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行人匆匆的繁华闹市,我顶着密密濛濛的细雨,驻足在20年前所建,外形宛如一叶幽莲开放的白色建筑物前,举目望去,原广东省主要领导、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吴南生所提的“陈树人纪念馆”几个大字清晰醒目,只是门前冷落寂然,与这四月的春雨一般。大门紧锁着,因此无法观摩陈树人的作品,感受着他那纯粹、唯美的画风。
迎着这四月的冷风,缅怀当年,这里是国民党元老、岭南派画家、诗人陈树人的故居,名为樗园。陈树人从1927年建园起,一直在这个古树成荫,花香四溢的园子里居住,可以说是在此地度过了他人生最炫耀的时光。
陈树人是政界名人,也是画坛大家。他与高剑父、高奇峰同创 “岭南画派”, 被称为“岭南三杰”。曾经为官三十年的陈树人,为人铭记的却是他的画作,而他的官员身份,实际上是被遗忘和丢失的。他所倡导的岭南画派,后起者众,影响所及蔚然成风,于国画发展过程中,写下辉煌的新页,堪为中国画人继续求新求变之范例。
樗园的前世今生
清末民初,广州城东的“东山寺”所在地已凋零不堪。1922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改建为公园,1923年动工在原东山庙旧址上辟为东山公园。1927年,陈树人先生在此置地七八亩,兴建私人住宅—樗园。
当时樗园布局分为三重:进门,夹道浓荫,园中遍植花木,左边有一小塘,临水筑一小亭,取名“勺亭”。再进去,在古木葱茏围抱中建了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名“古翠楼”,为陈树人一家居所。最后一重为其画室“草绿山堂”。山堂采用南方特产大楠竹搭架,四面用竹蔑织的竹笪围成墙壁,壁上装有玻璃以采光;山堂地板高出地面数尺,需拾级而上;山堂四周为走马凉台,栏杆上摆设四时鲜花盆景,显得古朴高雅。陈树人在草绿山堂作诗画甚多。“头白江湖更放歌,桂林归后兴如何?樗园真是高人宅,古木参天画本多。”这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所题的《访樗园赠树人》,诗中所表就是樗园昔日意境。
抗日战争时期樗园毁于战火, 1948年陈树人在樗园附近的一块空地即今署前横1号,建栎园自住。栎园为一座两层镶嵌白色大理石圆拱形建筑,楼下为客厅、画厅及饭厅,楼上为居室及阳台。建国后,栎园为东湖卫生院所在地。
后来陈氏家人将其地献给政府,新建了陈树人纪念馆,于1988年11月26日陈树人逝世40周年建成开放。纪念馆是一座白色建筑宛如一叶幽莲悄然开放,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578平方米,分前后二室。前室有二层展厅,首层为画廊式展室,作为举办美术作品短期展览的场所,二楼展室为常设性展览,展出陈树人作品及其生平艺术活动资料, 并常举办各种艺术作品展览。后室另有陈树人儿子陈复烈士的纪念堂。陈复为中国共[chan*]党党员,曾任地下组织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后被反动派杀害,生前也曾住在这里。陈树人于悲痛之余,作《哭子复》诗10首,其一曰:“下层工作不辞卑,游学归来更念兹。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师。”并将其居室名为“思复楼”。
樗园画师——陈树人
在樗园这个温润美丽的南国古城东郊、清丽幽静的园林中,陈树人度过了他人生最炫耀的时光,创造了无数精美书画和璀璨诗篇,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遗产。孙中山先生《赠陈树人》“史臣重朱家,君乃隐于酒。时事尚纵横,雄心宁复有?”的诗句,与陈树人所作“水流不息花常发,留得神州万古春”,的诗句,可以说是陈树人不平凡一生的写照。
陈树人(1884~1948) 名韶,又名哲、政,字树人, 别号葭外渔子、二山山樵、别署猛进,晚号安定老人。广东番禺明经乡人。他出身于富裕的文人家庭,受旧式教育,具有诗人、作家、艺术家的才华。
陈先生跻身宦海,位居高层,为国民政府要员。历任广东省政务厅长、国民政府秘书长、中央工人部长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府委员、国府顾问等职。
