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观现代中国画千山水

发表于-2009年03月26日 下午3:45评论-5条

关键词 中国画 发展 变革 东西文化交流 现代绘画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民族风格,对东方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浮星泛月的长江大河,留下来无数旷世杰作,象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越来越来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可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繁荣了千白年的传统中国画,虽然有着其自成体系的完美,却不得不面对中西文化艺术的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压迫,而受到全球文化大交汇的冲击和传统文化的不断缺失之双重挑战。在这个现代艺术流彩纷呈、派系林立、各领风骚的大舞台上,进入当今时代的中国画,日渐式微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了。有的人概叹失落,有的人迷茫摇摆,有的人颓落改道,有的人固守传统,有的人振奋创新……而寻找什么样的方法,改革中国画,发展中国画,使中国画在与时俱进中,走向新的辉煌,自然自然的成了每个有抱负和使命感的国人,在亲临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面前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所在。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门类众多、形式繁杂,风格多样,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之分,而且还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此外,更包括书法篆刻、壁画和民间绘画,但由于本文只谈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结合问题,故只能着重叙述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的中国卷轴画,即千百年来都以毛笔水墨和宣纸为作画工具和材料的传统中国画。

直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寻找中国民族艺术的自信和自尊,使中国画从迷失传统文化的歧途中走出,不仅要传承中国画本身文化传统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对包括了儒、道、释等哲学思想体系在内的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内涵之传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信那些从传统入手,在生活中经传统蒙养的现代艺术家们,在不远的将来会把中国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纵观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就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域绘画的影响,但由于中国画尚意的主观创造性,都成为中国画进一步发展的营养而“变夷为夏”。但是到了近代,即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中国艺术随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而产生极为重大且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与文化都已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而出现巨大变化。就目前情况而论,在全球化趋势下,中西文化仍不断相互冲激,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新的艺术便随之产生了,它兼具传统与西方的特点,于是同主张保持传统以不变应万变的顽抗的国画传统者和以为中国的前途只有全盘西化的崇洋媚外者,一起构成了现代中国艺术与文化发展的三个方向。

到了上个世纪的中叶,中国文化因政治格局的变化便事实的分成了三支,大陆学习苏联实行社会主义提倡艺术为政治服务,以反映人民生活的写实主义为专,台湾则走欧美之路接受西方文化而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而香港则因一直都在英国统治之下,却又背依大陆联结世界,故中西和调变数更多。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入的扩大。以及中国经济圈的迅速崛起,最近数十年间,在艺术上又有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随着同以往中国向外的移民不同性质的中国人口的国际化的发展,不少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地前往欧美地区接受教育和进行文化交流,甚至定居到这些地区的不同国家,于是中国的文化因素随这种学习和交流的扩大与深入,而被更多更宽泛更有深度和中国传统意味的带到西方。这种形势下,在使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变大的同时,也把一些中国的菁华带到了国外,给西方文化亦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外国人员亦随着全球经济联系的更加密切,而更多的注意和学习中国文化,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内涵与外延的文化的冲激与协调亦变得更加频繁和深沉。这就引起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应当何去何从,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这也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再次直面的问题,而传统中国画又将需要如何去直面这样的现实呢?

今日世界,传媒之发达,知识散播之快速,交流之频仍,实乃过去之世前所未有之景象,而形成的艺术理论与流派,亦是如此驳杂,作为一个现代画家,尤其是搞传统中国画的在不可能闭门造车而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种种理论与流派时,当需要如何借鉴与吸收而发展其个人作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时,实在是一个颇为现实而又必需解决的问题。但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所有美术学生都同时经历国画与西画的训练,故他们在其未来的艺术活动中都会向着融汇中西的绘画方向发展,只是强调传统国画者,将会利用素描与速写中用线的经验来增强图画的表现力,注重西画者,也将会利用一些国画的题材与技巧使他们的作品有东方的韵味,所以未来的艺术岁月里,中西合流的变化,必定形成一个新的变化。

