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悲观的根源在于,最多只能抓住刹那,却总是渴望永恒,生命和万物的飘忽,使我们失去了依附感和归属感。我们成了无涯之海的一粒粒沙子,感到自己或有或无,没有存在之必然和必须。当发现自己不是那么重要时,就不免要失落了。我们之所以会失落,是因为我们的一切追求和探寻都是为了人生的幸福,追求幸福则是承认幸福是存在的,而认为幸福存在的前提是肯定人生,认为人生有价值。一旦我们发现人生可有可无时,心中难免低落甚至悲怆。
找寻的结果,却是证明了找寻的不必要。这种感觉是恐怖的,因为这意味着你已经无路可走,至少在你刚刚发现人生这种悲观的存在的时候。对于人生来说,可怕的状态有两种:歧路难择;无路可走。歧路给人带来困惑,无路使人绝望。可见无路可走更为可怕。
而悲观终究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化的定性,是认知层面的,是道,不是术,不适合于直接指导人生,虽然仍旧是它在根本上引导人生。人生需要有哲学底蕴,但不需要哲学的直接指导。我这里所说的哲学,指的是人生和宇宙的大道,形而上的东西。
指导人生的自有其他的学问,哲学解决根本,但不能解决全部。很多情况下,人们过于困惑,就是因为他试图用很少量或者较小领域内的知识解决一切问题,虽然没有头绪,却仍然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正确无误的。
我要承认,我这种类似于“逃离哲学的樊笼”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哲学问题的回避和消解。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毕竟人是为了追求幸福而存在的。(我这里谈的是人生观,与人与社会及个人社会价值实现无涉)。我以为,人们应当有这么一种取舍观:凡是有利于人生幸福和安宁的,要紧紧抓住;反之,则舍弃之。
所以,那些关于人生虚无和无常的悲叹,不能太过。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时,我们不要求自己像圣贤那样超乎悲喜之外,对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没必要也不应该有过多的限制。但是,必须要牢记一点的是,如果你觉得,某种东西对你来说是“陷”和“落”,请不要沉浸太深。对于那些比较感性的、诗人气质比较强的人,尤其要注意。歌德曾说,越是情感炽烈的人,越需要理性来约束和驾驭,不然会毁坏一切的。诚为灼见。
个见。欢迎指正。
-全文完-
▷ 进入少年阿波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