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不由得你不感动。就说这习水案,要不是省领导批示了的话,可能根本就不算回事。而只是一些文人雅士的一场风流韵事而已。就好比这山西砖窑案,要不是国家领导人严肃批示了的话,大概那些奴隶们自己都认为自己的生活就跟天堂一样呢。再说这王帅案,假如不是高于县一级的领导出面了,这王帅没准现在还在被人关照这吃免费饭呢。
由此就再次知道了这“李婉姬”真的很可爱,总惹得领导们要辛苦的每天“日”几次。也由此想到了我们还真需要一个皇帝。否则,没有这绝对的权威,那更大一级领导的案子,谁敢批示?可又一想,假如这皇帝也犯了错怎么办,还要哪个来批示?于是乎,这里就想到了三个故事,简述如下。
一件是打龙袍。“话说那包拯既知李后事,在演戏的间隙乘机奏上,仁宗初犹未信,反含怒回宫。等到陈琳含悲诉冤,寇准题诗罗帕为证,上乃益信,慌迎李后还宫得母子团聚。李后怒仁宗二十年来认贼作母,任生身之母流落民间,不孝如此何以为君,遂赐包拯紫金棍令其责帝。包拯不敢打君,乃以打龙袍塞责,才有这千古名剧《打龙袍》。
二件是“以发代头”。曹操行军到某地,见麦已成熟,于是通晓三军:“吾奉天子诏,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百姓无不欢欣。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传送而过并不践踏。可巧曹操骑的坐骑因飞鸟受惊,窜入麦地践坏一块麦田。操叫来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后使人传示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第三件是宫殿和磨坊。德皇威廉一世修了一座宫殿。住进后远眺景观,见一座磨坊挡住视线,这磨坊和环境格格不入,有损风景。于是,派人与磨坊主商量要买下这磨坊拆掉。没料磨坊主说此乃祖上产业,拒不从。威廉大怒,派卫队拆掉磨坊。
如果这故事发生在中国,到此本就结束了。可在德国,就有了下文:磨坊主把皇帝告上法庭。地方法院受理了,且判皇帝败诉,须在原地原貌重建磨坊,并赔偿损失。皇帝服从判决。这个结果实在让中国人有点不可思议。
三个故事说完了,有点牢骚要发。
按常理说,龙袍是皇帝的象征,大臣和百姓见了,如见圣颜,只有跪拜的份儿。居然敢有人对之施以刑仗,这大概等同谋逆造反。再说曹操也是个人物,军令如山,一片麦田等于一个士兵人头,还等于丞相的一把骨血。这秋毫无犯的程度,该不亚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只是不知道《打龙袍》这出戏皇帝看了,会做何感想?反正咱这百姓看了,觉得这包拯真是了不得,这皇帝真是不得了。至于后来“仁宗”到底“仁”到何种程度,曹操到底“扰民”了没有,暂且不评价,反正从最后结果看,知道这样两个事实:“曹操的发”等于“士兵的头”,“紫金棍”比“龙袍”魔力大。龙袍可以打,只是不能用平常的廷杖,而须是太后的“紫金棍”。人头也可砍,只是要曹操本人下达“口头法”。到头来,皇帝依然安然无恙,曹操照样吃香喝辣。
倒是这德皇显得太无能。在一个小小农夫的磨坊面前,竟屈辱到此等地步,成何体统?皇帝威严尊荣何在?不过仔细一看,并不是农夫多伟大,而是压在皇帝头上的“法”厉害。这一套完整的东西包括:农夫敢告皇帝,法院敢受理农夫告皇帝的申诉,再次法官敢判皇帝败诉,最后是皇帝必须遵守判决。这套玩意、这个结果实在让中国人不可思议。
说到“法”,其实也不是说你新玩意。中国也有,历史也更久远。不信你看那,这太后讲的“孝”也是“礼法”,这曹操“践麦斩首”的军令也是“法”。只是正如郭嘉所云:从《春秋》始,“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皇帝金枝玉叶,怎可廷杖?至于像德国那样,让皇帝给一个农夫赔礼道歉,别说是包拯,曹操,就是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也绝对不会重演。
象磨坊主这样一个小小的“钉子户”,只需几个城管就摆平了。就算有一百个这样的钉子户,只要领导一句话,拉上政府五套班子,带上公检法全套人马,就算你长者花岗岩脑袋也能给你煮透了!不服的话,尽管告状好了。看哪个法院,敢接状子?实在不行,半路上还有一家家医院,会给你更人道的关怀呢!而这一切都完全是在依法办事!
当然了,狸猫太子,曹操断发,都是戏曲故事,不能当真。倒是德国人认真,据说这磨坊的故事还有下文。很多年以后威廉一世和磨坊主都去世了。磨坊主的儿子想把磨房卖了,就写信给威廉二世,说自愿把磨坊卖给他。按咱的想法,这实在是一次为父雪耻的好机会,要好好利用才对,至少得让这儿子为他父亲的行为付出代价。可奇怪的是,这威廉二世居然亲笔回信,劝其保留,以传子孙,并赠给他3000马克帮他解决经济困难。这做法更是让咱不可理解:这皇帝怎么就能忘了家国的深仇大恨呢?
而德国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说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十分感动,决定一直保留这磨坊作为德国司法独立的象征。
到了这里,咱不仅理解了德国皇帝的无奈,也理解了小磨坊主的感动。也许现在这磨坊还屹立在德国土地上,只是很遗憾的咱没有见到过。相反,咱看到的,留在中国土地上的,不仅没有一座石头做的磨坊,也没有几颗铁做的钉子,倒是有不少被精心保护起来,并期望永垂不朽的“首长批示”。不知道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是不是这些“批示”,与太后的紫金棍,丞相的龙须并列在一起,也能像那座磨坊一样,长久保留下去,供后人瞻仰!以便也给中国法制社会的建设,留下几个历史的里程碑!
于木鱼宅
2009-4-24
-全文完-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