但是就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结合来说,千年以来,传统中国画都以毛笔、水墨和宣纸为主,形了融汇整个中华民族那独特的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一直都是平面的表现其本身却有着极大的容性。怎样使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现代绘画,达到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目前,就在欧美的艺术家来说,他们呈现的却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如观念艺术,根本与平面的纸或布无关,而表演艺术则把绘画与戏剧合流,装置艺术,却要把绘画与建筑结合,然环境艺术则令绘画与都市或户外设计打成一片,这些新发展对一个轻的中国画家来说,也许并没有有太多影响,但一个画家对这些新潮流多少总会有些体味,而对其本人的表现方法也多少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启发。只要看看过去几十年中国画坛的各种表现就知道。

自大陆解放以来,画坛经历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革命现实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时期,随后出现了“伤痕绘画",“新潮美术”和“前卫时尚化”等时期。于是“新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中国波普乃至茺诞表现主义等便出现了。这其中包含了“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直到“90”后,四个大的阶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诚如所有评论家所认同的深刻政治烙印是1949年后中国内地绘画的特征。可是古老而传统的中国画显然并不是太适合于政治活动的,虽有成功的例子,也有成名的画家,他们和他们的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段时期中国画的发展。

然而,还有不可完全排除的因素,就是画家本身精神心理状态的流露。如果承认艺术是人类精神外现,人的质量决定艺术质量的话,那么当代最热闹的媒体人物未必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历史不是当代史,有清楚轮廓的历史往往中是后人写的,其实由笔墨所承载的中国绘画文化正如中国方块字所承载的整体中国文化一样,是人类发展史中从未间断且又充满生命力的文明,它是难以被其它文明所取代的,其它文明也没有能力完全承担这个责任,而那些自以为中国画要全盘西化的崇洋媚外者,其最终将会走向艺术的死亡。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的结合,不应是单纯的外在形式,而应该是精神气质、审美的自然流露。因此,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如果抛弃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中国画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品格,那么就失去了“中国画”的艺术个性。

现实又是什么情形呢?正如著名评论家严善镦所批评的那样—中国画创新实质就是传统中国文人画在不同程度上的“西化”。也正如此,严善镦在上个世纪未指出了实质,“既”当代中国画家深感自己的绘画如果再按传统的文化摸式发展下去,就不可能被西方承认,便费尽心机对传统绘画进行不断西化的改造,他们或者将传统绘画中的一些有意味的符号从程序化的形象中抽离出来,并注入现代意识或者将西方抽象绘画的构成形式引入传统水墨画中,并发挥到极致。但是,当画家们以为只要把中国画的各种艺术语言都找出来,就可以与西方进行较量时,悲剧就发生了,正如几年前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上一位观众在留言薄上写道的那样:“国画创新,倒是新了,新得就像五光十色的肥皂泡 ,一出展览馆就什么印象也没有了。可叹的是不少作者竟是艺术院校的教师,这样将把历史悠久的中国画引向何处?”甚是可叹、可悲!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是不是应当慢慢的思考一下呢?

不可否认,中国当前确实拥有一些出色的艺术家,当然他们都是玩弄“中国因素”的聪明人,他们确是产生了一些有趣的作品,也在国内国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可是20世纪已经过去了“创新”名人,“大师”又出来许多,确似乎并没有产生画家们自己认同的大师级的作品。毕竟主张创新的画家不可能超越所处的国情时代,更不可能超越自身对世界文化认识的局限性。夸张一点说,也许会有连中国传统都没把握的所谓艺术家。

事实上,正如画家不必担心自己的作品是否创新一样,任何画家也不必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有时代感,毕竟绘画最终呈现的应该是画家本人的个性,他们的作品也往往不可避免的带有所处的时代痕迹,但是能够完全实现画家自身个性的展现,却只有极少数画家才可以做到。多数人都难以挣脱他所处时代的枷锁的约束,不过从长远来说,作品的成功在于质量只有经过时间过滤的真正的实力派画家,才是竞争的优胜者,而质量的高低,则是由中国画里所包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意味的多少而定的。在20世纪上半叶成长起来的中国画家们再次验证了这个论题。那些亲身经历过内忧外患,深知中国贫穷落后,而自然的报有以振兴中国艺术为已任,怀有艺术强国理想抱负的艺术家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80年代后的青年艺术家所难以理解的。所以90年代后,商品化的中国绘画,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墨等在艺术品位上却真真正正的无法与其前辈们的成就相提并论。

