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暖风一吹,柳笛声便在故乡那贫瘠却秀美的小村的各个角落响起。每当那时大人们便告诫我们这些小孩子:“不到清明吹喇叭(喇叭,是我们当地对柳笛的一种称谓),蝎子出来蛰三下。”那是在心中便觉得清明是一个具有神奇魔力的日子。后来的某次,我真的在一个早春的清晨被一只小蝎子蛰了大拇指之后,便更加深信不疑了!这可算作我最早关于清明的记忆吧。
等再长大一些,才明白清明是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节日。在我老家的风俗里,清明那天都要在门上插一枝春天新发芽的柳枝。具体是什么意思,到现在我也不太清楚,也没有去深究过。再有就是去给已故的亲人上坟,扫墓。也就是在那天,可以在过完春节之后再次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所以在总是很平静的乡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尤其对小孩子而言!于是缅怀的情绪中也就少了许多伤感。况且在我们那里,去给已故的亲人们扫墓本就不是一件悲戚的事情。我们那儿叫做“送钱”,给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们送钱。“送钱”本就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嘛,何必要悲伤呢?
再后来,书读的多了些,初识些诗文。自然背诵并在老师的认真分析下学习了杜牧那首著名的《清明》,其实那是也并未有太多的感慨,只是特别向往那个“杏花村”。而且也是从那时开始注意清明了,终于觉得这是一个潮湿的节日,总是“雨纷纷”的。但真的,似乎在这之前,好像从未有过清明雨之类的概念,那时心中还真有了些伤感的情怀……
年年清明,年年清明雨,年年扫墓,年年送钱……似乎这已成了一个已定的规律,大家都这么顺着走下去,走着走着,最后把自己也走了进去……
还记起了父亲准备上坟的纸钱的情形:把买回的火纸在桌子上铺平,然后在上面放一张百元大钞,按住,再用秤砣之类的重物一下一下均匀而缓慢的砸过……这时我总是在一旁默默的看。他从不让我碰,我明白:这是父亲在用心为我们已故的亲人做点事情,尽管我们送的时候并不存在悲伤!!
记得我小时候还问过这样的问题:“这些钱他们能花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于是那会我就特羡慕他们,有那么多的钱,可以随便的花,可以一想到“死”,就又十分害怕了。这可是算是我自己第一次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吧!
儿时,甚至高中以前的清明都是这么过的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学习紧张,而有时又在外地,所以很少能在清明时给我已故的亲人送钱了,再也没有经历那热闹的场景了!只是从报纸、广播中听到一些关于清明的有些陌生的新闻……
这些年来,许多人都围了生计,纷纷外出打工,只有在农忙或者春节时才回到家乡,因此清明“上坟送钱”的越来越少了,只是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我想在微雨的清明,这多少显得有些萧条吧!
又记起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我们那儿在大年初一上午也是要去上坟的。于是一些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便不再去自己打纸钱了,他们竟买回一些冥币去烧!我不知别处的风俗,在我们那儿是很少这样做的!在我们的认识里,自制纸钱是融入了自己作为一个后辈的最简单的孝心的!!甚至有人当时还边烧边念叨:“这次多送点,清明时就估计没时间来了……”
是啊,“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真正的清明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不敢想象再过些时间后,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
但愿,能够留下一些吧,哪怕只有,只有清明时节的雨纷纷呢!
-全文完-
▷ 进入三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