陈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为改革国画而驰骋画坛,并创立现代国画,后人称“岭南画派”。“二高一陈”被誉为岭南画坛三杰。陈树人精通画、书、诗、文、史,工诗善画,尤长花鸟、山水画。花卉赋色,清明秀美,娇艳柔嫩,别具匠心。且画风清新、恬淡、空灵,独树一帜。
画家宦海三十载
艺术之追求与政治的主张,两者似乎难以融合,画家和政治的结合,会让人感到奇怪、别扭。但是,家破国危,弃艺术而近政治,却又在情理之中。高剑父如此,陈树人同样如是。
陈树人从政虽与当时的国情有关,但还是仕途比较顺畅。他在香港主编《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时,就与高剑父、潘达微、何剑上诸人纵横捭阖,畅谈天下时事。那时,陈树人17岁,已萌生革命理想,信仰孙中山的主张。1905年,孙中山从欧美转赴日本组织同盟会,途经香港,不能登岸,陈树人闻讯,毫不犹豫地与友人相约登船会见孙中山,并当场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参加同盟会的第九人。
此后,陈树人开始了前后长达十年的留日学习生活。1917年,他奉孙中山之命赴加拿大主持当地中华革命党党务。其时加拿大发生了袁世凯帝制余孽汤化龙被刺事件。陈树人被当地政府指为主谋,被拘捕。虽系桎梏中,犹自哦诗不绝,旷达胆识过人。后经华侨和革命党人之极力营救,才恢复自由。
民国十一年夏(1922年6月),陈树人由加拿大回国,适值陈炯明在粤叛变,中山先生避居永丰舰。他在香港闻变,即回广州,不辞艰险地到永丰舰晋谒中山先生,并要求留在舰上,其肝胆道义,至为人所称道。孙中山认为革命应做长久打算,上海方面,是当时革命活动的主要根据地,嘱托树人从速返港转沪,并派他担任上海的党务部部长。1923年旧历除夕,孙中山率廖仲恺、陈树人等由沪南下,返粤就任大元帅。其后两年,陈树人在孙中山身边工作,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和倚重。
1926年初,广州成立国民政府,陈树人首任国民政府秘书长。1932年,被任为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并在任长达16年。直至1948年去世。晚年的陈树人曾总结自己的宦海一生:“他在国民党中,既非改组派,亦非元老派;既不属于胡汉民派,也不属于孙科的太子派,是一个没有派系背景的人。”
陈树人虽然为官多年,始终是文人底子,他为人耿直清廉、敦厚儒雅,与一般官僚终日钻营利禄、征逐酒肉声色者有别。闲暇时只喜欢邀集三二知己在家中小叙,或作郊外清游。当时一般军阀、政客聚集的俱乐部,很少发现树人的踪迹。他对一些无法推卸的宴会,也不过循例应酬一下,许多官僚都笑他“头巾气”太重。
陈树人淡泊成性,一生不娶妾,不冶游,平日伉俪感情极为和谐,这在旧社会做过大官的人当中是很少见的。陈夫人居若文虽然不会作诗,但在树人的诗集中,不少记述“录内子语”之作,亦不啻夫妇间之唱和。此外,他还有许多美德,如不吸烟,不赌博,不涉足花筵,同时不准家人和儿女辈接触赌具。其子女有同学、朋友来访时,树人仅颔首招呼,并不参与谈论,对一般晚辈云:“你们可以自来自去,自斟自饮;与老人家合不来,我们也不迎不送。”
陈树人以蔬食布衣自奉,不贪渎积财,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死后家无余财,靠卖画得款作治丧费,是艺术界同仁十分敬仰的人。
“得作江南一画师”
陈树人先生自幼爱好绘画,16岁就跟随著名画家居巢、居廉两画师门下学习绘画。居氏兄弟画师善于古法而倡导写生。陈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都曾在这段绘事启蒙期间奠下良好基础。树人先生且特获居巢(居古泉)画师青睐,选为东床快婿,许配以女儿若文。
陈树人1905年赴日本入京都美术学校,学习东西方绘画;1912年,在该校绘画科毕业後,回粤任广东优级师□学校、广东高级师□学校图画教授;1913年,再东渡日本,在立教大学攻读文科,得文学士学位。计先后东留十余年,都与艺术、文学事业结不解缘。“何处溪山不入诗,雨晴风雪四时宜,唔生也更无他愿,得作江南一画师。”此诗是陈树人所作,言明他立作画师之大志。
