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资产当村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用资产买下官,当了官后再把前期投入再收回来;一种是投入自家的资产让村民们受益,走共同富裕之路。前者为的是个人得利,后者为的是全村人受益。企业家李凤德正是这后者。
想到南村的老百姓
1995年,李凤德开始创办了山源硅砂厂,几年拼博,就有了四个民营企业。李凤德办企业重视质量,诚信经营,管理有方,很快就把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他的两处石英砂厂、4条硅砂生产线,年产优质硅砂80万吨,固定资产达7000万元,矿山储量3000万吨,是山东玻璃集团专有硅砂原料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硅砂加工生产企业。已经拥有四个企业、四十多台车和上亿元资产的李凤德,因为贡献突出,2004年,县委、县政府授予他一枚“沂南县人民功勋金质奖章”,他也就成了全县唯一获此殊荣的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同时,各种荣誉和县、市代表集于一身。
正在李凤德踌躇满志,要把自家的几处企业再推上一个台阶的时候,2004年年底,一个新的“问题”不期然地摆在了这位“临沂市首届十佳经济风云人物”的面前。这个新问题不是别的,而是界湖南村。为什么说界湖南村是一个新问题呢?南村建村60多年,经过10届党支部的努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的不平衡,2004年以前,南村的经济发展一直在徘徊中,单是200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才67万元,而当年的开支却高达100多万元,缺口30多万元!全村2000多口人,大部分是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只是生活在解决温饱上。
富起来了的李凤德,内心深处并没有忘记南村。为南村的发展出把力,李凤德也在寻找着有利时机。2004年促使他和南村紧紧连在一起的有两个原由:一个是上级领导有让他去挑南村担子的意思,一个是南村人也希望他把南村的担子挑起来。得知这些情况,李凤德一时间感到进退维谷。一方面,他自己的几处企业正处在旺盛时期,到村里任职,势必要受到影响,好不容易创下的家业必然会受到损失;另一方面,虽然自己管理企业还有些办法,但管理一个村与经营企业毕竟不是一回事,能不能当好村里的“一把手”,他感到经验不足,心里没底:要是干不出成绩,自己不仅丢面子,还辜负了大伙的期望;就不必说富裕与贫困的差别了。因而,好多亲戚朋友都劝他:“还是搞自己的吧,何苦再操一份心,自己这面也要受影响。”
就在李凤德犹豫不决的时候,南村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党员,赶了三四十里山路,来到山源硅沙厂,找到李凤德。
“凤德,你富了,可大伙还没富起来,你能安心挣自己的钱吗?”一见面,他们就开门见山地说。还没等李凤德开口,同来的人忙又加了把火:“凤德,你要不答应,我也不干了,辞了村里职务,来你厂里做炊事员!”
“别!别!”李凤德赶忙伸手止住,又双手一抱拳说:“爷们,咱有话好说嘛。”此时,这位属虎的山东大汉,鼻子不由一酸,已经是两眼湿润了。
李凤德心里的天平彻底倾斜了。他不能不倾斜。李凤德是南村人的后代。在南村,他父亲是1941 年入的党;他是从这个村当的兵,退伍后在南村生活工作过,对南村怀有无法割舍的情怀。他听不得那句“你富了”的话,特别是说这话的人正是养育他、看着他成长的同村人,就像在打他的脸一般。他心里清楚,共[chan*]党人追求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他的父亲和不少前辈都曾为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同时,那个标志中国人民新生的日子10月,李凤德就占着三个:出生在1962年10月,入伍在1980年10 月,退伍在1985年10 月,在南村当副书记在1990年10 月,这让他觉得他是奋斗牺牲的共[chan*]党人追求目标的受益者。现在,自己虽说富了,可眼下,就说南村吧,还有不少人还在为温饱而奔忙,难道自己这个才43岁的共[chan*]党员就真的能看着他们无动于衷吗?不,不能!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一起富了那才是真富。为了共同富裕,老一辈共[chan*]党人连生命都能付出,舍弃些自己的富去换得一方的富裕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富带富是先富者的义务,也是一种价值!
