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此话不假。形成汉民族文化核心的儒家学说,千百年来已将礼变成了中国人行为规范的一个尺度,并且已经渗入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表现为人们的一种无意思了。礼节礼貌“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以礼相待,相和相乐的人际关系,成为人们相互往来,沟通,联络,维系的基础。并由此而形成了适应中国人生存的社会环境。
人都希望受到尊重,人也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约束中保持彼此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在一定的社会和民俗以及宗教观念体系下的礼仪礼节等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并使与之相应的规定和限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社会机制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礼是一种复杂的东西。平等可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礼;强调身份,地位的差距和等次也是以往历史中最为通行的礼。有的礼让人自由;有的礼束缚人的存在。衡量礼的好与不好,应该以它对人的作用为标准。
观察世人与世态,中国人似乎总是那般热情和好客。商场中混的不错的金领银领白领或者什么领们热情与客情有嘉;官场里更能找到“家的感觉”,下属对待上级常常弃其姓而呼名,在名的后面加上官职呼出来,显得很是亲热(如某某书记,某某局长等),彼此一点儿说的也没有。好象大家都成亲兄弟了,官场也如家般温暖;事业和生活上相逢的人也常常称兄道弟地如同手足,本来两个利益较量的对手,彼此呼起兄弟来也毫不含糊,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真是亲密无间的莫逆之交呢;至于各色人物弄成一个饭局,大家团团围坐,杯盏交欢地亲密得不分彼此,更是常常要有的场面……虽然这几十年来大家都融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为利而生,但往日里一团和气的民俗民风没有改。“民族的东西”是很难改掉的。
礼伴随着感情,它便是珍贵的。受到礼遇的一方,自然心存感激。而表达礼貌,以礼相待的主方,也得到对方的感激而心生暧意。因为自己的一番美意(往往还伴随着物质的付出或者馈赠,终于没有白白费掉),被对方领会了。礼也可以承栽其他,那时,它便复杂了。人的聪明可以将礼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到极致。
当官的利用好了它,就可以收拢人心。亲善如果真诚还好,但专门会扮演笑脸的政客,因为他的“有礼有节”便会驾轻就熟地蒙混过关。当官是门学问,把这学问用歪了的,只会让百姓多受折磨。人们在社会上混也不容易,总要交些朋友,无朋无友会孤单无助的。遇了事情无人理睬帮忙,那是很可怕的。于是,大家多好交往,以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链。这样朋而友之地“活泛”着可以活得好些。即便是在一处工作的同事(现在“同仁”一词亦时常在某一个庄重场合被时髦地使用一把),大家也要你好我好他也好地相处才过得去。人们活的不容易。
礼这东西因为重过程,讲仪式(所谓礼轻情义重),时常也很麻烦。生活里人们往往因为要去“走人情”而有感觉不轻松的时候。特别在年节里,有些礼实在是虚浮了些。平时人们难免要穿梭于种类红白喜事之间,这期间金到礼才有意义。为此也常听工薪者们报怨。人情礼往,频掏腰包,大有不堪其负之重。然而,没有办法,风俗,习惯和潮流不可以不随。尽管礼的背后难免存在着些人们的不太情愿。但国人就生活在这“以礼相待”的环境中。
礼虽然麻烦,但它是有用的。礼是泡沫是彩虹,更可以是人情往来背后的实惠。心到神知,礼到人知。礼这东西可以用来造势。诚与不诚者都要行之以礼。完全把礼当成手段的时候也是有的。这时的礼,几乎就成了责对方于非礼的杀手锏。
礼对人们的作用也很不一样,它既可以使耿介者因礼唯情而舍己为人;也可以使务实的安于生活谙于事故的聪明人如鱼得水;还可以被唯利是图者们用来作化妆品打扮娇好模样而大行欺骗之道。至于多数人,常常会是在礼的飘飘然与利的实惠惠的矛盾里感觉到失衡。中国人生活得糊涂和累,或许也是礼这东西给闹腾的。
礼终于不是人灵魂的全貌,在孔孟和气一团的礼俗民风教化下,实际隐藏和滋生着国人顽固的非礼态度和人格动力。中国人习惯隐藏自己真实的内心,常常以假象混人耳目。更有甚者便笑里藏刀。仕途中的相互倾轧,尔谀我诈;商场上的恶意竞争,唯利是图,假货充市等“无奸不商”的行业蛀虫逻辑仍然屡禁不止。大家常常感叹,现在我们吃什么能放心呢!从大头儿奶到致儿童于肾结石的三鹿牛奶,再到平日里各类入口之物无不可疑!有害食品,层出不穷。我最爱吃炒豆芽,可听说有用尿素泡过的模样好看,诱人食欲。无奈只好望之而惜怜!怕买假,怕上当的心里时时让人不安。几乎难有让人完全放心的东西呀!民以食为天,可现在忧天的又何止是杞人呢!
