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女大学生一个很脆弱的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巨大的诱惑,面对种种的问题,我不禁发问一句:“谁在践踏女大学生,谁来保护我们的女大学生”。对与女大学生的偏见与误解很大。
女大学生以前是一个没有怎么变味的词,我们大概可以想到种种美丽情形,感觉是智慧与形象的完美结合,会想到在一个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女形象。
不知从何时起,“女大学生”四个字开始频频见诸报端,变得暧昧起来,天之骄子转眼成了堕落天使。好像什么都要很女大学生扯上关系,像什么疯狂一y*情,什么色情服务,什么宾馆三陪小姐,什么高官二奶啊等等。还有什么婚恋关系中更看重物质利益,择偶以金钱为标准,如《厦门部分女大学生不想找工作想找富老公》、《两成以上大学生认为傍大款正常》;女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追求所谓的“性解放”,如《荒唐的红灯误区:女大学生租别墅开妓院》、《网恋认识帅哥女大学生随便与人开放一夜染病毒》等。反正很多很难听的消息,很肮脏的事情都和她们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可否认,女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某些不良现象,但不能一板子打在全体女大学生的屁股上。毕竟女大学生的主流仍然是自尊自爱、勤奋努力.
《二》
为什么一个好好的女大学生群体会到现在这样的一个很难听的领域里呢?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的一个尴尬局面呢?
让我想到一个变质了的叫法“小姐”。中国人有对女性朋友叫姐的一个古代的美好传统,像比自己大的叫大姐比自己小的叫小姐。但是现在的这个词意思和以前大相径庭。
我觉得女大学生这个词的尴尬局面主要来至以下原因,
第一:网络媒体中女大学生形象“异化”
网络新闻一般都会选择有噱头、刺激性的新闻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网络媒体在报道女大学生时,以猎奇、刺激、煽情为价值取向,在新闻的标题中突出女大学生的字眼,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一般这样的报道一般是负面的报道,比之正面的报道相差不知多少。
网络媒体相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其“把关人”的功能弱化,选择报道内容也较为随意,所以不良、虚假的信息更容易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而这些信息的大量传播也损害了新闻的宏观真实,“网络新闻的客观性在某些特定的文本样式及总体的问题特质中表现出比其他媒体新闻更为脆弱”。
第二。大学的扩招
大学的扩招的确是让更多的人进来读书学习,这是大学扩招的积极因素,任何一件事具有两面性,大学降低了门槛,降低了对于一个人的素质以及道德的考察。只是单单的只是看一个人的分数,这样的一个片面的招生规则。
一些的不良学生也被一起招了进来,这些不良的学生在高中时因为学习比较的繁忙压制了那些人性里丑陋的一面。到了大学以后一切已经变得比较松散比较多的时间。经济的来源有爸爸妈妈的来源。而且远离父母管教,出于青春期的叛逆很容易在大学里走上不良的道理。
第三。自我因素
很多女大学生对自己的不过“狠”。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的追求。在现在这样的一个大学环境下很容易产生盲目的跟随性。比如对于外国来的性开放思想,拜金主义等,没有足够的抵抗能力,被这样的一个棉花炸弹撞晕了,迷失了方向,以至于没有保住最后一道防线。
还有没有及时的把心里的成熟度提高。在高中里一直读书心里没有形成一个抗体,来了大学里也没有及时的补充这方面的营养,很多学生年龄在20可是心里只有15左右,这样的心理很容易被败坏的思想攻破,于是就堕落了。
第四,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
报纸编辑网络编辑等在选择对女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报道时,没有去关注女大学生的学业、社会实践这些积极向上的内容,忽略了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诉求,而是一味地降低自己的媒介品格,利用噱头以引起网民的关注,淡化其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将女大学生“妖魔化”,而网络新闻工作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对发布的每条信息负责,以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纯洁度和公信力。
第五 国家法律意识缺少
女大学生在自己的正当利益在网络和媒体伤害时没有及时的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对于一些的诽谤和侮辱人身人格时候过于棉花糖,过于像豆腐块。致使出现更多的人身攻 击和诽谤。
以上种种都是影响很大的原因。 正是这样的复杂原因导致了现在女大学生的词性或者是形象的改变。不再是那个人的错误是全社会的错误。全社会的误解。
《三》
面对这样情况,谁来拯救我们的女大学生呢?
我觉得要从两面出击。一则女大学生自己要自尊自爱,不要让人家拿到话题讲。事情的关系在于内因,解决还是要靠内因。所以女大学生自己才是拯救女大学生的救世主。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
二来要加强国家的法律监管,严格个个层面的言论,对于诽谤侮辱的言论要严格的制裁。绝对不能手软,不可轻放。大学的教育也是要的,对于道德教育要放在第一个档次,把一个个人的道德提高,社会才会有道德约束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整治,女大学生的词汇会慢慢的转向好的一面发展。对女大学生的面貌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全文完-
▷ 进入诗性江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