“回南村去!”李凤德下定了决心。
在决定回村的那一刻,李凤德就想到,回到村里怎么办?那可是2300口子人啊!他们靠什么生存发展?2004年村里的缺口部分,按当时的法子,是要靠卖地来弥补。靠卖地只是顾眼前,地卖完了,南村的现代人还好说,可子孙后代怎么办?人要吃饭,人有生老病死,年轻人要结婚生儿育女……想到子孙后代,就感到了泰山一般的责任!压力之下,李凤德忽然感到,事实上,他回南村后的主要责任是在南村人的后代上,用一句老词是“给后代当书记”。
“不走集体化,永远没有发展!”
凭着几十年的眼见耳闻实感,在李凤德的意识里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共同富裕必须有平衡来调理,而能够做到平衡的,只有社会主义集体化。过去,南村经济的徘徊,可以说是和集体化观念有关。村里的集体土地被个人乱圈、乱占,集体经济项目被低价承包给个人,这一来,承包人的腰包是鼓了,可村集体的钱袋子却瘪了。比如原为南村集体企业的城东建筑公司,在承包给个人时,年承包费才20万元,明显太“优惠”了。南村收回这家公司后,这家公司年上缴费用一下子就变成了150万,是原来承包的7倍多。不合理就会有差距,有了差距人心就容易散,集体就没有了凝聚力,集体经济也就名存实亡。李凤德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改革成果大伙共享。”“南村要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是根本出路。”
坚持集体化说好说,但却不好干;因为这要触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是要得罪人的。李凤德心无愧事不怕鬼,更不怕得罪人,可其他人呢?不好说。李凤德当时也就想,在自己回南村之前,应该把“丑”话说在前面。
就在2004年年底,几名南村的老党员见到李凤德回村的心思活了后,就催他赶快回去,对村子里的事早做打算。李凤德却说不忙,还留下他们一起吃午饭。这中间,李凤德在和他们交谈后说:
“要我回村可以,但我有个条件——班子成员一定要有三个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奉献意识;还一定要干实事。谁要是做不到,我可有权停谁的职!”还把手指攥成拳头有力地晃了晃。
听的人相互看了看,一口同声:“行,你说的这些都是正事,就照这样子办!”
在李凤德说到的三个意识中,主要的是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反映的是共[chan*]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和谐就要讲平等,平衡就是平等,就是消灭差别。“找好平衡,搞好工作。”李凤德从这种认识出发,坦诚地对两委和村民们说:“我们一定要坚持集体化,不走集体化,永远没有发展!”他还向村民们描绘了一个南村发展的美好前景:让全村“拉巴的儿女永远都能吃上饭,有钱没钱都能住上楼”!而这一些,也只能在集体化条件下才能实现,为此,真对不利于集体的做法,他果断地说:“是大伙的利益,该收的就一定要收上来!”
