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随性的简单——陶渊明驭志无疆

发表于-2009年04月15日 晚上11:13评论-36条

菊花怒放本不是为了引无数英雄折腰;繁星漫天,哀婉的流星傲火独逝,也不是为了引无数赏者耀目;荆棘人生,佯装拼搏的我们怎么就不能简单点呢?

千百年来,儒风盛行,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千百年来,文人的道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么进则治国兼济天下,要么退则养性独善其身。在陶渊明以前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冲着第一条路去的。他们热衷于功名。学而优则仕,不当官似乎就不是个成功的文人。他们有着伟大的理想,野心勃勃,想干一番宏大的事业。于是他们寒窗苦读,满腹经书,满脑子都是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但另一方面,我们发现:生命从来不曾简单过,以至于我们从来就不能选择简单的生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在历史里会找到任何一个人和时代的影子。历史其实分三种:一种是活的历史,一种是死的历史,一种是不死不活的历史。

历史与现实就是双胞胎,只不过昨天的历史走散了,现在我们把他们重新找回来。我坚信:历史澄清的人心里,必须映着现实之月。

很多人认为,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相当深远。但魏晋风度所蕴含的士大夫精神是否真的内化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某些人格底蕴,或者仅仅不过是某些后世文人所钦慕、梦寐的处世范式了呢?

早年的陶渊明也没有免俗。他幼年时家道就已中落,生活十分清贫,也想通过仕途改变现状,于是乎怀着单纯的理想在漫漫仕途之路忙碌奔走。虽饱读诗书,颇具为官之才,然“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先后只做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低级官员,而且都是如蜻蜓点水一般,未及温热便草草退了下来。

最后做到彭泽县令,时日稍长些,大概八十多天吧,可是又因为他的书卷气太浓而无法接受为官的游戏规则,他终于不由得发出了一声“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挂印辞官,结束了那令人诅咒的仕途生涯,回到家乡,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应该说陶渊明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他宁愿将世界想象的非常美好,而当他不断的被伤害后,他也实在没有力气再与这个社会纠缠下去了,只是简单的退出了那个时代的大舞台,简简单单,潇潇洒洒,挥一挥衣袖就这么走了,头也不回。

这样简单的个性,这样简单的结局,却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够留下那些淡淡的轻轻落在灵魂深处的诗歌。

儒家的思想认为一个人要流芳百世就要做到“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陶渊明早年有过“立功”的想法,也身体力行到社会上去闯荡了一番,只不过刹羽而归罢了。看起来他匆匆忙忙的走过一生却与“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擦肩而过,直到唐宋他的诗歌才开始“名声雀起”甚至被抬到“六朝第一诗人”的宝座上。

上天偏爱将生命中美好的感情和事物毁灭给人看。诗人不愿去承受,可又不能不去承受。个人的生命,在天命面前过于渺小,这是人类的宿命。诗人不甘心于这种宿命,想去抗争,然而又如何能抗争呢?死生有命,一个人所能做的,只是尽力珍惜自己有限的光阴而已。

陶渊明是珍惜生命的人,他总怕自己辜负了此生。人活在世上,总得做一些事,赋予生命一种意义。

终其一生,诗人都不能忘怀于立善;但现实条件又让诗人无从立善。忧患太深,绝望到了极点,出路何在呢?

出路何在?生还是死?”屈原在明白楚国的情势后,不愿做亡国之臣,他头戴着巍峨之冠,身披着兰草香服,高吟着“亦余山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纵身一跃进了汨罗江。 

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司马迁得罪皇上后不得不面临难以想象的痛苦,受到宫刑,但他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几千年后仍为人们所称道的“史家之绝唱”的著作,毅然选择了接受宫刑。他如果像屈原一样赴死,也不失为一个壮烈的举动,但他没有。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生。有时,死是一种牺牲,生也是一种牺牲。 

陶渊明没有选择自杀殉志,却获得了另一种升华。那便是:因任自然,并达到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为什么有人择生,有人择死? 孰是孰非? 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遵循自己的心,就可以了。

回到生活中去,回到我们最初的追求上去,让生活变的美好,这似乎是我们早已忘掉了的东西。在一次次挫折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寻求心中的安静的领地。

