,非爱仍旧不断冲出来成为主导。于是问题就来了。
二、问题变得复杂了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简单的人面对复杂的生活现实,往往会在世俗的聪明和智慧眼里成为非常可笑的对象。如果你回答结婚问题时说是为爱结婚,并且你还要坚持一桩从经济等利益方面非常吃亏的婚姻时,一定不会赢得多数人的赞赏态度。这很好理解,因为现实生活是必须依靠较好的或者必要的物质条件来保证,人们才能生活下去。爱不能等同物质的优越,而完全脱离了物质基础,人们是无法活下去的。解决爱和物质矛盾问题,本来也很简单,即相爱双方要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谈婚论嫁。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说为爱结婚就没有错。可事情一旦不再单纯时,就会引来相反的观点对其进行否定了。于是,以为爱结婚为荒唐的看法和认识就成为许多成熟男女反其道而行之的生存法宝了。表面看这种把爱的问题与物质条件关系极端化的认识的看法,仅仅是思维片面的结果。其实不然,这种观点深刻地反映了婚姻形成之初的性关系实质。说明这样的婚姻目的时至今日,仍然是大部分人的首选。于是,依据对待婚姻的两种不同的态度的看法,可以简单分为为爱而结婚和并为非爱结婚等不同选择。在非爱的婚姻里面又可以有若干的不同表现。
三、婚姻成为解决物质来源问题的手段
具体到每个人,人们结婚的目的会显出明显的差异。明确要找个有钱人嫁出去的女人直接坦白,嫁谁都是嫁,和一个有钱人生活自然衣食无忧。再说有钱人也可以是好人。于是妙龄女郎纷纷成为富豪或者家境显赫者身边让人眼馋的靓丽风景。女人生育,料理家务,不去从事艰苦劳动。确实符合女性的身体状况,身份和角色。应该说是具有人性化的一种安排和选择。这里,女性把自己在本质上定位成生育和持家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身份。女人在家,男人在外,传统社会就是这样规定男女角色的。只不过,随着这种性别角色的确定,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庸,失去自我。以至于男人把女人当成衣服,可以穿也可以脱。女人被男人操纵着。但女人甘愿如此。过去她们“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现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她们中也非常流行。但古往今来怨妇队伍络绎不绝,原因大多也正是女人失去自我所致。
女性解放必须从传统的压迫和统治中摆脱出来,这样事情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虽然女主内,男主外,但两性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女性得到充分的尊重的爱护.她们活出自我,活得更加优美。那么,真是再好不过的理想境界了。
四、婚姻的种族延续功能大于情感依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非常典型地将封建社会对待婚姻的态度和原则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完全将种族延续当成婚姻目的的历史时期,几乎难有人逃过这样的婚姻选择。这样的婚姻目的,自有它深刻的历史成因,即农耕时代,劳动力的缺乏和人们进入老年完全依靠子女(儿子)抚养的唯一选择。因此才产生了为了生个儿子,留下后代为目的的结婚动机。无论大户人家抑或小民百姓,人人都以生个一儿半女为生活目的。为此而或快乐或忧愁。对于农业时代的人来说,生孩子的事大于一切。时光发展到现代,虽然出现了“丁克”一族,但多数人还是希望和愿意生下后代的。对于生育问题,现代人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单纯地为了延续种族的婚姻,实际上很难成为两人结合的理由和目的。
表面看目前的婚姻动机似乎已经很现代和进步了,但是如果考察种族延续与财产继承关系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关联。这一点也正是婚姻起源之一。即有了财产积蓄的男子想将自己的物质财富留给他的后代。