李凤德有一股子雷厉风行的虎虎生气,说干就干。2005年大年前后,是南村人兴奋忙碌的日子:1月12日(腊月初三),南村举行了全体村民大会,选举李凤德为南村村(后改为社区)主任;1月22日,在南村召开的全体党员大会上,李凤德全票当选为党支部(年底改为社区党委)书记。
南村人走集体化的劲头在一系列工作中突出地表现来。2005年2月12日,正是鸡年的大年初六,由李凤德书记组织领导的南村土地清理工作,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重新丈量了承包地,并规定,凡是不交承包费的,按原先价格交齐;凡是被非法圈占的地,一律收归集体所有,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然后按每亩1500元价格重新对外承包;对那些沿街房、集体院落,实行招标承包。这一清理工作虽说让一些人不高兴,但却维护保证了集体利益。单是这一次清理,南村集体经济每年就能多收入近100多万元。
2007年,就在正壮饲料项目考察成功后,有的人看到利益可观,就找到李凤德要求入股,还许诺了一些好处。李凤德对来人说:“如果图个人发财,凭自己的实力,就完全能办起来。如果企业接受外来资金入账,村集体就只会顶虚名,真正收益的就不是兄弟爷们。你那些钱,在南村派不上用处!”给回绝了,从而保证了集体经济的含金量。
集体化就是人人都要以集体的利益是从。这需要组织、教育和管理。为了把村民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集体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他们强化了各种组织,建立了“四支队伍”,严格按《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程序决定村内重大事务,做到政务、财务每月公开,进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落实了村内治保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全体村民制定的“村规民约”到处可见,各种规章制度也上了墙,并开展了“十星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孝敬老人模范等评选活动,以及通过红白理事会,开展了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从简活动;从而使村民们有轨可循,有法可依,使社区内呈现出安定、祥和的社会局面,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村干部们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2005年,为了启动南村经济,李凤德提出了用融资的办法解决资金短缺,号召全村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一融资过程中,两委干部带头融资每人20万元,而李凤德自己的融资额却是100万元。当南村建设有了起色后,后峪子村、王家独树等村架桥修路,向李凤德提出借3万元,他都无偿给予满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李凤德书记自掏腰包捐款20万元,成为全县捐款最多的个人。风气是主要头儿倡导的,有什么样的领头人就会有什么风气。在李凤德和村干部们身先垂范的影响下,南村社区也形成一片好的风气,比如给地震灾区捐款,全村2315人捐款达到近40万元,村里那次融资很快就完成了400万,促进了南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致富路上好舵手”
南村集体经济在李凤德接手时可以说是个空架子,如何发展,对新书记既是一道难题,也是一次挑战的机遇。经过和两委成员以及村民们交谈,南村人对经济发展的迫切心情,无时不打动着李凤德的心,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快车道”,在他的脑海里萦回缭绕。
南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南村属界湖镇,界湖镇又是沂南县政府所在地。界湖属于沂蒙山老区,又有其历史资源。据村北三皇庙内元代“重修三皇庙记”碑记载:该庙建于北宋,可推知立村是在北宋之前。这里因为西面有山,东面有岭,山、岭下是一大片湖洼,村子就处在湖洼中间的高地上,以湖洼为界,故名为界湖。界湖原来有东、西、南、北四个村组成,李凤德所处的村在界湖南,也就叫界湖南村。可见,界湖南村依托的地理环境还很是优越的,从这里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快车道”完全有可能。
发展南村经济,地是重要的,不过要着眼于永续发展才行。凭李凤德十多年经验,是“无工不富,无企不强”,南村要发展,非此莫属。
2005年1月20日,李凤德在南村第一次党员大会上,响亮地提出:发展南村,报效父老乡亲!之后,又提出了发展南村的方略:“无工不富,无企不强”;立足南村,利用资源,开拓视野,加速发展。为了统一两委成员的思想,转变观念,这年刚开春,就组织由两委成员、党员干部组成的考察队,李凤德亲自带领,考察了龙口市南山集团、寿光县三元朱村、临沂市河东区刘团村。考察回村后,李凤德和村干部们,把南山集团、三元朱村、刘团村的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各取所需,结合南村的实际,加以运用,制定出了南村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
近期目标:三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过千万元,人均收入超6000元,初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长远目标:五年内,完成旧村改造,全村入住居民小区,村民达到城市市民生活水平。
南村的发展目标是宏伟的。宏伟目标只能在经济大发展中完成。经济的大发展必然要有大量资金投入相配合。为此,李凤德走了两步棋:“近水占台”和“宣红显彩”。“近水占台”就是利用与沂南县城胶着的地理位置,发挥、扩大临街店面,实施房地产开发,充分吸纳县城的购买力;“宣红显彩”就是利用红色老区的特色进行开发。
