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化 敌 为 友 (散文)金矿

发表于-2009年03月28日 下午3:27评论-1条

化 敌 为 友 (散文)

金 矿

我记得在建国后最敏感的名词就是“敌人”,那位老人家打下江山,从战争恐怖烟火走来,神经之弦紧绷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满眼都是敌人,国际上有美帝、苏修、台湾有美蒋。国内还有特务、阶级异己分子、反革命分子。时刻提高警惕成了当时的政治习惯用语,“七亿人民七亿兵”随时都要准备打仗,可谓是“草木皆兵”。

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悲哀就是身边都是敌人。”进入和平年代,进入建设岁月,我们如果再陷进身边都是敌人的思维怪圈就不太好了。战争经历和教训让“老人家”很是疲惫,他为了防止变天,就来个绝对的阶级立场和阶级路线,整天与敌人周旋,根本安不下心来搞建设谋发展,连基层干部和老百姓都得处处小心留神,立场不稳很容易“犯罪”,最严重者会被置于死地,让你跌下深渊。有好多老干部当时就是倒的这个霉。

由于草木皆兵一意孤行,当时国际关系特别紧张。乡村有个说法,一家没有男人有个女人,意思说好女人是万事圆。“老人家”身边还亏有个好内当家周恩来。周很痛心这种处处为敌的局面,认为那些“敌人”不一定个个都是坏蛋。因为人世间的人毕竟是有人性的,魔鬼极少。再说矛盾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发生变化、转化和淡化。所以周恩来在国务、政务及外交事务的处理上尽量避免和减少敌对观念。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化敌为友。建国初周恩来总理还兼任外交部长,迅速同好多国家建交就是采用这种策略。后来中日邦交就是周恩来通过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实现的。就国内而言,周恩来还保护了好多被打成三反分子的“敌人”。

通过周恩来的亲情接触,那些原来的仇敌都变成了朋友。由此可见,敌对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久的。说的不好听,就像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一会是“仇敌”相互发生“战争”,一会儿又和好变成了朋友,又在一起亲密友好。正因为有周恩来凝心聚力地周旋和成全,让国家减轻了许多战争压力,化干戈为玉帛。共和国才山道弯弯一路走好。是啊,整天你死我活地恶斗,会做出巨大牺牲,付出惨痛代价。牺牲的是前方士兵,遭轰炸的是无辜老百姓,惨痛付出的是国民经济老本,历史上战争教训还少吗?

现在想来,如果每个国家都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硝烟,让老百姓安安稳稳过太平日子,把那笔笔巨大军费开支用来发展建设该有多好。如果通过和平友谊真诚地交往,让原来的敌人都变成朋友,相互支援相互帮助,作用和前景更是不可估量。

但也不难理解,那位老人家一辈子辛辛苦苦,南征北战,疲惫不堪,如果心胸开朗,不是那样箭在弦上的紧紧张张,放心不下坚守着那枪杆子夺来的政权,也许就不会那么快衰老,艰难曲折会少得多,老人家临死时还念念不忘一定要解放台湾,把铁蹄下的同胞救出苦海,仇敌观念在他生前一直没有转化。

六十年过去了,通过几代领导人努力,不断鼎新改革,国家政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和平的深入人心,真正的敌人已经特少,就连那剑拔弩张的台海海峡也已风平浪静。早以实现了破冰之旅和解冻之旅,是啊,“解放”也早已变成了“回归”。国人都已摆脱了战争的恐怖阴影。

我们说化敌为友,其实是一种钙化矛盾减少对立的一种战略和策略。随着时间推移,浮云就会飘走,阴霾就会消失,疙瘩就会解开,冰雪就会融化。到相互没有直接仇恨的后一辈人眼里,已不再阴云密布、险恶环生、战祸四起,这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儿时的那些小伙伴们之间的矛盾和干戈,为了一小块橡皮就能发生一场“战争”,当时还会各自赌咒从此不再友好,然而没过两天,这两个小伙伴又和好如初,用大人们的话说就是叫像虾子一样没有血性,如果用这个例子来看待大社会可能也不过分,大家都憧憬美好的共产主义,大家都崇尚和谐社会,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岂不无限美好。 

新中国六十年来发展史表明,化敌为友工程正是发展前进的协奏曲,化敌为友也是历史势在必行的使然。是啊,敌人只是一种暂时被仇恨的对象,它不会形成世世代代永久的定格,战犯死了,继承人不再战争,他也就不再是敌人。老子是敌人,儿子慈祥善良,他就应该是正而八经的朋友,难怪一对几十年的老冤家到晚年握手言欢。是啊,也许人类自己并没有永久的敌人,为了更好的和谐,为了大家共有的和谐家族、民族,应该化敌为友,最终化敌为友。这样“敌人”这个名词就会在词典中永久地消失,世界就成为仁爱的世界,社会就成了友爱的社会。

赐教处: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邮箱:jinkuang2008@163.com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问好老朋友,周末愉快!at:2009年03月28日 晚上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