当我们认真考察家庭成员感情关系维系基础的话,仍然会发现并非尽如人意的地方。以财产的承继为检验标准和尺度最能够说明问题。一桩婚姻总要或多或少涉及家庭成员财产继承和分配。如果父母一代保持完整婚姻问题还不大,若父母分离后,双方或一方再婚而又有新成员进入的话,问题就来了。往往是原家庭的儿女极力反对,理由自然是新来的成员要刮分和占有原家庭的财产。社会上出现很多子女反对父母再婚的现象和情况,究其原因,就是一个财产问题。虽然出来反对的子女们常常以父母年龄大,不该有寻找异性想法来挖苦和取笑以使他们阻止长辈婚姻的行为具有特别充分的道德理由。发生这种情况,更加突显出婚姻的财产本质,同时表明其情感依附关系所处的微弱地位。这一方面确实与人们所生存的现实条件限制相关,使当事者无法超越相对贫乏的物质条件的依赖。从而导致对“外来进入”的家庭成员的抵制和反对。自然也有个人因为对于物质财富的强烈占有欲而表现出的贪婪。一方面也因为物质财富的分配和继承确实存在着与个体情感复杂相关的情况,新旧家庭成员各自对待物质财富所持的态度和做法常常互有所私,以至无法调整各自立场而仅仅强调自我占有。这样便使双方的冲突和对立更加巨烈。在物质财富左右人们生存的现实社会中,每当涉及物质利益的时候,人们往往都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往往会不择手段地以争夺更多财产为目的做出一系列毫无情面的行为来。世间常常上演着类似的悲喜剧。
英国作家哈代所著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权》,即反映维多利亚时代子代干涉母亲婚姻,终于使其母至死未能与自己心上人在一起的悲剧。儿子否决的理由虽然出于其贵族的偏见,表面上并非直接源于财产,但实质是一样的。维护贵族身份和利益,即是对财产关系的强调和巩固。作品表达了贵族偏见和贪婪自私等欲望下母子间情感和关系的淡漠和冷酷。母亲作为受害者成为儿子为了维护贵族利益和虚伪荣誉的牺牲品。亲情在此化为了零。
《儿子的否决权》中所表现的那个无情的儿子通过维护贵族身份达到了维护其物质财产的目的。我们批判它的同时,应该看到“儿子”所以那样做的历史原因。在此,“儿子”的无情更是现实生活的无情。或者说那个时代的无情。小说主题的深刻也正在于此。
现实里我们的身边往往也发生着许多无情的事情,究其原因往往很复杂。婚姻之始本来是男人希望保证自己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并由此而制造了奴役女人的性关系制度,但男人没有想到的是,女人会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生活中我们不会陌生,抱有财产目的而采取结婚形式的女人绝不是人们的杜撰。试图通过婚姻得到财产,双方愿意共同生活,亦无原则错误。而仅仅想得到财产,情感随意的便不应得到支持了。因为它几乎完全成了一桩买卖。而且很可能是一桩稍纵即逝的短暂行为。我单位同事的一位亲戚,即为了与一个女人再婚而将自己唯一的房产变卖。而当钱财成为女人所有的时候,男人不幸生病,那女人却无情地不予治疗,眼睁睁看着那个曾经为了得到她而把自己仅有财产卖掉的男人慢慢等死。我想那女人心里或许也很平静,因为当初自己也并非特别喜欢这个男人。只是男人一味地想得到她,都是男人愿意。一切都是男人自找的。男人只知道贪色,自然后果自负了。这样看也有道理吧。
五、婚姻的制度化体制对人类自由的强迫
结婚可以是一种强迫,这从社会对“按照常规”未进入婚姻状态成年人的态度和看法可以证明。时下,社会对“剩女”(也包括剩男),大喷口水,将她们视为“另类”。由此可见婚姻体制的强迫性对个体是非常强烈的。稍有异者,即不为所容。这种强迫,也成为导致错过“最佳婚龄”男女身份窘迫的直接原因。迫于压力,也造成部分待婚男女勉强结婚,进而为婚后不谐埋下隐患。因此,可以说相当多的婚姻不幸恰是婚姻的强制性和制度化造成的。
而当我们以离婚和再婚问题为例,更可以看出婚姻对于当事人的强迫性质。一般来讲,夫妻离异给孩子造成伤害,确实很大。这也因为父母只顾自己,相互伤害甚至不考虑对子女影响所致,说到底还是个人的问题。人类发展至今,其人性水平仍然参差,许多情况下难得很高。以至于不能很好处理离婚难题。而那些因为害怕离婚造成孩子不幸的父母们固然表现出为子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人性,但同时也因此而把自己的人性需要牺牲掉了。如此看来,可真是“忠孝不能两全”。
离婚难,而再婚同样难。其原因在于婚姻联系着各成员的物质利益(感情也与物连在一块了,或者说物常常代替了感情。因财物而吵翻天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婚姻实际上是人们因之而组成的家庭的物质分配和占有的受到法律保护和道德支持的单位和实体的一个规定(契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儒家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的重要,无论封建时代还是现代社会,思想家都知道其本质,并形成了对家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而婚姻中的物质因素过于重要和强烈。所以才导致一桩婚姻的离异和重新组成的困难和麻烦。同时也是人们在面对婚姻而谈感情时常常显得无可奈何。大家所以经常抱怨世风日下,鞭挞情感的淡漠和欺骗。有人甚而会因为情感的变异伤感至极而产生决世的极端行为。归其宗旨,大多因物质和利益占据了婚姻本质的结果。而随之带来的荣辱悲喜等精神得失,更将“损失”和“不幸”无限扩大。