李凤德的步子是惊人的:
2005年,南村投入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沂南县星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6年,给收回的沂南县城东建筑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2007年3月份该公司升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企业;
2007年,取得了江苏正昌集团的技术支持,总投资1.2亿元,在沂南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了山东正壮饲料有限公司;
2007年6月投资1000万元在费县建立了正壮饲料分公司;
2007年10月份,总投资3000万元,与浙江温州客商在沂南县经济开发区合资成立了沂南县邦正塑编有限公司;
2008年10月注册资金300万元,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成立了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李凤德被选为南村党委书记兼社区主任仅4年时间,发展经济的总投入达到2.2亿万元,每年平均是5000多万元,其中的2007年最高是1.6亿元,建起了星港房地产开发、山东正状饲料、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等社区集体企业8家。大投入必然会有大回报,仅2007年成立的沂南县邦正塑编有限公司,年创利润就是400多万元。
南村的经济飞起来了:由2004年的67万多元,猛增到2008年的6000万元,上缴税金700余万元,集体总资产已达380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3000元发展到12600元。随着南村经济的发展,南村村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巨大改变。2008年,社区党委抓住县委、县政府把南村作为旧城改造试点村居的机遇,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期、二期拆迁工程,拆迁居民229户,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还建,当年回迁入住。居民新区一期开发建设楼房15栋,硬化、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到位;广场、超市、卫生所、物业管理服务、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功能完善。新区容积率为1:1.5,绿化率达46%,广场占地8000平方米,成为全县最大的一处小区居民广场,南村居民率先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李凤德抓经济的胆略和魄力,深深的震颤着南村父老乡亲们的心,他们在特意送给李凤德书记锦旗上写着:“一心想着致富全村,两肩挑起发展重任”,还送给他一个“致富路上好舵手”的称号。
“一心一意为全村人民搞好服务。”
“一心一意为全村人民搞好服务。”这是李凤德书记的理念和做人原则,也是他到南村当书记的实践。
李凤德书记上任之初,面对着的是南村集体经济的30多万元亏空。没有经济作基础,什么也不能干。为了南村的经济大发展,李凤德一个心眼为村民,奉献自家为大家。
当南村经济确定了“无工不富,无企不强”的发展方略后,李凤德书记就着眼这方面考虑。他发现沂南两处破产企业闲置的院落,有开发前景,在两委班子会上就提出把这两处院落买下来。“这得多少钱啊!”到会的人不由面面相觑。“2500多万吧!”他说。听了这样的数目,众人吓了一跳。李凤德接着说:“这个钱我出,买下来由集体开发,收益归村集体。”这两处院落当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上百万元。
李凤德走的是工企的路上,免不了要多方考察。考察是要有费用的,南村拿不出这笔资金,他就开着自己的车跑遍了大江南北,加油、招待、电话等费用就是40多万元。当村干部提出这笔费用由村里报销时,他说:村里收入还不多,他个人的费用不用村里承担,他也不拿村里的工资。
2007年,正壮饲料公司建设急需4000万元后续资金,只能向银行贷款。向银行贷款就得有抵押,南村集体没有适合做抵押的,李凤德就想到了自己的企业和房产。李凤德的企业和房产,是夫妻共同财产,作抵押不能没有妻子的签字。那天,李凤德叫来爱人和儿子,跟他们说明了情况。美丽贤惠的妻子听后用会说话的眼睛看着李凤德:能行吗?项目搞不成咱可就要全搭进去!李凤德也就对妻子和儿子说:“上项目是有风险,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失败了,所有前期投入算咱的;成功了,财富是大家的。为了集体致富,个人承担损失没什么!”从多年共同创业中走出来的妻子理解丈夫,也相信丈夫的眼光和能力,更敬佩丈夫的一颗好心,再也没说什么,就在抵押书上签了字。
李凤德书记事事处处都在为南村的经济着想。比如到上面办事,他要求村“两委”成员每天早晨七点准时碰头,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研究完工作,然后兵分几路各自行动;同志们按这个点赶到县里或市里,正值机关上班,刚好把“主事的”堵在办公室,有问题当场就能解决,省得重复跑,争取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省了南村的费用。李书记本人更是起早贪黑,四处奔波,辛苦劳碌。虽说“身大力不亏”,见他这样没命的干,妻子心有不忍,想劝他,又不知道怎么开口。终于有一天,看着丈夫坐在沙发上疲惫的样子,就轻轻叹了一口气,走到他身边坐下来说:
“凤德,你不挣钱还拿出自己的钱,为了南村,这我理解,可你又赔着自家的身子,你不觉得……”
“亏”是吧!李凤德把话接过来说:“你看,事情明摆着,咱不吃亏谁吃亏!咱不奉献谁奉献!能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路,咱自己亏了也值!”
