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三门峡城市名片----三门峡大坝雪飘1

发表于-2009年04月28日 晚上10:35评论-6条

城市名片是一个地方的象征,是一个地方的剪影。市民的争议说明名片不仅关系我们的城市,还关系到我们全体三门峡人的感情。真是事关重大,作为一个三门峡人应该关心这个议题,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认为应该把三门峡大坝作为首选。

三门峡大坝巍然屹立于黄河三门峡谷之间,是风景名胜与人文景观极完美的结合,三门峡市由此而得名。黄河的危害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心腹之患,自古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一条狂暴的害河,水情复杂而又难以治理,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的力举。当时,三门峡大坝工程之大、气魄之雄在我国首屈一指,也为世界瞩目,同时也是中苏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世界各国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浑水发电,不仅做了有益的尝试,而且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是新中国领导人力求建设好新中国决心的体现,是毛泽东高峡出平湖预言实现,三门峡大坝的原设计是苏联专家,周恩来总理曾三次到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邓颖超、罗荣桓、陶铸、郭沫若、习仲勋、万里、李鹏、胡启立等领导同志也都曾来此指导工作。董必武同志视察了三门峡大坝以后,曾欣然命笔《观三门峡枢纽工程》四章,并为建设者写下“功迈大禹”的题词。郭沫若视察后写道:“鬼斧神工天作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汉,动地惊天大史诗。”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三门峡大坝视察,对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请问有一个名片有幸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心和新中国满朝文武的牵挂。

三门峡大坝是风景名胜与人文景观相完美的结合。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黄河泛滥,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相传大禹治水时,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泻黄河之水入海,三门峡由此得名。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是华夏子孙对大禹精神的传承,也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笔。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只要一提起三门峡大坝就要提到这些历史故事,白天鹅、中流砥柱同大坝遥相呼应,三者共同构成一幅: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两岸青山绿树,绵延不断,山光水色,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

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没有一个工程像三门峡这样,从工程设计到建设,从运行到管理,历经曲折,既有规划、决策的教训,也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不时成为全国水利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几年部分专家学者又一次提出了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废除、炸坝、敞泄、停运等不一而足的观点再一次叫响。我认为这倒成了三门峡大坝又一次在国民中的宣传,它的知名度在新一代中国人之间再一次叫响。使80、90后的年轻人知道、了解了三门峡大坝,了解了这一段历史。

总而言之,三门峡大坝是与三门峡的历史和现实,青山和绿水,人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是三门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令人难分难舍,不忍割爱;是三门峡人风貌的全显,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雪飘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三门峡大坝是风景名胜与人文景观相完美的结合
在作者的文字里这样的完美呈现
历史与现实,青山与绿水的作伴

文章评论共[6]个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朋友!at:2009年04月29日 早上9:42

雪飘1-回复感谢光顾,欢迎您随时来品尝这片热土! at:2009年04月29日 晚上11:24

姜铭亮-评论

很有美感啊,问候主人了at:2009年05月25日 凌晨4:52

雪飘1-回复谢谢你!三门峡欢迎你! at:2009年05月25日 晚上11:10

夜雨不朦胧-评论

想象力挺丰富的,欣赏了。at:2009年05月29日 晚上9:45

雪飘1-回复谢谢你的表扬相互学习 at:2009年05月30日 下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