于是我们需要有人来抚慰我们的心灵的创伤,让那些美好的记忆得到寄托,在我们经过无数的风浪过后依然有一份平静在守侯着。

陶渊明从生活中走来,把我们带入到他的桃源世界中去,把我们带入到他的田园风光中去,在绚丽的季节过后却依然相信那些平淡的人生才是最美妙的记忆。

于是这些文字变成一种信仰,隐没于江南水乡千年不散的云雾间。

陶渊明辞官归隐,天下的局势依然动荡,是稳步地走向局部政权的统一吗?肥水之战的胜利掀起了北伐中原的高[chao],最后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其实谢玄无心功业,东晋无意北方。不过这与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却全无关系。

东晋尚不建全的官僚制度使得国家贫苦,百姓贫穷,做官是脱贫致富的终南捷径,但是陶渊明却放弃官场繁荣,选择归隐,放弃一件有利可图的事一种勇气,选择逆流而上更是一种勇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安贫乐道又是另一种魄力。

东晋末年,主暗臣昏,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刘裕凭藉数十年积累的武功德业,出而代晋.在此晋宋易代之际,世事纷扰,新旧鼎革的历史关键时候,诗人唱一声:归去来兮,轻扬,激越。满是归来的欢畅,算是与之前的“尘网”彻底告别了,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如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或者说这便是诗人对新生活的宣言。 

南山之下,东篱之旁,几间草屋;屋后植榆柳,庭前种桃李;院内几簇菊花,院前一道用竹子做成的篱笆;山上还有三分薄田。这散发着淡淡原始清香的幽静之地就是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蜗居。

面对着清幽的田园,陶翁潜心于“晨兴理荒芜,带月荷锄归”,偶尔回想起已往的官场生活,他还会发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

是啊,一个原本就没有迁就世俗的个性,生而就酷爱山川自然的人,却让他做不喜欢做的,让他听不喜欢听的,让他说不喜欢说的,以致于那志气高扬的灵魂还要堕落在肮脏的红尘俗事中,这岂是他所能容忍的?难怪他将尔虞我诈的官场称为“尘网”,将踏上仕宦生涯称为“误落”,由此可看出陶翁懊悔之深。

陶渊明把自己在官场中的生活比作一只留恋山林的笼中鸟,比作一条思念宁静水潭的池中鱼。归田之后的他则成了一只远离尘网的自由的飞鸟,成了一只远离世俗的悠闲的游鱼。

此时的诗歌处处显示出他的豁达乐观和隐逸后恬淡怡然的心态:

有“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洒脱舒畅;

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

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欢;”的超凡脱俗;

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恬淡闲适……

回归自然之后的诗人是何等的轻松愉快啊!此后他的心思放在了田园里,“晨兴理荒芜,带月荷锄归”,总担心野草过盛遮蔽了豆苗,总忧愁风雨失调使他丰收无望……

斗转星移,时光的车轮碾出了他额头上的斑斑皱纹,岁月的风霜吹白了他两鬓的缕缕青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老农,而他却依然故我地安贫守贱,心态是那样的平静坦然。

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他的命运如同最卑贱的蝼蚁,即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依旧落了个“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的穷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的凄凉虽时常伴随着他,然则他依旧不隳清高之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避开了政治和官场。他飞翔的思绪,依旧寄托于自然和田园---洁净馨香的气体,悠然自在的流水,晨曦雾蔼中浮动的暗香之中……

陶渊明是聪明的。他并不像前辈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固执,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扭转滚滚向前的社会车轮。生活的清苦非但没有对他高尚的精神产生丝毫的影响,他让自己最大体验人生的快乐情趣。他在自然的怀抱中开辟出一条诗意化的文人处世之道。

不管世态如何险恶,南山脚下的陶渊明,蓬门柴扉里,于荒野空旷之中,其内心逐渐充实丰富,犹如秋天的长空广阔辽远。

晚上,在油灯微弱的光亮之下,他悠然地梳理着自己的思绪,庆幸自己昔日的逃离,心儿像一只飞鸟自由自在地在枝条上轻盈跳跃,尽情地歌唱自己那份惬意,于是,一首首淡雅清新真率而又生趣盎然的诗篇便从老翁的笔端倾泻而出。

他的诗文朴实无华,如同清风吹过原野。就这样,以他农民化的热血,在平淡的田间生活中陶冶出一串串清新自然诗行,登上了五言古诗的高峰。

诚然,闲适淡然的陶渊明已然成为中国文人所仰慕的一座雕像,一个清高的样板。不过,这似乎是与现有社会秩序相对峙的一种生活态度,这似乎是与滚滚红尘相冲突的一种生活方式。

曾几何时,多少文人,当他们在为功名利禄忙碌奔波而倍感身心疲惫的时,就时常想起陶翁的诗句,羡慕诗中那溪水潺潺、芳草萋萋的世外桃源,渴望过着悠然闲适生活,他们选择归隐的;可是社会稍稍安定,时局出现转机,他们内心就又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起来。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真正像陶翁这样归田之后就永不复出呢?

