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类似表述情的诗句从艺术角度来说本无可非议。如果以客观角度来谈艺术,也并非不可,但是这量却是很难拿捏,如果这量不能很好的拿捏,因此艺术或者说文字也就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诡辩论。诡辩论的解释为: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通常玩弄诡辩论者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大概有已下几种:
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术。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虚假论据。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
循环论证。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
以人为据。是指在论证中,把对某人的品质的评价移到对某人提出的论断的评价上去。换言之,用对某人品质的评价代替对论题的论证。
诸权威。在指对论题不作任何论证,只是拿出权威的只言片语吓人,骗人。换句话说,是用权威人士的个别言论代替对论题的逻辑论证。诉诸权威,是“以人为据”的一种特殊表现。
人生攻击。是指用攻击、谩骂论敌代替对具体论题的论证。这也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作风。
机械类比。是指故意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种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对象拿来作类比,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性质的论证的手法。用这种机械类比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以偏概全。是指故意用片面的、不充足的根据冒充全面的,充足的论据去进行论证,以个别情况片面概括为一般。
虽我文笔稚嫩,在此正适合锻炼自己的思想,举例如下:
登场人物:a、b、c、d、e、f……
首先在这一群人中,玩弄诡辩论者必然有一个首领,这首领决非是a,只能是b,但a也不能逃脱关系,因为你没有做好一个上司该做的本职工作,而是配合b,就更不应该。下面我们来看下b是如何玩弄诡辩论的:
b如果单独玩弄诡辩论这看起来是难度的,因此我们的b先用了偷换概念和以人为据为手段,譬如失恋,譬如痛呵,譬如为经典加入噪音……诡辩论未遂,之后又用循环论证,譬如“为爱结婚”,譬如“道是无情却有情”。——在这里我不是说不可以写,错的是你选错了时间,选错了人。
b的目的我想有两个:一是发泄心中的情绪,一是为了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隐形的权利。——道理很浅显,情和爱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的b却把它分开了,我只能说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是消除自己不满的情绪。所以若要问情,首先应会爱的功课,再次要互相尊重、包容与沟通,最后是感情以外的问题:譬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经济状况、住房问题、工作问题等,这里我想问下b:你觉得此问题可以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还是“为爱结婚”,抑或是用“道是无情却有情”解决吗?”
卖弄诡辩论者如果没有c、d、e、f等人的配合是不能成功的,c、d、e、f等人为了适应环境只能配合,即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原则。这我倒能理解,但从客观角度还是要说下它的后果:c的配合符合第一点“含糊其词”手段,d的配合符合“以人为据”的手段,e的配合属于“机械类比”手段。f的配合属于“人生攻击”手段,譬如谩骂,譬如委婉的谩骂。当然还是少不了a的“诸权威”手段。
到此,b要继续玩弄诡辩论,即机械对比手段,即要把责任推给c。推理:如把b把责任推给c,这又回到了“含糊其词”的手段中。
文章到此,这是我为你送上的第二杯茶水。
-全文完-
▷ 进入悠游小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