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一双绣鞋谈起竹根

发表于-2009年04月12日 晚上10:46评论-3条

去年,我从报章上看到的一位仁兄去欧洲,他来到以收藏圆明园珍宝丰富而著称的大英博物馆游览,见一个醒目位置陈列着中国的一双“三寸金莲”绣花鞋和一把大烟抢,顿时怒不可遏,大骂英人可恶,出了中国人的丑。

可静下心来想一想,“三寸金莲”绣花鞋的确为世上独有,国内也已难得一见了,典型的本民族特色。曾几何时,我们的先人哪个不以自己娶了“正宗”的三寸金莲而窃喜呢?还留下不得“大手大脚”的谆谆教诲,有何理由以之为杵?

至于大烟枪,还得感叹英人的率真,现在知道英人带领八国联军杀进中国,火烧圆明园,用鸦片荼毒国人的已经越来越少了。英国人的“功绩”还在于,成就了华夏另一个世界之最——瘾君子最多的国家,同时被冠以国人“东亚病夫”的“雅称”达百年之久。

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博大精深,可谓举世罕见。最近,我忽然发现自己,多年来为生计奔波,对此竟然越发陌生、淡忘了。

在东亚,历史教科书争吵不绝于耳,由于人们向来有炫耀本民族“正史”的传统,实在是掺不得“沙子”的。不过,飘扬过海到英伦三岛去补修历史课未免太昂贵了点,但如属万般无奈,借以恢复国人的一点可怜的记忆,我看还是值得的。

现下有一句顶时髦的话:“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是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会被全世界的人们重视和喜爱。

翻开中国近代史,简直就是洋人掠夺的历史,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走进近代史博物馆,更让多少中国人黯然神伤。 

谈到民族文化,不能不说被称之为“人类文化遗产,民族艺术瑰宝”的敦煌 。上个世纪初,敦煌瑰宝大半被老毛子“重视和喜爱”去了,据说地方的官员“功”不可没。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出国交流,在俄罗斯一家著名的图书馆,拟影印和复制一些敦煌“原来属于我们的东西”,由于学术不精,被老毛子傲慢地拒之门外。可怜我们的学者捶胸顿足,痛骂洋人。到头来,只能怨祖上无能,更没勇气与之付诸公堂。

在洋装、洋车、洋烟、洋酒、洋歌风行中国的今天。你是否发现,不少国人有这样一副德行,每当民族文化得到外人的夸赞时,不免沾沾自喜,晕晕乎乎;可身临其境时,却不知不觉地在糟踏,而且动辄就要来个史无前例。

市场经济走进中国,价值就是能兑多少银子,这早是不争的事实,可怕的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

也许是祖上留的东西太丰富的缘故吧,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落到洋人手里的东西就成了宝贝。可放眼望神州,夜深人静时分,中原农民手中的“洛阳铲”正不断惊醒王公权贵的长梦;绵绵细雨中的江南的名城在推土机下轰鸣中哭泣。到了礼拜天,你会看到,大腹便便的城里人扎堆在地摊上,眯着眼悠然地鉴赏“唐太宗”喝过的酒壶、宋朝官窑的瓷碗...。长城、老屋、名山大川、古树名木、手艺绝活、地方小调、民俗民风等等“不值钱的”在遭毁坏、在丢失,还有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仍被贱卖。所到之处,耳边传来的是一声声的叹息。世上竟有这样的逻辑!久而久之,或许会有一天我们像玛雅人一样消失的话,世人会诧异地发现,“湮灭”也成了我们文化的新的特色。

可喜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激发了当局者巨大的热情,他们意外地发现这是名利双收的好买卖。万幸,万幸,祖宗留下的遗产总算值钱了。

展望未来,国人要么学会用心地守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么像埃及人那样,年复一年地苦苦哀求,让洋人把从金字塔前掠去的“斯芬克斯”的胡须送回家。眼下恐怕最要紧的,是我们虔诚地祈祷:公仆们,积点德吧,让我们高度进化了的后代不再反复印证这样一句话:“只有失去的时候才觉得是宝贵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竹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若书点评:

因为一切在我们身边,毫不希奇。物以稀为贵,本国的东西 ,自然会在国外被珍惜了。也许,若干年后,世界别国要为挽救东方文明而努力了。

文章评论共[3]个
探殿窥堂-评论

“守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平民百姓能做点什么呢?实在想不出来!at:2009年04月13日 清晨7:09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at:2009年04月13日 早上8:28

竹根-评论

谢谢关注!at:2009年04月13日 中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