晚风习习,夜柔如水。

抬头望见几颗星星在寥廓的天幕布上闪烁着。遥想那翠竹摇曳葛藤俯仰的桃园,此时也该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了吧?

岁月渐渐地模糊了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日子像南山的林木,悄悄地苍老了。“躬耕田垄”、“采菊东篱”的“悠然”也成为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模糊的剪影。桃花园却依旧是一种范式,成了一个阶层人的向往;陶渊明依旧是一种象征,成了世代文人景仰的清高之样板。

当芸芸众生仍旧在尘世间忙碌不休,仍旧身陷在这个尔虞我诈、混乱的时空当中无法自拔的时候,那简单的生活当然就显得格外的让人羡慕。

与诗人同时代并居住在庐山中的慧远和尚,他在创立东林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时,指出既然每一个人都有佛心,皆可以成佛,那么只要每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立誓成佛的西方极乐净土世界。这或许只是一种心理暗示,督促人心向善,最终达到圆满的境界。

自上古之世尧、舜、禹三代以来,我们并没有在其他任何时代看到过所谓的大同世界。即使在上古三代中的大治之世也不过是经儒家子弟中口耳相传的一些不着边际的臆想而已,且传说中三代之治毕竟已经遥远得足够我们去怀疑他的真实性。

于是诗人根据自己的田园生活和一些想象,以及那些年少岁月中的理想与不变的信仰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虽然没有阿弥陀佛立下大誓愿普渡众生创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但足以弥补儒家社会中关于底层人民和不得志的读书人心灵中的空白。

诗人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个世界“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

没有非常有压迫性的统治阶层,人们的关系友爱。在序中诗人描绘渔人发现桃源的时候有“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的句子,画面中满天落英,山水相依,如梦似幻。

在无尽的绚丽之中忽然“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仿佛开天辟地般把一个纤尘不染无比美妙的世界融入到每一个人灵魂的最深处,生命一瞬间膨胀起来。

而就是这样的奇迹般出现的“神界”里面,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仅仅是最朴实平凡的生活。将一切期待也无谓的幻想归于那寂静的一刻,如此的自然而然,仿佛本就应该如此似的。

于是我们也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关于“道”那些并不确定的意义里面,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一条道路--平淡。

一种只是为了好好的生活的渺小的愿望。归隐田园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已,亦是说陶渊明不是为了归隐而归隐,而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归隐是最可能实现他重新归于生活的愿望的道路而已。

但也许正是如此“无为而无不为”许多人在可以而为之的情况下,在心灵通往逃原的道路上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其实陶渊明的思想不过是好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而已吧。 

一个信仰坚定的人,往往做一些让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就像我们现在实在很难理解那些真正的革命者怎么会拥有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一样,我们怎样理解陶渊明的种种行为呢?

站在信仰的角度上重新审视诗人的决定我们的观念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是否会得到一些合理的解释呢?每一个人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走过坎坷的人生后,产生了每一个人独特的思想与内心深处的坚持,对信念的执着,是我们保持着我们身为人类的独立性,或许真正的自由更应该存在于思想上,所谓的“不自由,吾宁死”又有了新的解释。

对于心中认定的道路的坚持既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也是在对自己已经逝去的岁月一种负责。我们毕竟不是神,我们总是要不断的为我们当初的选择付出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的代价。所以坚持原则是一种美德。 

在一个没有菊花盛开的季节,我手捧陶渊明的诗卷,有滋有味地读着,不经意间的一抬头,便看到远处一脉隐隐约约的山影,于是就幻想出陶翁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朦胧中似乎还能看见一个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肩荷锄头的清瘦的诗人正从山上悠然而下,走进了辉煌的中国文化史,走出了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境界---简单之样板。

可否知,就是那份清高苍茫大地上的雪莲花坚毅不屈,如同带刺儿的玫瑰―艳丽伤人。古来先哲似乎已仙逝,但他们的傲骨之气却飘逸、翩跹于天宇之间。傲风而立,傲立群浊,那是不与世同浊的屈原,一身正气,一身傲骨――坚毅不屈在群浊中独步前进。

