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五月天)走进清晏园淮安野泉

发表于-2009年04月26日 下午5:10评论-4条

走进清晏园

四月的清晨,清晏园清风习习、翠鸟啼鸣。

走进清晏园,就走进河督府三百多年前那深沉层面的宁静和庄重。

在未来之前我就有一些零碎的印象。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特性,使水一般以流域或河系为单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治理、开发互相影响,甚至一河发洪水也可能影响到相邻的河流。水的这一自然特征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权威性的中枢机构统筹管理水务活动。

康熙十五年,黄河冲决王营,高家堰决口达三十四处,治理一年多无显效,朝廷决定临阵易帅。康熙从众多人选中调安徽巡抚靳辅任河道总督,派他治河。河道总督衙门是驻京外的国家部级单位,河道总督直接受皇帝领导。新任河道总督靳辅感到责任重大,为靠前指挥治水,来到淮安清江浦,以明户部分司公署旧址“凿池种树,以为行馆”,清晏园由此诞生。此后各任河督或南河总督皆驻节于此。康熙四次,乾隆六次亲临这里视河道,查巡漕运。道光十三年(1833)河督麟庆对清晏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改造。咸丰十年(1860)裁撤河督,以漕运总管河务,漕督迁驻于此。

有人说,是大运河的漕运、盐运推动了淮安的繁荣。我想,这话虽对,但不完全,还要加上治水。

“淮”字的组成是“氵”旁加一“隹”字,淮意吉,但离不开“水”。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正像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淮安人对淮河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早在远古时期,淮河就在这里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然而,同样是这条河,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一部分河水经封丘、长垣、定陶向东南流,通过泗水入淮。从此,淮河遭到了厄运,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一直到20世纪中叶,平均每年一次的水灾使这块土地与淮河结下了千年的恩怨。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认为,东方社会是治水社会,一切围绕着治水进行。东方文明是治水的产物。他还第一次提出了“水利文明”的概念,指出“凡是依靠政府管理的大规模水利设施——无论是生产性的(为了灌溉),还是保护性的(为了防洪)——而推行其农业制度的文明时期,即水利文明。

“江淮熟,天下足”,描写的就是当年淮安府为中心的这一产粮腹地。当然,在黄河夺淮以前,这个地方整个一直都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富地,那么黄河夺淮入海以后给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安带来的灾难特别深重。明代的高家堰应该是治水史上最著名的壮举。但这个高家堰建成以后,虽然暂时可以保证漕运,而洪泽湖的水位抬高,却形成了一个人工的悬湖。这一悬湖就像一盆水顶在一个人的头上,那盆沿很不牢靠,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闹出些事来。因此,盆下的人,甚至包括旁观者心里都会不安。

京杭大运河是支撑着中国经济命脉的一条航道,而淮安是沟通南北的水运码头。因此,千百年来,淮安就一直是在因水带来的祸与福中生存和发展的。始建于北宋的一座酒数,后来取名镇淮楼,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包括朝廷对治水的重视,还可以看出对治水的一种无奈。河下镇运河河堤上的一块石碑,更可以看出朝廷的心思——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从这儿上岸,看了后就在这儿发布了一道重要命令:把土堤改建成石堤。 

环境的挑战产生文明。67公里长的洪泽湖大堤,早先为土坝,后全改筑石坝,从明朝万历皇帝到清乾隆皇帝,修了171年,共选用了6万多块千斤以上条形巨石。如果用单块条石头尾相接,那么可以从淮安一直可铺到北京。工程之浩大,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处在大江大河流域,其四大源流是指尼罗河文明(古埃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文明(又名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巴比伦)、印度河文明(古印度)、黄河文明(古中国),顾名思义,它们都是江河孕育的人类古文明。民族如此,地方亦如此。而无论是四大文明古国还是文明淮安,之所以能创造出辉煌的河流文明,原因在于它们很好地掌握了治水的能力或者说制河权。所谓制河权,一是指控制河流、治理河流的能力;二是指保护、利用河流的能力。这两种能力越高,文明程度就越高。否则,虽有河流,也不可能产生文明。