陈树人虽是政界名人,但更是画坛大家。1912年与高剑父、潘达微创办《真相画报》,在该报发表了他译述的《新画法》,是早期介绍西洋美术史及绘画技法的简易教材,对读者有启蒙作用。他与高剑父、高奇峰为改革国画而驰骋画坛,饱受攻讦,终于以大无畏的革新精神,冲破因袭的樊篱,创立现代国画,后人称“岭南画派”。“二高一陈”被誉为岭南画坛三杰。
陈树人与“二高”虽然同属于革新派,但其画风有个人面目却有很大的差别,各具强烈的个性。其一,他反对墨守成规、不思改革,脱离社会现实的古典画派,倡导国画革新,注重写生,主张革新创造,以自然为法, 表现高尚人格等现实生活。他曾对高剑父说:“中国画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改进之任,子为其奇,我为其正。艺术系国魂,推陈出新,予将以此为终生责任。”其二,因为受日本画风影响,他在技法上将色彩与光、影的对比与传统国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清新自然的花鸟画风;在意境上则更多地侧重于画面的渲染;在题材上,大胆地将许多新事物如汽车、轮船、灯塔等引入画中,既是对传统国画的一种反叛,又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其三,他精通画、书、诗、文、史,其字如画竹,别具一格;其诗纯乎天籁,少用典故;其画则有浓郁的书卷气。他摒弃仿古,注重写生,融合中国传统画风与日本名家画法,画风清新、恬淡、秀雅,独树一帜。
据老画家沈仲强回忆:树人与高奇峰交情亦至深厚,三四十年间,交相砥砺,莫逆于心。奇峰于1933年在上海病逝,树人与沈仲强同往设奠,曾对沈仲强说:“他托奇峰购买屋地,尚欠六百元未还,此事别无人知,该款应该送还高氏家属。”树人风谊,可见一斑。
1947年,他在广州与剑父相逢,赠诗一首互勉:“中兴艺运吾曹责,此日仍难卸仔肩。四十七年余老友,更应相勉惜余年。”
时人将他们统称为岭南三杰,他们自己却持保留态度。陈树人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写于重庆的《寄怀高剑父一百韵》中,以委婉的口气,声明自己有愧于“岭南三杰”的称号。这大抵和他晚年的做派有关,晚年他在强调艺术家保持宽容、平和和非功利心态的同时,一直对唯我独尊的英雄主义意识、领袖意识表示质疑。
陈树人的创作生涯不短,精品之作多出现在晚年。1931年创作的《岭南春色》、《木棉图》;1936年创作的《雨后》、《鼎湖飞瀑》、《柳浪闻莺》,深入蜀地绘有《峨眉云海》、《夔门秋色》等作品。
陈树人的画充满一股清新独特的气息。他不强调笔墨的豪迈挥酒,亦无意夸张复杂的绘画技法。但他勇于脱离传统的束缚,以新的造形和构图观念作画。他作画时运笔简洁,施于画面的笔触,以分离的多,重迭的少。这种用笔的习惯亦可见于其书法。他画山石久不喜多用传统的皱擦方法来增强其厚重感。画花卉最爱用颜色直接描写物象形态,不依靠墨线钩勒,但其效果则无传统没骨法之拘谨。故其画面平易近人,没有一副强悍霸道之气。他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构图方法,大胆将画面分割。进行简单的几何形式构图,给人一种爽朗和崭新的感觉,在当时是一种富于创新的艺术表现。
陈树人无比热爱大自然,真情歌颂大自然。据陈真魂《回忆我的父亲》的叙述:树人常徜徉于山水之间写生,时而凝神远眺,时而细视花木,探索自然的奥秘,默参造化的神奇,领略自然的情趣,搜寻诗画的题材。他曾将画室命名为“美自然室”,出版《自然美讴歌集》。他对大自然中充满生机勃勃的春天尤其酷爱,更十分喜爱故乡的岭南春色和第二故乡的江南春色。他以雄丽、高耸的红棉树来表现岭南春光。为了表现红棉的独特风格,他打破传统,除了采用朱砂外,还大量采用水彩颜料的深红和猩红等伴和一起赋色,以渲染烘托出红棉似火的色彩和性格。寿终前一年,已经年逾花甲,尚在越秀山前对着红棉一丝不苟地写生。他一生的画题不少是红棉。
“人言劳动最神圣,苦力之人理相称。苦力最苦是轿夫,其在庐山特堪敬。”陈树人绘画的另一特点,是以劳动人民的形象入画。真魂在《回忆我的父亲》文中说:“树人写庐山汉阳峰上挥汗如雨的轿夫,峨嵋山上鬓发已有星霜的掮子,放牧黄牛的老太婆,四川山间的一对耕田夫妇,并一一题诗其上。”树人本不善于人物画,但在重庆、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行的画展上,他一定要陈列出来而不计毁誉。究其原因,他的诗说得最清楚:“赞美自然谁似我,颂扬劳动更何人。”可见,歌颂自然美和歌颂劳动者,经常是他吟诗作画的主题。