婚姻形成之初,源于男性想要确保死后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婚姻后来的发展,情况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害怕财物流失或者分配的不合理,所以才形成婚姻的强制性约束,以保护其中的利益者。这样的情形一方面形成对于当事者的保护,使希望在婚姻中受益的人免受损失,体现出理性原则。不过这种保护常常存在可以被利用的缺限,一方完全为了得到对方财产或者权力而应允的婚姻就是这样。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制度仅仅考虑婚姻的纲性约制而不顾及事实上人们感情存在的非理性性质。无爱的双方不敢面对离婚造成财产分割以及由之产生的一系列麻烦,从而不得不维持下去,差不多是一个普遍的存在。因此,或者可以这样说,婚姻是一个既讲理而又不讲理的存在形式。为此人们无计可施。
观察人类的各种制度,都有其发生发展和不断完善或者最后彻底改变甚至消亡的过程。婚姻制度也不例外。如何建立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美好的婚姻制度,或者说是两性关系形式。应该不能回避才对。婚姻的神圣并不因为它是一种形式,而应当在于它建立的基础和形成的本质是否有利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否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享受完美生命的自由和空间。人类的感情不是因为婚姻而受到限制,更不是如许多人所说的和经历的那样因为婚姻而使爱情变成坟墓。相反,婚姻应该成为两人保护和确定双方爱情的一件好东西。虽然现实并非那么理想。除少数人外,目前的中国人人都要选择结婚。而人们对于婚姻的是非短长也是议论最多的了。现实生活里发生于婚姻中的太多的恩怨与悲欢,特别是时下高离婚率的发生。即使那些未离得开的的婚姻中的男女,有许多时不时出现婚外情的事件,闻者亦见怪不怪了。婚姻在许多人那里变成很虚弱很无力的躯壳一样的物件了。没它不行,可有了它却盛不下两颗心灵。不能将自己的感情付给对方,那些发生于家庭中的情变事件屡见不鲜。发生于生活中的诸多婚姻的不幸,究其原因,应该是婚姻目的和功能方面存在问题才导致对于婚姻的报怨和非难。因而如何调整婚姻功能形式中不适合人们情感表达和存在的消极因素,就成了解决婚姻问题的切入点。那么婚姻问题是什么呢!
婚姻过于强调非感情因素造成了婚姻的不幸。为了钱,为了物,为了名声等无法把两性感情交融合一的那些东西,统统都是美好婚姻的障碍。但生活在世俗的男女恰恰因为非情感的物质追求和背离以生命相许的爱情承诺的虚妄目标而结婚所以产生了诸多的婚姻不幸。且不说漫长的婚姻需要学习,不能适应者,仓促结婚者,误入婚姻者,自然会遭遇不幸了。以往过份强调婚姻神圣而绝对将婚姻中的男女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和态度,没有关注到婚姻体制对个体的强迫和压力方面。现在两个相爱的男女婚前可以采取同居方式以加深相互了解和适应,这里自然又要破除传统贞操观的束缚才能做到。或者再婚男女很长时间采取同居形式,以确证双方确实适合后才办理婚姻手续。有的干脆不履行婚姻手续,但仍然长久在一起。这些情况,都已为人们所接受。如此看来,婚姻的传统壁垒已经被打破。过去那种体制化的强迫,已经从刚性的显性强制转移为隐性的不够强烈的约束,事实上已被消除了许多。
六、“坟墓说”:对婚姻制度暗面的激烈暴光
那些痛苦于婚姻中的人,发明了一个学说来发表自己对于婚姻生而犹死一般的体验和感受,即“坟墓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应该是人皆知晓的。如此痛切地咒恨婚姻,常常也是那些曾经有过一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的男女们啊!由此可见,除了非爱的婚姻可以导致不幸的婚姻,即使曾经爱过而结婚的,也同样会发生彼此如同路人生死两重天,昔日天堂今日地狱的“生死经历”。凤凰涅磐是由死而生,那是光辉而伟大的重生;经历了婚姻坟墓说的人,却是由生变成了死。由原来的鲜活,走向万念俱焚的毁灭。人们所以会对婚姻有如此痛切的经历和感受,就其个人原因而言,这里有贪婪引来的祸患;有虚荣伴随着的苦果;有非善念头召来的报应;有糊涂和轻率造成的必然结局。