进了清晏园,不能不读碑。清晏园内计有康熙帝御碑一块,乾隆帝御碑13块,道光帝御碑一块。受御赐者均为河道总督,计有高斌、高晋、张鹏翮、白钟山、李奉翰、黎世序等六人。

捻军攻下清江浦,火焚清晏园后,同治元年(1862),漕运总督吴棠于原址复建时,将七倒八歪的古御碑一律树立于荷芳书院东西两侧及北侧的碑亭和碑廊内,有计划排列。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治水与文明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华民族与洪涝、干旱作斗争而不断进步的历史。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的历史进程中,水利文明自始至终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治水活动不仅参与了中华物质文明的创造,而且参与了精神文明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蕴含着治水的成果。

读史令人清醒。康熙帝第四次南巡留给河督张鹏翮的题辞。张鹏翮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清官,治河也有功,他指挥数十万民工治河,历时8年,黄淮大治,漕运通达,所以康熙皇帝专程来他处视察慰问以示褒奖。皇帝来了,总要将衙门整治一番才好,于是张河督就将“淮园”修葺一新。但一向讲究节俭的康熙帝倒不乐意了,特御制了《河工箴》:“自古水患,惟河为大。治之有方,民乃无害。禹疏而九,平成攸赖。降及汉唐,决复未艾。渐徙而南,宋元滋溢。今河昔河,议不可一。昔止河防,今兼漕法。既弭其患,复资其力。矧此一方,耕凿失职。泽国波臣,恫鳏已极。肩兹巨任,曷容怠佚。毋俾金堤溃于蚁穴,毋使田庐沦为蛟窟。毋徒糜国帑而势难终日。毋虚动畚筑而功鲜核实。务图先事尽利导策,莫悔后时饬补苴术。勿即私而背公,勿辞劳而就逸。惟洁清而自持,兼集思而广益。则患无不除,绩可光册。示我河臣,敬哉以勖。”同时赐“澹泊宁静”四字。康熙帝的题字,矗立在前,高大醒目,引人沉思。

而荷芳书院,则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河督高斌为迎接女婿乾隆皇帝所建。这年乾隆效法他爷爷康熙帝第一次南巡。高斌的女儿高佳氏是乾隆的孝贤皇贵妃,所以高斌特破费建了一座不俗的书院接驾。乾隆见后对其大加赏识,喜滋滋的勒碑记事。

然而,高斌虽四任总河,前后达三十八年之久,又是乾隆的老丈人,照理这个后台硬上了天。但即使如此,只要河务上出了问题,也是毫不留情的。

史海遨游中,你无时无刻不在被先人奋力进取的精神所感奋着。

高耸在人们头上的“悬湖”终于在公元1825年又一次水漫决堤。当时因母亲去世在家守丧的林则徐被急招到淮安堵水,他率领人们在决口的大堤后面修筑了另一道石堤,成功地堵住了洪水……

读史也使人震惊。

从乾隆三十年,直至裁撤的一百年间,南河总督署每年从国库里领取600万到1000万两不等的白银。而这些银两用于治理河道、贪污行贿,还有吃喝招待,约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从乾隆中期一直到道光末年,一百年中就挪占了治河的专项经费3亿两银子用于大吃大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据说在清晏园内的理河厅就曾经上演过从辰时到夜半没有终止的宴席,最长宴席延续几天几夜。清康熙年间的《淮安府志》中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淮安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氏百味,一筵费数金。”乾隆、嘉庆年间,有关淮扬宴席的记载更多。如,他们的“舆台厮养皆食厌珍错”。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连他们家里的轿夫和仆人都吃腻了山珍海味。

《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说天下五大名筵,淮安独居其二。一为全鳝席,以鳝为主,配以“牛羊豸鸡鸭”,“号称一百单八品”;一为全羊席,“多至七八十品”; 其实应该独居其三。对满汉全席,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在《古今食事》的“河工与盐商”一章中,以大量的史料说明它源自淮安。他说,河道总督长期住在淮安。淮扬菜的形成与豪奢饮宴有密切关系。而搞水利的官员既有钱吃又有时间研究吃,因为忙“河工”一年仅三两个月,余下的时间都用在吃上,自然什么花样都想得出来了。

