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人性善恶的看法华丽血时代

发表于-2009年04月01日 晚上9:46评论-2条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则为人性本善之观点,而同为儒家学派的大师荀子则为人性本恶之观点,以及后人为此则争论不休。同为儒家大师所言,不知孰是孰非,难以定出结论,但在二人及二人所影响的范围之外,则有人性本无善恶之说法,不过几千年来影响却了无之大,可见儒家思想在中国一代一代人的身上则影响之深。由此可现,但是孟荀二人同出孔氏门下,其思想在此论断上则相差迥异矣。

对于人性善恶之观点,敝下不知深浅则愿谈已见。一个人从母胞而出,到蹒跚学步,人性之善恶由什么而断定?试问:一个婴儿从降生那一刻起,他(她)知道什么?可以说他什么都不知道,也许只知道“饿”“高兴”“难受”等到一些潜意识的东西,而对此所做出反映情况则为“笑或哭”或则就是“睡”,一个常识就是一个刚初生的婴儿对人世什么都不懂,又怎么能分辨出是非与善恶呢。孟荀大师又怎么断定人性恶与人性善呢?至于他们的论断可能缘于他们各自对当时的世事的主观看法及他们用怎样的思想来救世。孟子认为:天下无道,道德备废,君主阀战,民不聊生,对此孟氏提出要用孔子所推行的思想来治世,而“人性善”则是其中一种方法。孟子认为,只要人人向善,人人从善,则战争止息,天下太平,可见孟氏此种想法未免有些迂,过于理想化。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施行自己的救世主张,但是终尽失败,其实孔子的行为在当时根本就行不通,孔子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可孟子却没有从中吸取经验,其思想仍未被告当时的君主所采纳,而荀子认为天下争战,是由于人性之恶所累,故凭此断定人性之恶,由此可见,荀氏之观点过于偏激,他的思想比孟子的则较为入世,故荀氏之思想易于君主所采纳(只有一部分适合君主口味)。可见,他们二人之断定则都与自己的思想相关,而且都过于偏激,不为吾所取也。

故吾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就像先人所论利与义一样,何谓利?何谓义?其实此二者要辩证来看,办一件事,是在利之内还是在义之内,主要看办事者在利与义之中所靠近者为谁,如果偏向利,则视之为恶,如果偏向义,则视之为善,如果纯粹看恶劣与善,则不失为正确。人之初,无善恶之别,人有善恶劣之别,则由于后天之环境影响所致,人之初,是处在先天潜意识之状态,人与人在此中无差别,人在以后的成长阶段,之所以有善恶之别,一方面缘于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则由于周边环境之作用(其实自己的思想也受环境所影响),人之所以善,并不是全为善,而是其善的一方面大于其恶的一面,同样,人之所以恶,是由于其恶的比重高于其善的比重,一个人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且善与恶是相对人而言,朋友之行为对吾来讲则为善,对敌人来讲则为恶,敌人之盟友之行为对吾来言则为恶,对敌人而言则为善。

由此可见,人之初本无善恶之别,但在人以后的成长阶段中,则有善恶之别,其善恶之别是缘于其周边环境所影响的,当一个人表现出“善”时,其内心深处有一股“恶”念,当一个人表现出“恶”念时,其内心深处有一股“善”念,但这“恶”与“善”念是人天性所有,即是人在出生时从母体中就存在这种“善”念与“恶”念,但是二者是对等的,故无善恶之别,这与前者之说并无矛盾,所谓对等,则为抵消,至于后来则由于环境所影响其对等的“恶”念与“善”念,使二者此消被长而致的结果。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华丽血时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语燕呢喃点评:

人之初本无善恶之别,其实善恶也不是决然分开的,往往善者也有恶的一面,而恶者也有善的一面吧。

文章评论共[2]个
罗军琳-评论

写的很好。at:2009年04月02日 上午10:20

风撕柳-评论

品读,欣赏!问好朋友!!at:2009年04月04日 清晨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