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里城外少说也有园林景点一百来处,我去过的也不下于二十处,四大名园——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自不必说,虎丘、天平、灵岩、西园、网狮园、藕园……也都去过几次了。在苏州盘桓的日子里,文友凤姐介绍道,今天带你去看看附近的艺圃吧,它有个景观是旁处绝无的。但是,美是需要眼睛来发现的,考考你的眼光了。我欣然答应,便信步随行。
艺圃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阊门吴趋坊的文衙弄,在一条逼仄的小巷里,连出租车都开不进去。凤姐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说一口吴侬软语。听她的满腔苏白,委实是种听觉享受。谚云:宁和苏州人吵嘴,不跟宁波人讲话,就是这个道理。她的散文集《古城遗珠》(百花文艺出版社,陆文夫先生作序)写尽了姑苏城里旧时风物。
跟着她沿专诸巷,经木马堂,到文衙弄,不知转过多少弯,走过几多傍河的弄堂。街河两岸的民居都有百来年的历史了,因为陈旧便有了沧桑感,有的人家门口还晾着红漆马桶,外地人很难找到这里来。
仿佛是穿越了几个朝代一样,深藏闺阁的艺圃终于在小巷深处露出了真容。园门很小,就像普通住宅的黑漆大门,并不显眼,一不留神会走过。此园在明嘉靖时为袁祖庚的醉颖堂,万历四十八年为文征明的孙子、天启年状元,大学士文震孟购得,名药圃。清顺治十六年该园归山东莱阳人姜采,更名颐圃,又称敬亭山房,后复改名为艺圃。
买票入园,没有见到背着背包的外地游客,很清静,只有一些居住在附近的老头老太眯缝着眼孵在冬日的阳光里。全园面积仅占地五亩,在苏州园林里属于轻量级别,布局简洁明了,从北向南为建筑——水池——山林。池水面积占了全园的1/5,水面开阔且均相通,各水口上架有形制不同的石桥,不设栏杆,贴水而过,故绝无壅塞呆滞的感觉。
西南角布置数座小庭园以为辅景。造园者根据小园的特点,不求面面俱到,舍去一切繁杂琐碎的因素,尽心顷力于营造一方山色空濛、水波浩渺、林泉深壑、亭榭虚凌的园林艺术景观,以取得“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
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步入院门,跨上石板桥,即可见院中有小池,似与大池相通。
游览至此,凤姐笑吟吟地出题了:这个小院的景色有何特点?我环顾四周,院内植有修篁一丛摇曳于风中,如玉簪螺髻之古典美女临水梳妆。西面是粉墙黛瓦,墙角竖有几块玲珑透剔的太湖石,好像也没有太多的特色。哦,对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是花墙漏窗,花墙起到隔的作用,漏窗是为了泄景、借景,此处只见花墙不见漏窗,仅靠一扇月洞门与邻园相通,光秃秃的一堵白墙,应该算是设计者的败笔了。
凤姐点点头,说:有一任园领导和你的想法如出一辙,当时还准备在墙上凿洞开窗呢。亏得一位老园艺师的一席话改变了领导的主意,拯救了一个绝佳的景点。我说,恕我眼拙,确实也看不出它的妙处来,愿乞道其详。
她突然话锋一转,吟诵起张君瑞待月西厢下的诗句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接到红娘递来的纸条后,心猿意马,夜里去西厢和莺莺幽会,他见到风过处花影乱颤,以为是小姐的身影,思想便开起无轨电车来了。又说,北宋词人张先,当时人称张三影,想必你也是知道的吧。对这位爱用“影”字或者说爱描写朦胧景象的文人,鄙人虽才疏学浅,却也是略知一二。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之句,在当时名噪一时。其实又何止三影?它如“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均属其名句。但这些和这个小园又有何干系呢?
她抬头看看天色,自语道:时间和季节都不行,如果是在秋天的晚上,朗月当空,我们再来,你就会欣赏到一幅美丽的图像!
是吗?难道和月亮以及影子有关?
有个摄影家在中秋节的夜晚到这里赏月,跨进这个月洞门后,他看到了西墙上出现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水墨画。皎洁的月光把那株修竹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粉墙上,叶片在微风中摇曳,竹影婆娑,墙角的太湖石正好起到陪衬作用。池水粼粼,一线反光照射到叶面上,影像逼真,宛如天成。摄影家当然不会放过此等良机,立即聚精会神调整好镜头,完成了一幅杰作。这幅作品在画报上发表后,引起轰动,并获得了金奖。
哦,那么古人早已知道利用月光和影子的关系,故意设计了这座不开漏窗的粉墙了?
应该是这样的吧。
罗丹的话还真不错!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别出心裁,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致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艺圃的这一景观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全文完-
▷ 进入月色-朦胧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