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见诸家引用本人发表在《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上的《几种特殊的“反衬”》,每有不足之憾,盖该报未能全载,有头无尾,实为恨事。今借此是正。
衬托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大别言之,衬托有两大类:正衬和反衬。以美形更美,以好形更好,是为正衬,这里略过。以丑衬美,以坏衬好,是为反衬。这种反衬,美与丑,好与坏是直接对立的,只需一种简单的逆向思维就可做到,这里也略过不题。本文旨在拈出几种特殊的“反衬”,来探讨一下它们在写景状物方面的妙用,供读者隅反。
1、以声音衬托寂静
(1)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鸣来反衬林子的寂静,以鸟语来反衬重山的清幽,是有名的反衬之例。北齐颜之推评价说:“江南以为文外独绝,物无异议。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味,以为不可复得,”认为赶得上《诗经?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之“有情致”(《颜氏家训?文章》)但卢询祖、魏收等却认为“此不成语,何事于能?”,王安石甚至妄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见宋?方勺《泊宅偏》卷一引苏轼语),把幽静之景变为死寂之场了。
钱钟书引中外作品为证,指出以声音反衬寂静,乃是心理学中的“同时反衬现象”(the phenomenon of simultaneous contrast)。认为“眼耳诸识,莫不有是;诗人体物,早具会心。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空虚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管锥编》第一册第138页)又说:“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他用文学的笔调向我们传达了这种感受:
“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写在人生边上?一个偏见》)
钱先生为了扣合《一个偏见》的主题,把人籁视为“寂静的致命伤”,但笔者却有一次切身的体验:在一个日落黄昏的时节,我走在一个大山谷里,谷底是人家。走在半山腰,听到人家传来一两声叫人的声音,无端地在心上产生了浓重的孤独,觉得四周静极了,心中顿涌出古人“山静似太古”的诗句。那一两声人声,适足以反衬出心灵的寂静来。
2、以有物反衬无物
以有物反衬出空无一物的辽远,增添空间的无限性。关于这一点,钱钟书先生前面已经提过了,我在这里,只想举几个例子来印证一下:
(2)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世说新语?言语》)
“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司马道子以为佳,而谢重以为不如有“微云点缀”。从“有见无物”(见《管锥篇》)的心理角度看,“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比如:
(3)杜甫诗:“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江汉》)。前句正表达了这种“有见无物”的审美经验:万里无云,天空固高远,但有一片云彩作为参照物,云离我们远,天空离我们更高远就可想而知了,因为天的远,我们可以藉云的远来知道。
(4)王勃《藤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极远”。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
(5)袁宏道《虎丘记》:“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既云“空旷无际”,又说“虞山一点在望。”前后矛盾,但恰恰借了“一点”虞山来作参照物,反衬出视野(“望”)的“空旷无际”。
钱先生说:“景色有埃飞烟起而愈形旷荡荒凉,正如马鸣蝉噪之有闻无声,谓之有见无物也可。”(《管锥篇》第一册第138页)这种“有见无物”的反衬手法,明写景,暗抒情,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巧妙地结合起来,铸造成“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达到了写景状物的至高境界。王安石不明此理,妄添“一鸟”;司马太傅晓得因由,只是开玩笑说:“你是想玷污纯洁的太空吗?”
3、以乐景反衬哀情
(6)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二句以反衬法写景,描绘了色彩斑谰,春意撩人的春景。如此美景,通常用以衬托人物内心欢悦之情,但此诗后二句所抒则是有家难回的愁苦之情,乐景反衬出的哀情,愈见其情之可哀。又如《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春色”,“好音”反衬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哀,故用了“自”与“空”字,状草木之无情(因而也可反衬诗人之有情,多情。这里的草木鸟兽,与《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花鸟不同,后者属“移情作用”)
(7)《孔雀东南飞》以赋体写兰芝逼再嫁时,郡守家热闹的迎亲场面,用意亦在反衬人物命运的凄苦。
4、以静反衬动
(8)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写之景是静的“枇杷树”,但所抒之情,则可使人由枇杷树的“亭亭如盖”联想到是愈来愈大,愈来愈深的,与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一以动写动,一以静写动耳。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学作品中,恰当运用“反衬”手法,能够使写景状物曲尽其妙,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读书作文,若能悉心加以体会,定能获益良多。
-全文完-
▷ 进入柴立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