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想象里,除了蓬莱岛是传说中的人间仙境外,恐怕就只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了。
前几天我和几位友人相邀一起去桃花源,一下车,天公不作美,居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可丝毫也影响我的兴致。
我们选择第一个风景点是桃花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高大又不失古朴的大牌坊,通体纯白雅洁,横额上有“桃花源”三个遒劲大字,四周装饰着色彩斑斓的浮花,就这个大牌坊,仿佛就可把一切尘世的噪杂隔绝于外了。
过牌坊,一大片桃林被一条鹅卵石小径一分为二,可能是昨日一夜风雨的缘故,那些粉红色的桃花就像是仙女随意散下的花瓣,一半粘在树上,一半贴伏在绿茵如织的地上。或许就因为那种火辣热烈的花瓣不适合这样雅静的氛围,所以才会如此,株株桃树就像一个素净的浅妆少女,显得格外清新、淡雅。
在桃花丛中,有一条水流不断的桃花溪像玉带束绕其中,这时,不能不让人想到《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此时,我早已穿越时空,和古人一道流连其中了。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呢!“导游神秘地告诉我们。
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过了穷林桥,来到了被廊庑环绕的“菊圃”,因为时节不对,只能看到它们苍翠欲滴的枝叶,它们似乎在积蓄所有的生命力在等待花开的那一刻。
吸引游人眼球的却是那方竹亭,黑色的圆木立柱、镂空的盈门与壁立如林的廊中碑碣融为一体,显得格外的古朴凝厚,让你不得不停下脚步来细细的品味。
经遇仙桥,前面的山路变得坎坷多了,不到一米宽的石阶陡然而立,曲折绵延,伴着山涧的潺潺流水,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缓缓而行。
不多时,就要过秦人洞了,洞口很狭小,仅容一人,一不小心就磕着头,导游也是不停地提醒我们,幸好这洞不是太深,没用几分钟就穿山而过了。这时,却是一阵铮铮的古筝声音从山涧那边的息亭传来,真有点高山流水的味道,让手心沁汗的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平和淡定。唯一遗憾的是我太胆小,而没有停下来把这一切保留在我的相机里,但我想这可能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路了。
前面终于豁然开朗了,这时雨越下越大了起来,可我们还是信首阔步,不用撑伞,走在这几百米的竹廊里,听着雨水敲击廊顶的声音,一边可以欣赏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胜境。
每一处都是一副完美的山水画,我不禁赞叹着:“真是一片世外桃源啊!”
我靠着水源亭,背对着清水池塘,四周群山亭阁倒映水面,分不清这是天上还是人间,只是这微雨,敲碎了一池春水,装满的却是春天里所有的笑靥。
我们在这里还可以喝到原汁原味的“擂茶”,并可以吃到一些土产小吃,让你在跋涉的疲乏中享受“秦人”的那种怡然自得。
我们流连在那片竹林里、驻足在参天古树下、陶醉在高古苍寒的秦人古道里、惬坐在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里,每一处都有一个久远的故事。
离开延至馆时雨已停了,我们径直登山折回,那些长长的石阶越来越陡了,我不得不仰视才能看到石阶的尽头,却不敢回望,此时我感觉腿脚有些酸痛了,于是也不顾什么形象,席阶而坐。这时一队轿夫从我身旁经过,看着他们踏实的脚步,我被他们深深折服了,就因为有他们这样强健的体魄,才能在这陡峭的山峰上开辟出一条条通向人间仙境的山路了。
终于达到了桃花山的最高峰,高举阁雄踞其上,登楼远眺,前面是滔滔不绝的沅江水,整个县城尽收眼底,真是应了那句“无限风光在险峰”。
稍作休息,我们就从山峰右侧而下,就到了道教圣地——桃花观,这是桃花源的主体建筑,宋徽宗御赐的“桃川万寿宫”匾额悬挂于楼宇正中央。桃川宫较所有建筑都要宏伟大气,高大的雕龙石柱、图案古朴的檐梁、镂空雕花的朱红大门、层层叠起的琉璃屋瓦、香火缭绕的燃香大鼎,使得整个桃花观格外的庄严肃穆,不得不相信为什么它的香火之盛了,这也是桃源人创造的另一个奇迹了。
观旁边还有两座石亭,也是由六根盘龙石柱构架的双层亭台,坐在石桌边,我可以欣赏廊下所有历史文人骚客的石刻诗和近代著名书法家的书画。
如果你还嫌不够,观下的集贤祠供奉有陶渊明、王维、苏轼、王安石等先贤的塑像,你可以深深体会那种文风的悠远。
走出大牌坊,看着牌坊两边的大柱上刻写着“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的对联,我终于明白这幅对联的奥妙所在,我们可以从这幅对联里找寻到桃花源的所有景致。
确实如对联里描述的,你不仅在这里可以看到芬芳的花草、曲径的石阶、亭台碑坊、葱葱修竹、匝匝缠绕的寿藤,还能感受武陵人的民俗民风,更能体验那种千古不绝的文史文风。
去桃花源,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全文完-
▷ 进入叶风沙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