傲骨辉映着光芒,照耀着殷红的天色,照亮了傲骨永存的大道――在江水中傲立千年万年。

傲骨风行,傲弥尊严,那是忍受世间奇耻大辱却任傲风锐当的司马迁。他可以选择死亡,却维护了他那浩渺的人格尊严。

常恐霜霰至 零落周草莽。那是一个苦闷的文人。那是一个会写诗的老翁,一个喜欢在丰收地里举着稻子高兴的农夫,一个尝试过奋斗的男人,一个最终选择了简单生活的人。

历史便是此般精彩,一身正气,一身傲骨。坚毅不屈的司马迁傲著绝唱,傲述华夏精魂。《史记》千万年来傲骨雄风逸涛四海,司马迁无悔千年。“安能捶没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太白弥身浸透傲骨,他的诗句更字字傲骨,句句傲气,篇篇傲神。傲行天下,世人皆醉,醉于太白的华字丽句;醉于太白响彻天宇的傲声呐喊。

浩月当空,我们傲视着傲气辉绕的历史长河,饮的一口,如同天山藏冰融而入口,又如千年陈酿溪流小口,更如同涛天扬海撼魂而入,这是傲骨的气息。殷红的天色已经斑蓝,成长的我们已经不用害怕,携着谦虚,傲爱傲骨,踏清骄傲,御风傲雪,迎风御雨,去奏响那响彻天宇的傲骨雄曲。

一个杰出的诗人,必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篇优秀的诗歌,必有让人感动的地方。陶渊明之诗,自宋以后,被奉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典范。陶集之中,名篇佳句多矣。

在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

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名望来的实在有够莫名其妙的,他并没有为时人接受,却在后世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这是陶渊明的无奈还是时代的悲哀呢?或者说在南北朝哪个混乱的年代里所有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偏移,而蕴涵在生活中的“道”遭到社会的抛弃。

而当我们走过历史再一次回味那些满是硝烟的记忆,蓦然发现一些最美好东西的正悄悄的在一片田园风光中默默的生长,天地间竟如此安静。

这是文学的成就,这是诗歌中的陶渊明。我们要了解的是生活中的陶渊明,爱酒的陶渊明。

同样是借酒浇愁,陶渊明与阮籍就泾渭分明。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都因为郁闷,才通过酒精而追求任诞。但是他们的内心有着不一样的高远。

陶渊明是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大醉,阮籍是在灯红酒绿里酩酊,阮住在市中心,陶住在乡下,郁闷是皮,任诞是毛。任何一个时代,都能自然地直接地把人性中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不是被逼,而是主动,如闲云出岫。

实话说,二十岁以前,我真的不怎么看好陶渊明,那时的我还真的太狂了,谁要给我一柄长矛我就敢去挑风车!豪情万丈,不可一世。后来慢慢的品读才发现:陶渊明不是小说家笔下那个姓陶的穷鬼,也不是采菊后还望望风景的逃避者,他不是个弱者,不是酸腐的文人雅士。

今天有了点经历,才愈觉得一个男儿做到这份上,更重要的是还如此坚持是多么的不容易。他跟我们一样不是荒野萍踪的野人啊!他的生活什么都缺,要钱没钱,要房没房,吃上顿没下顿,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但是我们听不见那个大男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嚎啕哭声!

晚年的渊明诗文中的自责言词不少,这个男人有了自省,感叹自己没尽到责任,社会也就罢了,对家人来说实在亏欠太多。但是他选择了生活,选择了坚持。陶潜就是那个陶潜,那个除了文字一无所有的陶潜!提一壶酒,梦游北冥。

但今天的我们似乎就麻烦多了!当失意和无助袭来时,酒贵了!烟也假了!茅舍不在了!天空成温室了!三十平方,四十高温了!物价嚣飞了!有的人连书也读不起了!

生存还是死亡,精神或是物质?千秋光耀精神史,还是生活在地狱?这真是一个问题——我们得漫漫求索,终我一生或许不得解。但陶渊明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所以他成了极品。

历史是由人构成的,而人是有人性的,那么历史也就是有人性的,残酷的不是历史,残酷的是人!冷峻的也不是历史,那是人,是那恢弘的舞台上的演员。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63年的生命历程(因为生年有待考证,所以年龄也就有待考证),与世长辞。这一年跟正常的年岁一样,有生有死,就如同刚好一千年前,思想家柏拉图降临人间一样!