婚姻坟墓说,是一个非常有害的宣传,特别是经那些“亲身体验”的人们加以传导,它的危害就更大。他们把婚姻完全否定,把自己个人的不幸说成所有婚姻的罪过,而且还特别把爱情推论为无法长久的空幻。这种爱情虚无的态度,把发生于相爱的二人双方的美好情感和神圣体验说得一无是处。它否定所有关于爱情的存在和真实。如其所说,人类真地没有再活下去的意思了。作为人无法活在没有爱的世界里。爱才使人光彩,明媚,快乐,使人活着有意思。坟墓说,完全是消极的和灰色的,有生命有活力的人不会相信。
七、为爱结婚:婚姻的真谛
为爱结婚,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下面再让我引用恩格思的观点来结束本篇。恩格思在展望未来婚姻时这样说:“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恩格思的这段话,我注意到两重意义,第一、说明婚姻中女性是一种“献身”,两性关系在客观上是一个“献身”,一个“获得”的“不平等关系”。现实的婚姻中男子只能是“买得”一个女子献身。婚姻中女人无法摆脱金钱,权势等考虑而委身或者拒绝于一个男子。第二、将来或者“现在”一个女子如果想要摆脱金钱权力束缚而完全出于情感将自己与一个男人结合在一起时,那么,男人就要通过超越物质的力量而更加珍重这个女子的献身。然而即使男人不通过财物和权力得到女人,那么,他在向女子表示和表达自己的爱慕和诚意以及对待自己女人的所有殷勤和感动时,出示金钱仍然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男人并不会减低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讨好女人的行为和做法。只是这时的男人和女人是通过情感因素连接一起,而不是别的。
结婚是两个鲜活生命的汇合与容纳,生命的本身和自然分配给男女两性以不同的存在身份,角色并由之而形成依存相互关系。男人得到一个香艳的女性美体,从此与之共枕眠,亲肤肌,享用这生命的本能带给人的无限快乐。女人用她的如花玉体养活和快慰着那做鬼也风流男人一辈子。若从人类的生产与归宿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看,女性的身体既是生命所以产生的发源,又是人最终必然归去的终极。这或许也是这个世界永远也无法脱去女体女色而生衍出欲欲色色或者情深似海之类的男女故事的缘故吧。也所以才决定男人得到一个女人一定要去争取,努力,奋斗的道理。恩格思的话是针对“现实”的由经济物质决定生命状态和形式的婚姻而言的。生命体现为婚姻形式,两性的取与予竟被一个钱(或权)字掩盖和搞定了!
男女之间的取予的不同,女性给予男子身体和情感时候自然向男人索要回报以为必须的条件和两人关系基础的事实,其极端化的形式便是妓女产生的理由。它的一般形式就是非感情基础的婚姻,因而也被理解为变相的卖淫,道理也正在这里。
无论在现实和未来,无论金钱购买还是情感连接。女人的感情一定要男人通过什么她们认为最有价值,最为重要的方式来求得她们。这一点是永恒的。人性使其然。
为爱结婚,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爱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是说要脱离柴米油盐,更不是反对拥有财富。只是强调两人关系的本质不是因为财物而建立,确定双方关系的主导是彼此的感情,然后才是其他。这样的理解没有把爱情建立在虚幻的想像中,而是既经历风雨又可见彩虹的真实人生。但它是浪漫的也是现实的。是美好的,同时也不回避去克服生活中的艰辛和不幸。爱着,婚姻是包围两人世界的光环。婚姻是划定双方彼此今世缘份的足金的戒子(界止)。它是一种限制,同时也是最大的自由。两人在其间得到了无限。“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到了那时候”,即说明现实还不是未来。但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距离却可以因为人们的努力而不断缩短。因此,那时候让人们坚定乐观。因为我们离那时候越来越近。
导师的话经历了百年。仍然鲜活。
2009年4月24日于奉天丽仁居
-全文完-
▷ 进入公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