艺术是人借以宣泄,表达,沟通的载体,艺术所承载的是有生命的活人,而人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属性的,当一种艺术媒介剥离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的时候,这种艺术媒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倘把承载丰富精神文化品格的中国画降格成为物质层面的工具、媒介而抽离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的时候,中国画也就不能再称之为中国画了,这好像也正说明了为何传统中国画在品评其品位的高下时,往往是要看画家的人品,才学与思想境界的高下一样,所以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画形成了特有的意境之美。

我总怀疑一些人在中西合流过程中,他们是否把握了艺术的真谛?他们是否已经完全明白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他们口口声声的向西方学习,而对西方绘画艺术却又有多深的了解呢?西方艺术的真谛又是什么呢?东西方艺术的最大区别又是什么呢?两者合流的切入点又是什么呢?是形式的结合还是内容的结合呢?如果连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那么中西艺术的合流又从何谈起呢?真正的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合璧又怎样才能做到水乳交融呢?具体到传统中国画与现代西方绘画的结合又该是怎样一种情景呢?难道也要象语言一样要求人人都会自己的母语和一门外语时,才能做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吗?可是精神层面的呢?又该如何呢?所以说如果要在某种层面上达到中西艺术的结合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需从各自的艺术本质和精神层面上去寻找切入点,而达到一定程度的结合了。

东西方的艺术本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历史的客观的来说,东方文化属于河域文明具有自成体系的稳定性、长期的延伸性而又是封闭的,而西方文化从属于海洋文明, 却具有不稳定性和开放性,所以东方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包容性和同化性的稳定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含有道释思想的,讲究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社会性的感性的科学体系,是成长于农业文明之上的古老的文明体系,而西方文明则以科学法则为其准绳,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础在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观念之后,而构建起来的,以工业文明为其扩张性的自然科学体系,是理性的而不是纯感性的。也正是在如此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东方艺术中的传统中国画,在经历了写实之后发展形成了具有以写意为其特点的中国艺术观,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化等三大特征,并以意境为其在二维平面上感悟人生的最高艺术追求,这三个特征,在形成稳定的中国特色之后千百年来,仍不断的发展着。而西方艺术则以“ 摹拟自然”真实为其艺术本质,在脱离了神学思想的影响之后,而又回归古希腊式追求如实逼真的境界,讲究比例、明暗、光影、色彩、解剖、透视的科学性而创造具有三维空间感的画面而形成寓有科学理性精神的艺术。如果中国画有诗词般的意境,那么西方绘画则如小说和戏剧一样有真实的细节。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东西方绘画所使用的工具不同造成的,但更重要的是两者在理论指导的高度上的不同而形成了差异。东方绘画,更注重“表现性”和“意境美”;西方绘画,则重在“再现性”和“真实感”。所以中国画在宋元之后以山水花鸟为其主流,多以能蕴含画家个性品位和精神状态的物景入画。而西方则一直以人的刻画为重点。这也正是其理性再现之需要。不过由于西方文化的可塑性和社会变革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直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画派兴起之后,现代主义才强调对主观情感的表现了。20世纪后,更把“自我表现”视为绘画的本质。不少画家在形式上也从具象的再现走向了另一极端追求的抽象怪诞等,进而形成了令人眼花了乱的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流派纷呈的局面。于是在近百年来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与协调中,我们便看到了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抽象主义、巴黎画派、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波普艺术、照象写实主义、光效应艺术、活动艺术、概念艺术、大地艺术、后现化主义乃至新表现主义艺术、影像艺术等各种形式的艺术行为与流派,不过这些艺术类型好像都很短命,既不能与其古典西方艺术比较,亦不能与传统中国画比较,但是中西艺术的合流却也就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合力下开始了。不过对于传统中国画家来说,能够越位于中国画,而使中国画“西化”的画家还真没有。至多不过是利用西画的技巧和透视法使“中国画创新”而成名罢了。这并不是说中国艺术家就胆小,相反的,随着文革的结束和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大陆的画坛也随之出现了“新潮美术”、“前卫艺术”等。于是带有反抗、出位、幻想、自我暴露、引人注意等普遍性的青年逆反心理的,透着具有中国时尚文化特色的心态的艺术家们便登上了绘画历史的大舞台。虽说这是当时中国国情的具体反照,我看却是浮躁的有点象“翻坑”时的鱼儿,姑且就称之为“自家争鸣”、“百花齐放”吧。但是与同时代的西方艺术相比,正如著名评论家彭德所提出的尖脱批评那样,“中国前卫艺术不仅在形式和载体上滞后,在思想层面上也严重地滞后”。其实照我说就是拾人牙慧,别人流行过的东西,我们才流行,所以说“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如同一位趿足老人,离文化现实已经起来越远”。这能不被笑话和说三道四吗?

