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的“纷纷雨”,滋润出一片片温暖的空间。尽管没有春节、元宵节那样火爆、热闹,更没有西方情人节、圣诞节那样欢快、浪漫,但它在中国百姓心中的位置却非常重要。许多游子千里迢迢赶到故乡,赶往那一片荒凉的坟地,给自己的列祖列宗、挚爱亲朋烧把纸、上炷香、献束花、敬白酒,甚至洒热泪,“断魂”的人群、袅袅的香烟、响脆的鞭炮声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今年清明,与往年相比,格外温馨。因为,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假日。政府还充分考虑到了祭奠方式和安全等多方面情况,及时制定了管理的相关政策,把传统的习惯和现代文明的要求有机的融合,处处彰显着当代管理者人文主义的色彩。这一举措,看似平常,却真实的反映了我们的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体察民情、顺应民意的良苦用心,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情绪,会像“清明纪念”那般集中而虔诚。尤其是在这个人心浮躁、传统的“根”和“家”的观念不断失落,维系家族成员亲情的纽带只能系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或祭祀活动之上。清明不仅成了表述对逝去亲人的孝敬、寄托自己亲情的途径,也成了衔接亲人间的情感“裂痕”、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有效方式。也许正因清明节这个特殊“纪念符号”,浓缩着民族和家族的历史、传承着传统的孝道伦理,所以这个“符号”虽不以实用的形态切入我们的生活,但却以人文的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使我们没有了无根的恐惧、断裂的迷茫和死亡的阴影。
孔子曾告诫晚辈,对待长辈应该是“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而墓地和纪念碑,则是我们对长辈最好的祭奠和怀念,更是对我们的记忆神经最直观的冲击。清明节的祭奠沟通生死的同时,引发我们对生与死问题的深入思考。因为我们活着,才没有资格谈论死亡本身,却又不容许我们忽视死亡、思考死亡。面对躺在墓地的先人,我们无法欺瞒自己。清明节用人文的方式,把生存与死亡之间的特殊关系有机连接起来,让人重新认知感受过去的美好时光,静静地检视每一件事情、每一次欲望、每一个决定。藉由虐待自己的记忆与情绪、思维与想像,我们又一次从幸存的感受中得到救赎。正是这种人文关系,才使我们想到了死亡的平等性,从而推进社会对生命终结平等问题的高度关注,努力实现所有生命都可以“寿终正寝”的社会理想。
荀子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清明节上坟祭祖使我们领悟到善始善终的人生理想,这远远超越了现世无常带给人的消极影响。这大概就是清明节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乃至成为政府法定假日的一个原因吧。
-全文完-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