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迅的《狂人日记》从中学语文教材上被撤下来的那一天起,就有人敢冒充大尾巴狼在随意评点,说什么语法有误,晦涩难懂,不过是苍白、狂热,食洋不化,是一部如何如何拙劣的仿制品。
我对于这类人群,非常鄙视。大放厥词,不外乎为炒作自己,若为炒作,以攻击文学先辈为目的的,其行为实在另人不齿,更何况那还是先辈中的佼佼者!倘或你真是很了不起的,那就拿实力说话罢,但偏偏不过一干文痞、混混在充肆其间,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来妄解名篇,然后再吆喝一番:这这不行,那那不通。俨然一大文豪在颐指气使,却不过是一癞蛤蟆趴在路中间,冒充迷彩小吉普罢了,真正才贻笑大方矣!
其实,造成《狂人日记》被撤教材的原因,并非如某人所说那样是一部很粗糙的小说,以至终于被删掉之类的无稽之谈。分析下,不外乎教材选文时的缩减、求新,在力求新颖、贴近当代的同时,最后只好牺牲传统的名篇罢?至于《狂人日记》该不该从课本中撤出,这本身就是个饱受争议的问题,也不是你我所能掰乎得明白的。但如果而成为某人借此炒作自己的垫脚石,却是我不乐见的,是一大悲哀!
倘或其人确有学识,驳的有理,我等看了那也心服。但偏偏非但驳得无理,还敢跳出来胡乱歪批者,这就另我不能不佩服他(她)那惊人的胆识了!
下面就引用一位某论坛胆识过人的仁兄在其文章中置疑鲁迅先生的作品,说:
“如《一件小事》里有一句,‘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这就有问题了,这个“有”字不是‘画蛇添足’吗?”
按照这位仁兄的思路,应该是“幸而车夫早点停步”才算合理,而原话“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是有语病的,这话可笑!
有“有”字与没“有”字,那是大有区别的,所不同的是多了这个“有”字,使这句话读起来更加生动、丰满。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曾有大量类似的虚词运用,起深沉曲折之意,或许不那么上口,但细一琢磨,却是韵味无穷。比如这句“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应理解为车夫先是放缓速度然后再停步的,这中间有个转折过程,这就是“有”的妙处!而经过改动后的“幸而车夫早点停步”的意思就是——停步,薄而单调,如此而已。
随后他又提到:
“还有一句,‘几乎怕敢想到自己’,‘怕敢’是什么意思?应为‘不敢’的误笔。”
鲁迅作品里的大多文字均采用生活口语,这里的“怕敢”,我就常常挂在嘴边,难道有什么不对吗?难道非得改用“不敢”才算通顺?却不知“不敢”二字哪有“怕敢”更加形象、具体,人物心里活动的细微描写,仅一“怕”字便跃然纸上,其精练丰富的语言,舍鲁迅有谁?
无知猖獗者,不过是学了两天字,就癞蛤蟆插鸡毛掸子,愣充起大尾巴狼来了,简直是另人笑掉大牙。
诸如此例,只要逛逛论坛,此类“赖帖”那是不胜枚举呵!
鲁迅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是严肃地,不等同与速食文学。深沉、凝练的文字直抵灵魂深处,往往看似不很清晰的语法,却正是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读鲁迅的文章,须静心,须用心,而非拿模式化的语言来做狭义的理解。中国语文的丰富多彩不正在于它没有一个固定的语法模式吗?何谓正确?何谓不通?你可以不喜欢它,但请你谨言慎行,不要随意“糟蹋”它。毕竟还有那么多人是敬重并喜爱着它的!
最后送上一句话:
假使写文章处处遵循语言模式,那么,世界上便也没有伟大的作家了。
以此与君共勉。
-全文完-
▷ 进入种竹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