不过话说回来,我并不是攻击和漫骂中国的“前卫艺术”。相反的我很欣赏他们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现实是问题出在那些以画为生命寄托的真画人身上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在默默耕耘于画坛的过程中获得了高于常人的肯定,我却不得不认定这些在变革的时尚中未曾失去传统中国画品格,情调、意味的人们,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最后的菁英。

当然,这里强调中国画品格情调和意味,并不是表示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更不是指反对运用西画观念,技法来丰富国画的表现力相反为了表明传统中国画与现代西方绘画结合的可行性与现实性,这里特别举出潘天寿、李苦禅,林风眠、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石鲁等几位画坛前辈为例证,来说明他们的艺术成就并不是刻意“创新”和不断“西化”的结果。他们作品中的中国品格,情调意味,虽然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印记 ,但是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却同样是有着传统的理想意境与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心态,尽管他们有的去过西方留学和进修西画的经历,但却并不因此而失去中国画那气韵生动的、意味隽永的精神品格。

归根究底来讲,在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结合的过程中,形式尚属次要,因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无论采取任何形式,都能表现其内心感受而完成艺术作品,真正重要是作品内容,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所以现代中国家最重要的使命不是能够去摸仿多少西方绘画技巧和方法,而是尽力探讨如何把传统的理想与现代中西合流的因素运用最深刻的手法直观的完全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传统中国画那种“天人合一”的绘画境界。这也正是传统中国画与现代西方绘画结合的重点所在,即形散而神不散,把握了这一点,我们便可在中西艺术合流的潮水中率性而为,任意挥洒了。

也正基于以上境界的要求,要想正真成为一个中国画家我看还是要“复古”的好。多读一些民国以前的文学,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多学习一些中国画的传统,使自己成为一个国学大师的时候,必能成为一代宗师也。

参考书目

论文集画论画册套书:

1、刘骁纯《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2、李浑厚《美学三本》2003年版

3、邵戈主编《当代中国水墨现状》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1996年。

4、《世纪未的艺术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文化比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6、刘曦林《中国画与现代中国》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7、李陀《中国前卫艺术》中文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高等增长率出版社1990年版。

9、水天中《中国现代绘画评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当代中国绘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当代之部》大艺术书房、文江出版社2004年版。

11、李阔生《美术欣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千山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驭志无疆点评:

文章有很好的学习价值,研究到位,个人建议若是深入点会更好!

文章评论共[5]个
燎原百击-评论

有所得。at:2009年03月27日 凌晨0:42

千山水-回复呵呵,一点学习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 at:2009年03月27日 早上9:21

清月照梅-评论

祝朋友佳作多多!问好!at:2009年03月27日 上午11:30

千山水-回复谢谢夸奖!有机会会再写了,呵呵! at:2009年03月27日 下午5:03

清月照梅-评论

也在学水墨山水,退休了打发时间,也感到挺有意思,年轻好啊!祝事业有成!at:2009年03月27日 下午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