这一年,朝鲜半岛上的高丽迁都平壤。在印度,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学院——那烂陀寺落成!而在中国的长安,一个叫智胜的僧人出世了。

这一年,北魏军队攻破统万城,洗劫一空。北魏太武帝在那置统万镇。也就是今天陕西的靖边县。

也就是在这一年,谢灵运回京任秘书监,受命开始主持撰写《晋书》。这一年,南朝齐的创立者齐高帝萧道成出生。

历史轻松的完成了岁月的更迭,逝去者成了史书中淡淡的一抹,后来者也规律性的追逐着功名的浪花一朵朵,空忙一生又一世!从此,少了南山下那份随性的简单以及对那份简单的坚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驭志无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
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
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文章评论共[36]个
文清-评论

非常喜欢陶渊明,更喜欢他的散文和诗词。问好无疆!at:2009年04月16日 凌晨0:00

驭志无疆-回复辛苦姐了,请茶!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29

罗军琳-评论

我们都喜欢陶渊明,同样欣赏驭疆:)at:2009年04月16日 凌晨0:08

驭志无疆-回复看军琳给客气的,请茶了啊!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30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at:2009年04月16日 凌晨3:54

驭志无疆-回复问好!请茶!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31

黄国恩-评论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临清流而赋诗.无疆水平高!境界高.欣赏!at:2009年04月16日 凌晨4:03

驭志无疆-回复好久不见兄弟了,近来可好!请茶!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33

enetplok-评论

欢迎光临,问好!at:2009年04月16日 早上9:14

驭志无疆-回复问好,无疆一定拜访!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37

吹糠见米-评论

也许越是生活在激流中的人们,就越渴望陶渊明的方式。也许现实生活越是达不到陶渊明的状态,人们就会越是渴望和期盼。at:2009年04月16日 早上9:47

驭志无疆-回复如今的我们,只留下了期待,地球都成一个村庄了,我们还去哪儿找世外桃源呢?问好!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40

美泉-评论

看到陶渊明,想起桃花源,想起他的正直和刚毅……无疆兄美文多多,令人敬佩。at:2009年04月16日 上午11:13

驭志无疆-回复兄弟近来可好啊,好像我们好久不见了啊,呵呵,我好像也不在散文群了,我们聊天就少了啊!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41

妙歌-评论

率性,平平淡淡,简简单单,自陶渊明后,人们已把“世外桃园”引伸为一种于世无争,远离红尘纷扰的清雅世界,过着心静如水的粗茶淡饭的平淡生活。 文笔大气浑厚,着实欣赏,问好无疆!at:2009年04月16日 中午1:58

驭志无疆-回复客气了啊,请茶!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41

木伯-评论

可惜他死了at:2009年04月16日 中午2:57

驭志无疆-回复是啊,可惜他死了,一个叫陶渊明的诗人死了,一个美好的梦死了,一个简单的天堂世外桃源死了!问好先生!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45

舍郎-评论

好一篇有深度、有力度、有境界剖析人生的好文章!大千世界,种种人生,生死富贵由命,自由信仰由己,大自然的法则是:弱肉强食;社会的潜规则是:势者生存,胜者为王,社会不会因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刻意的去适应你,我们只有无奈的去适应社会的一切。我们唯一希望的思想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好好的活着,平平淡淡的活着,潇潇洒洒的活着,快乐享受每一天!遥握朋友问好!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4:21

舍郎-评论

好一篇有深度、有力度、有境界剖析人生的好文章!大千世界,种种人生,生死富贵由命,自由信仰由己,大自然的法则是:弱肉强食;社会的潜规则是:势者生存,胜者为王,社会不会因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刻意的去适应你,我们只有无奈的去适应社会的一切。我们唯一希望的思想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好好的活着,平平淡淡的活着,潇潇洒洒的活着,快乐享受每一天!遥握朋友问好!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4:21

驭志无疆-回复感谢先生的到来,世界太复杂了,简单的梦想反倒是个奢望,不是消极,也不逃避,是自然啊!请茶! at:2009年04月16日 下午5:46

舍郎-回复鄙人到觉得,陶公的世外桃园,其实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关键问题是你如何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和眼前的这个世界。 at:2009年04月16日 晚上11:05

驭志无疆-回复是可谓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啊!心态很重要,先生说得对! at:2009年04月17日 下午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