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北京路南段以西至回龙路南段一带,有几条名称“奇怪”的街道:太平沙街、增沙街、新沙街。“沙”指沙洲,是河流中淤积而成的沙丘。太平沙街现在距离珠江约200米。可是,在距今200年前,它只是珠江上的一个江心洲。唐宋的时候,珠江北岸在今天的文明路附近。到了南宋,河岸南移至今天的泰康路。当时,太平沙还是珠江河中的五块沙洲,叫“五洲”。五洲什么时候改名叫“太平沙”?原来,由于河床不断淤积,五洲在明代已经合而为一,成为靠近珠江北岸的一个沙洲。在人们的经营下,沙洲变得美不胜收,低洼处遍植莲花,绿柳丛中,农家疏落;沙洲外,渔帆点点,是珠江之滨广州最漂亮、最吸引人的风景。
唐宋时期,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司。市舶司就是现在的海关,就设在旧时太平沙附近,那时河岸还远在文明路一带。为了迎接外埠往来客商,当时还建有“海山楼”,专供宾宴歌舞之用;另外还建有“接官亭”、“天字码头”。北方来的官员往往在码头登岸,广州地方官则在接官亭迎接,后河岸北移,天字码头才移至今天的位置,至于“海山楼”、“接官亭”已是旧迹难寻,仅在原址附近有条小巷,保留了“接官亭”的名字。以后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这里都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风景名胜历来是文人骚客们激情迸发、诗兴大发之地。到明初,沙洲又吸引了一位著名诗人—陈恭尹。诗人陈恭尹晚年定居广州育贤坊,距离沙洲很近。闲暇时于沙洲流连忘返,见水烟浩淼,太平民生,亲笔以隶书体为一坊额题“太平烟浒”四个大字,字体瘦逸遒劲,寓意美好,为时人所推崇,即刻成为沙洲之最醒目标志,沙洲也就因此称为“太平沙”了。那时的太平沙应该包括泰康路以南,海珠广场以东,北京南以西的一大片地方。清代诗人张维屏有诗赞云:
“连云第宅太平沙,别出心裁第一家,
画里楼太先得月,镜中帘幕巧藏花。”
清代南海秀才李子虎亦作诗云:
“雨过池塘水气凉,红莲花让白莲香。
四围莲叶三分水,一箇沙欧破夕阳。”
可见,太平沙的名字在清代已经流传。后来,太平沙陆续建有柳堂、水明楼、烟竹楼、袖海楼、烟浒楼、遂初楼、岳云楼等亭台楼阁,其中袖海楼“复宝连楹,造构奇巧”,且取苏东坡“袖中有东海”的诗意为名,所以尤为出名。
增沙和太平沙一样,是大自然雕塑的结果。江中泥沙不断堆积,使边滩发育,太平沙的西部不断延伸增大,所以就叫“增沙”了。鸦片战争前,这里已经是水上居民聚居之处。
增沙之西,原来叫新沙,它实际是太平沙和增沙的继续延伸,所以名为“新”。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有新沙上街、新沙下街和新沙水埠等街道。
如今太平沙已不复存在,只留有太平沙街的地名。街区内还有一条主要道路—“太平通津”。在广州叫“通津”的路很多,“通津”,即“直通水边”之义。“太平通津”是条幽静的街,道路中段建有半个小凉亭,由于路面窄,凉亭只能紧贴着墙面而建,一眼望去,青石铺地,风卷浓绿,在路的尽头立有牌坊,再向前直通珠江之滨。
-全文完-
▷ 进入净莲飘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