人与人之间的“哥们儿”情义也是最难靠得住的。为了利益人们会不择手段,这也是国人中常见的一些行径。“窝里斗”历来是我们人群里难以驱走的魔厣。礼仪的光环下人们并不那么阳光。
然而,中国人的虚伪常常也仗义和气壮,因为一面讲求礼仪和礼貌,一面在友善面孔背后把真实模样掩盖起来。安于这样的生存。娴熟地游走于人世间。自有一番逻辑。表面上拉手,实际是太极的较量。唯勾心斗角之用心,无益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们良好生存环境和空间的建设。中国人大约免不了会在这样的战场上消磨尽自己的生命。退场是不行的,只作为看客也不行。生活是一出真实的戏剧,人活在里面。没有排演,正在进行。
礼的好看外表,与国人性格中的虚伪密切相关。虚伪是最大的非礼。因为它比直接的粗俗来得优美和精致。人类真不愧为万物中的灵长,彬彬有礼的外表下,竟然可以包藏着冷漠和无情。某种礼仪文化一旦发展为用来装潢人的不可告人目的和手段时,这样的非礼害处是很大的,会对处于其间的个体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诚实地进入非礼状态,是许多在大会上飘飘然地说着套话的人必须遵守的规则。把自己打扮成有礼有节的社会通行人物后,人们会觉得说些套话假话也很欣慰,因为这样才得到社会承认。久而久之,不诚实的习惯便会成为自然。观察中国人的面貌,总会发现一些人的表情和神态中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许多的狡诈和油滑,足以让人失望和心生寒意。
家耕经济既可以产生田园诗一样醇美的人生意境,也同时伴随着相互拆台,缺乏合作精神,单独的个人面对自然和生活中存在的威胁的狭隘自私以及暗淡人格的普遍形成。非礼就是中国人精神的消极面的具体体现。它距离现代相去甚远。
现代的自我意思,尊重人的生命的公民精神,在现代还说不好又有何种程度的提高和完善。人们彼此还不能真诚地面对。儒家的礼,本来还可以是为士大夫制作的表演秀。古之志士仁人没有穿这样的衣服,更没有去表演。他们让人敬重。
真诚而不虚妄,这样的礼才有意义。
产生于特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的礼,首先是其所以依存的生产关系的产物。其次,在它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情况。其中既有用以别高低分贵贱的等级意义的严酷现实和道德推崇(“唯君子与小人不移”),又有那一时代思想家充满幻想的美好描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时,人们自发地由萌生于民众的平民意思来理解和实践礼的理念的事实,是一种延绵不绝的存在。童叟无欺讲究人人平等的进步人文思想和社会实践,虽然它无法彻底,并且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用以区分封建等级的礼法礼制和礼仪。但它并没有消失。
在统治者操持和掌控礼的漫长历史中,浓重的儒家特征是其主流呈显。因此也才导致中国人礼的表现下存在的非礼的实质。我使用“中国人”这样一个复数的指称,亦感觉颇费思量。就其文化基因而言,使用复数的指称没有错。即使批判和反思文化的叛逆者,也仍然受到他的文化母体的种种教化,仍然在被批判之列。至于说他所以成为原文化的背叛,那么也是因为所受危害太多的结果吧。我的体会是这样。
人生来并非圣闲,耳之濡,目之染,皆文化所以允许或者反对。行之实者,更直接与文化与传统的既有的存在相作用,无不受制于文化的限制和规矩。
思古而视今,时代在发展着。不过,高喊口号的风气仍然存在。人没有活在真实里。有资格在单位里大会上发言的,套话连篇,热情洋溢。开头全是歌功颂德,全篇是用来打扮的,真实的东西讲得少甚至不讲。人的真实恰是他没说的东西。
而今的礼,已经演变了许多。做秀的时候仍然冠冕,而面对商品或经济的时候,好像一下子软回去,躲起来了似的。以至于太讲实惠的当下的人,常常愤愤,不信了礼的有无。于是,吵吵嚷嚷,牢骚满腹。回归诚信的呼声响过很久,但却迟迟不见踪影。诚者常常沦为痴傻,因为救人而反为被救者所污的冤枉事不时地见诸于报端。如此这般,哪个还敢相信并履践诚信之礼!
盲然和混乱,自然引来非礼的结果。与之相伴的还有麻木,失望和恐慌。“非礼”是一桶混浊的水,它与“有礼”一起浇灌我们民族地性格。要改良它们,才可以培养我们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参天大树。
这篇短文里没有为自己人说好话,或许有人会看着不高兴。理性地讲,人性的弱点和不光彩处,是不分国界的。并非中国人怎样不好。但反思和自我批判会使人清醒,也是必须的。民族自尊固然重要,但不可以为已护短。过于自美是不适当的。礼应该是好的,因为它应该接近文明。制人于被限制和束缚中的礼制,即为实质上的非礼。因为它否定人。
“非礼”的中国人,是中国人的另一面。
2009.3.26于奉天丽仁居
-全文完-
▷ 进入公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