陈树人致力於吟诗作画,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名画师,终老丹青。陈树人毕生作画达千幅以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蔡元培评价他说:“陈树人先生,纯粹美术家,而具优美个性者也。”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颇中肯的。1931年创作的《岭南春色》、《木棉图》,寓壮硕于雄丽,获得了比利时万国博览会的最优奖,其作品先后为法国、德国等博物馆所购藏。他编印成画集有:《陈树人画集》、《陈树人近作》、《陈树人中国画选集》等,其画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为法国巴黎国立博物馆收藏,《紫云》为柏林国立博物馆购藏,《绿竹》、《桃花》为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两博物馆珍藏,《红叶》为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购赠印度政府。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赞誉他的画“有音乐的节奏”。树人生前常说:“人生贵贡献,艺术乃一项。”。
尽管世人对他的艺术成就颇有赞誉,但是,在技艺上却没有传承,这和其师居廉不同,和“二高”学生众多更是大相径庭。1947年,虽有某金饰店经理之子拜树人为师,曾在泮溪酒家设筵上贽执礼,但是没过多久,陈树人即告去世,终其一生,实际上并没有一名真正堪称传薪的入室学生。正因为弟子少,作为画者的陈树人,被人提及并不多,尽管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广东博物馆收藏了近两百件作品,但是至今却没有一次集中、全面地展出,实在是可惜!
诗文俱佳真才子
陈树人画坛泰斗之名享誉世界各地,然其诗、书之才及爱国之情却并不广为人广知。先生辞职归田后,游趟于名山胜水,吟诵于花前月下之际,亦未曾停止对政治和时局的热切关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生虽在《墨画漫题六首有序》中自言:“抗战后,余绝少作画,且因事务繁忙,兴趣索寞,故有‘抗战功成始作图’之宣示”,但日寇的血腥侵略,令先生义愤填膺。先生常将对日寇的愤怒倾注于画毫与诗笔之端。赋诗《倭寇机炮肆虐全国,所闻所见惨绝人寰,赋此志痛》,曰:“残肢断脰积山邱,焦土何曾寸草留。黄裔岂应忘片刻,此为万世不消仇。”此前,先生曾多次东渡日本,在日本学习美术和英文,他曾视日本为第二故乡,并曾多次或诵诗或作画歌颂日本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他甚至写诗《樱花名胜十首》并绘《折枝秋花》赠与孙中山,表达他对孙中山的敬意,也表达了他对日本的爱慕之情。然而,随着日本野蛮侵略行径的恶化,先生对日本的思恋转变为满腔仇恨的怒火。他在《题祖逖渡江图》中赋诗宣言:“雄风千古大江横,此日中原亦待清。安得舟师挥百万,虾夷巢穴扫东瀛。”
陈树人深知其诗画对抗战的支持作用甚为有限,因此,他积极投入了抗日救亡的工作,并于1938年亲赴菲律宾等地,向当地华侨劝销爱国公债,并集款达数百万美元之多。抗日期间,先生当仁不让,再入政坛,任国民党侨务委员长,有力地支援了祖国抗日战争。先生原本与汪精卫交往颇勤,后得闻汪之卖国投日丑行,即与汪交情决绝。先生曾写信给其挚友高剑父:“与汪友情已绝,今而后知前之所处,蒙于利而出于伪耳,非真友情也。”见投敌叛国者层出不穷,先生极为憎恨。他在《朱家祥工友搀歌词》中写道:“国中恶吏与奸徒,残民卖国洵可诛。积怨遗臭不复洫,高官厚禄惟自娱。”
抗战胜利之际,先生喜极而书:“九世深仇终得复,八年大难若为忘。”然后,他辞去政务,潜心绘画写诗。
陈树人辛勤笔耕,创造有诗集《寒缘吟草》、《自然美讴歌集》、《战尘集》、《专爱集》和《春光堂诗集》等。
“岁寒三友”寄高洁
