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学这个东西,在如今一定是个很生疏的字眼,特别是在满世界充满铜臭味的今天,觉得这都是作家们的事,抑或是有工作的人所为,否则会被人看作是吃饱了没事干。
我就是一御用闲人,却偏偏喜好文字,有事没事就琢磨着四处发表折腾,聊以打发多余的时光,于是就有人问我这值几个小钱?我一笑晒之。
不问原因。就因为喜欢,所以才执着,所以才义无反顾,没有太多的杂念,一切就看得很简单。
走近文学,最初恐怕从小学那时津津乐道的手掌大的图书开始了,那些图书也是我们唯一的课外读物,同学之间彼此借阅,而这些读物我们根本不知道来自何处,只知道是从某某的某某的某某手里辗转至此。有时上课的时候都忍不住拿出来看,只因为太过专注,一下被老师逮了个正着,结果是付之一炬,那个心痛,现在都难以描述。后来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设置前哨,谁知老师来了个突袭大搜查,一时之间,我们书包里的图书无一幸免,那真个是暗无天日的感觉。
步入初中,开始热衷于那些厚部头的书,多是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也从未想过要去消化其中的写作特色,但我们那时接触的都是些纯文学的东西,这种“纸制刊物”代表一个时期的文化走向,字里行间都刻画着时代的印记。在我们追求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无形中被里面的文字所感染。
后来,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近文学的机会,课余时间可以去读书室,在学校自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类,虽然文笔稚嫩,但字字玑讵,也引来一批忠实的读者。
走入社会,因世事繁杂,不曾提笔写字,但我对文字特有的情感与日剧增。前些日子,与几个文人聚在一起用餐,其实他们是身兼数职的领导,可这样的宴席就是少了很多的官话、套话,所有的话题离不开文学,可能这就是文人聚在一起的独到之处吧!
其中一个是政协主任兼文联主[xi],一入席就是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谈文学、谈写作、谈文学的出路和文学的现状,话语里没有半点矫揉造作,有时激昂、有时低落,有时讥讽、有时迷惘……言词间透着对文学的深深担忧。
而且谈到一个城市的出路也离不开文学,其中就说到了宣传工作中闹的一个笑话,说是在街上张贴宣传标语时就有“一切国家工作人员一律火化”的字样,这不是恐吓标语吗?一时满座爆笑。
这样看来,这些文人在一起也不是一个严肃的场面,总会有话题,总会有笑声。
我不得不承认这些与文学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在文字面前都是何等的谦卑,这样的文人也略显书生气,虽然官居要职,但身上散发的却是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气质。
对某个作家津津乐道,对哪篇文章赞不绝口,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不是饱览群书是根本做不到的,一向伶牙俐齿的我,也显得口拙了,这就是差别,我很庆幸我走近了这些文化人,我以后才能在文字里做到行云流水。
文学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层次和内涵,而文化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生命和活力,我曾经在文字中为一个城市呐喊,该有属于它自己的文化魅力。
让我感到特别惊悸的却是第一次走进市图书馆,我想一个县级市区的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门楣,可让我意外的是里面居然还保留着它早年的深深印记,高过头顶的木头架子上零零碎碎地码着一些过期刊物和泛黄的教辅材料,没有一本是完整的,形同废纸,不能不让我彻底的失望,也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深深的担忧,这时我才知道那次文人聚会他们为什么有这个深深的遗憾了。
一个社会的发展,文化也是前进的,难道越前进,文化就该淡忘吗?
这就该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那个年代接近疯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是很着重文化吗?大字报、大会小会不断、样板戏……每一样都带着浓厚的文学色彩;虽然它作为一个晦涩的产物被历史赶下舞台,但这种文化气息还是没有随之完全失去,农村架起广播,可随时搜听一些报告或农业讲座,科技报和信息报每家每户都有。可如今社会是进步了,是大步往前迈进了,可我们看到属于我们的文化还有多少了?更谈不上文学了,文学好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除了落寞还有什么呢?
因为走近文学,我才这样在文字里呐喊,只想深爱的家乡能作为一个文化城市而被人关注,让那些文人少几分孤单和寂寞,让所有的人在一个浓厚的文学氛围中生活忙碌,这才是我的真正意图。
而我的这种意图,也是我走近文学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所有这些文人所想望关注的吧。
-全文完-
▷ 进入叶风沙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