因漕运总督衙门、河道总督衙门,可以说淮安也就成了一个烹饪技艺最大的一个实验场,这种机遇是很难得的。因为它集南北的美食之长和烹饪技术之长,是相融相长的一个过程。正是这空前绝后的盛宴,吃出了极具风味的美食,但也吃灭了腐败的清政府。

清晏园子的名字,也是在不断地改变。河道总督靳辅驻节后,将西园改为淮园。嘉庆五年(1800年),当时河道总督吴璥,徘徊在一块块皇帝的题辞碑前,看着“绩奏安澜”等褒奖的笔墨倒没有感悟,但看到康熙帝的“澹泊宁静”却心有所动。他将园子改名为澹园。八年后,他再以尚书任上来当河督,因治河失误,革去二品顶带,留任效力。后他再度成功,官复原职。这时,他将园子改名为清晏园,取河清海晏之意。光绪年间,有河督要去任时,又改为留园,“用以留示后之览者”之意。928年曾更名城南公园,1946年为纪念叶挺将军,更名为叶挺公园,1948年复名城南公园。1983年,市政府对园林进行增修,形成现在规模。1989年园子重新修整,又改回清晏园。

河清海晏虽是梦,但还是让当代人应了。新中国刚刚建立后,毛泽东那飞动潇洒、恣肆汪洋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镌刻于一尊矗立在大湖石堤上的巍峨石碑。

海鸥在天上飞,鱼在大海里游,这世间的每一样生灵,或从天上走出一条路,或从水里走出一条路。水,虽不是生物,但也有灵性,要让它造福人类,也得给它一条路。苏北百万民工经过惊天地、泣鬼神的舍命奋斗,淮河终于得以庄重沉稳的大家风范和黄河、长江一道联袂流入大海……

灾害激活社会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成为一种地域性格;好勇、轻死、慷慨,有壮士之风,是淮河流域人们最常见的生命表达方式,甚至这里的土地和性畜也比别的地方具有更强的再生和负重能力。黄河与淮河相互激情裹挟,它们滋润了她又蹂躏了她,从而最终塑造了她,这就是淮安大地。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这是清朝康熙时著名大臣慕天颜说的一句极有见地的话,深刻阐明了治水、农业生产与国家经济进而与国家政治稳定的关系。中国自大禹治水催生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以后,我们的祖先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才逐渐在平原地区居住、开发,进一步开拓疆土,繁衍人口,发展经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历史也昭示出,治水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与国家的统一息息相关。水运系国运,水运兴,则国运昌。

肉眼看见的清晏园和用心灵看见的清晏是完全不同的。清晏园是灵动的。晴时的波光粼粼,雨时的涟漪圈圈,雨前的群鱼欢跃,落暮的鸟儿归巢,一草一木透着诗的魂。清晏园是和谐的。清晨跑步的人,日间游览的人,夜时含情脉脉的人,无时无刻不透着和谐,一颦一笑间透着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佇立在一块块碑前,吟着伟人的千古名句,我在史海寻梦,寻找那逝去的岁月,寻找那明天的希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叶风沙粒点评:

清宴园演绎的是一部治理淮河的历史,纵观古今历史,作者运用大量史实说明只有新中国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丰功伟绩,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做到的,那些在淮河治理中作出奋斗的人民,一样被历史记起;
走近清宴园,就是走近淮安的文明。
作者用凝厚的笔触让一副百年的治理淮河画轴在读者面前慢慢展开。

文章评论共[4]个
美泉-评论

好文章,欣赏!at:2009年04月26日 晚上11:48

淮安野泉-回复谢谢美泉的评点。问好! at:2009年04月27日 清晨7:53

zhangyumiao-评论

增长见识,拜读了!at:2009年04月27日 下午5:25

淮安野泉-回复谢谢点评,祝好! at:2009年04月27日 下午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