国民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蒋介石剽窃后,陈树人作为国民党的元老,对蒋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于是开始淡出政治舞台,与何香凝等一起组织画社,专心绘画的探索。
1927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第24次会议还通过了查办何香凝、陈树人等人的提案,并命军警监视他们的行动。但他们不畏强*,在严酷的环境中,咏物言志,寄情抒怀。
1928年1月,于右任、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等人一起到南京紫金山晋谒正在建造中的中山陵。经亨颐是廖承志夫人经普椿的父亲,一生高风亮节,诗、书、画、印的造诣都甚高。他们在中山陵前发誓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与背叛孙中山革命精神的国民党反动派势不两立。众人想起了国民党革命派的杰出代表、民主革命的先驱、何香凝的丈夫和亲密战友——廖仲恺在世时辅佐孙中山所向披靡的大好形势,痛恨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廖仲恺的滔天罪行,禁不住流下眼泪。后来,经性格坚强的何香凝反复劝告,众人才与中山陵洒泪而别。
回到住处,众人意犹未尽,于右任提议由三位画家合作画一幅《岁寒三友图》,他题诗一首作陪,抒发情致,大家异口同声赞成。于是,何香凝首先执笔画了一株超凡脱俗的古老的梅花;陈树人画出一棵傲然独立直插云天的松树;经亨颐画出卓尔不群的郁郁葱葱的翠竹;于右任题诗相配。一幅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的诗画便应运而生,署名为何香凝、于右任、经亨颐、陈树人。
于右任题的诗是这样写的:
一
紫金山上中山墓,
扫墓来时岁已寒;
万物昭苏雷启蛰,
画图留作后人看。
二
松奇梅古竹潇洒,
经酒陈诗廖哭声;
润色江山一枝笔,
无聊来写此时情。
诗中的“经酒陈诗廖哭声”一句,于右任曾经有过注释:“经先生豪于饮,廖夫人以仲恺先生殉国为诗,直皆血泪。陈先生诗名‘寒绿吟草’。”
1932年5月间,何香凝与经亨颐、柳亚子、陈树人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了“寒之友社”,交流书法、研究画术。张善子(张大千的二哥)、黄宾虹、潘天寿、王祺等名家,均为社友。他们所取“寒之友”这一社名,系指松、竹虽经严冬而不凋,梅花能斗酷寒而竞放,有“岁寒三友”之誉,而取其意。“寒之友社”是书画艺术之家,也是提倡民族正气、抵制卖国贼道德沦丧的修养之所。他们经常在一起研讨诗书画印,以寄托个人情怀。所作的梅、松、竹及水仙,几乎全是寒冬开放、傲雪芬芳的;所吟的诗大都是发泄义愤、抨击时弊的诗书画。他们甘愿过着清苦生活,显示了他们的高尚情操。
到1936年,国运岌岌,危如累卵。何香凝、于右任、经亨颐、陈树人又重新合作了《岁寒三友图》20幅,何、经、陈分别画梅、竹、松,于右任仍然题写1928年所作的那两首诗,件件都有特色。这年11月,何香凝在南京主办书画义卖展览时,这批《岁寒三友图》为很多人争相购买。冯玉祥、马超俊、杨杰、梁寒操、李宗狱等人都各买了一幅;钱大钧夫人买了两幅。义卖得款,连同书画展的其他100多件作品的笔润所得,由何香凝全部捐赠给奋战在冰天雪地里的抗日义勇军将士。1958年,于右任的友人在台湾某地偶见《岁寒三友图》中堂一幅,马上以重金购买,然后通过于右任的女儿送到老友手中。
1948年10月4日,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一代画家陈树人,因胃溃疡不治,不幸辞世于羊城。1957年,他的夫人居若文,领会他的遗愿,选其精品80余幅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受到国务院文化部的嘉奖。又捐献20余幅给广州美术馆。1974年,其子女美魂、适魂、善魂、真魂又将树人遗画268幅捐献给广东省博物馆。其孙定中君传家学,多年来在美、加两国大学从事美术教育。益以敦品励行,家风不坠,真可谓盛而能传矣。
-全文完-
▷ 进入净莲飘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