李凤德书记的奉献是值的,值在南村经过几年的努力发生的三大变化:
变化之一,南村土地由分散经营走上了土地集约化经营,大部分居民可以在村办企业上班,也可以经商办企业或从事第三产业,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靠种地为生的生产方式,推进了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子;
变化之二,南村由一个住宅简陋的村子变成了一个集居民小区、商业区、生活区、服务区、文化广场及房地产开发的新社区;
变化之三,南村的福利施设,应有尽有,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投资110多万元建成了两栋标准教学楼和一处幼儿园,投资13万余元为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健身器材;对建国前老党员,每月发放220元的固定补贴,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费,对社区老年人生活困难的实行帮扶机制,每年给予300-1000元的特殊救助金;对考入高中、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分别奖励500、1000、2000元;自2006年起,免费为全体居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从建设的居民楼房中优先照顾因居住困难的老年人每户解决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楼,并从村集体收入中每年提出200万元进行年终分配,每人每年分红600元,由老年人自行领取;2008年起每年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1000元的奖励;从2009年开始,逐步让村民有钱没钱都能住上楼房。投资1800万元、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各种活动齐全的老年公寓即将破土动工。建成后的老年公寓,年满65周岁的社区老年人免费入住,所用一切由社区集体供养。对年老行动不便、身患重病、身边无人照料的五保等老人,委派专人扶助赡养。
南村,在民营企业家李凤德手里变成了“沂南县第一经济强村”、“临沂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山东省文明社区”。南村开发建设的全部资产都归集体所有,也是全村人子孙后代所有。
2009年1月3日这天(腊月初八),是南村人最为激动的日子:南村投资5200万元的居民新区正式启用,占全村60%的426户居民将陆续迁入新楼,28户适龄青年首批从李凤德书记手里接过了免费入住的新楼房的钥匙,由此,南村已成为沂南县唯一能让居民免费住上新楼的社区。
入住新楼房的南村社区年轻人苗玉龙高兴地告诉记者:不用自己花一分钱就能住上这么大的新楼房,自己过去想都没有想到。他说:“我们现在打工不用出村,村里不仅为我们开办了企业,还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新楼房,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
社区75岁的刘成海老人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不但儿子住楼房,孙子住新房,就连他也住进了村里建设的老年公寓,吃、穿、住、娱乐、健身一切都由村里全包下来。老人由此联想到南村社区的当家人李凤德,就激动地说:让“老百姓不用花钱,月月有工资、年年有福利,结婚有新房,老了有人管,你说这样的干部我们能不拥戴吗!”老人接着表示:“我不会夸奖人,说的都是心里话,谁要为老百姓干实事,老百姓就拥护谁!”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一个“和谐社区第一村”出现在沂蒙山区。这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有了各方的支持,有了全村人的努力,其中,更离不开“山东省劳动模范”、民营企业家、“新农村建设好支书”李凤德的奉献。在南村以及社会上,人们似乎都一种下意识:李凤德能到南村当书记,是他的资产。但这并不全面。李凤德的资产对南村来说是重要的,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调控能力、他的崇高人格和他的博大胸襟!——用自家的“鸡”为南村集体经济下“蛋”,为了给南村的经济下“蛋”,李凤德宁可搭上自家的“鸡”!一句话,李凤德是在用他自己的奉献实践着南村的共同富裕。不富裕的人民需要富裕起来的人的扶持,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品德只有不富裕的人们能做出恰当的评介。
“不怕吃亏,勇于奉献的孺子牛!”这是南村人对李凤德的评价,也是李书记一心为(企业)家、为人、为民、为党的真实写照。
注:文中图为李凤德与入住新楼的年轻人,新旧界湖南村,南村村办企业,居民楼启用仪式。
-全文完-
▷ 进入程群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