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梦桐琴魂,音刻骨曲铭心。
关山万里长鸣啸,胡风汉月千古情!
——题记
看电视《艺术人生》,采访当今中国画坛巨擘、书画大家范曾。当看到范老展示出他24岁画的《文姬归汉图》时,把我的思绪又从范老的画中带到了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郭沫若的历史剧作《蔡文姬》,于是便在网是又看了一遍1978年根据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拍成的电影《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又名昭姬,是汉末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后汉书》上记载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都道是红颜薄命,蔡文姬也没躲过这劫。初嫁卫仲道,仅两年丈夫去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丧乱之中文姬被胡骑所获,嫁与左贤王单于。在胡地生活12年,生有二子。曹操北定中原后,文姬归汉,再嫁董祀。“文姬归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元代金志南的杂剧《蔡琰还汉》,明朝陈与郊的杂剧《文姬入塞》,清代龙侗的杂剧《吊琵琶》,一代名伶程砚秋的京剧《文姬归汉》,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等。
历史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艺创作的一部四幕历史剧,郭沫若先生以磅礴的气势和浪漫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形象。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这部历史剧也是“话剧民族化”的一个范例。我15、6岁的时候,看过由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拍成的电影《蔡文姬》。主人公一出场时那巨大的黑色金丝绒大幕斜拉开一半,形成一种无比悲凉冷寂的气氛。话剧演员朱琳扮演的蔡文姬,高贵雅致的身段,韵味悠长的吐字归音,尤其是宛转动听、曲律优美的昆曲轻唱《胡笳十八拍》,曾打动了不计其数的观众。共看了四遍部电影,又在图书馆借阅了《蔡文姬》这个剧本,对这部戏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妙龄出塞兮泪湿鞍马,十有二载兮毡幕风沙。巍巍宰辅兮吐哺握发,金璧赎我兮重睹芳华。”每当念起历史剧《蔡文姬》中这个经典段落,总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诗意与历史韵味。郭沫若先生的剧作洋溢着诗的韵律,加上北京人艺的一代青衣、中国的话剧皇后朱琳扮演的蔡文姬,把戏曲中的优美程式和技巧融汇于角色的创造中,神形兼美,有着浓厚的中国韵味。大段的台词念白,透出古朴苍劲,余音绕梁,深情隽永,让我真正领略了何谓吟诵古韵之派。一个历尽沧桑又饱经忧患、胆识过人又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形象被表现得凄婉动人、感人肺腑。
蔡文姬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一章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的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行一步一步远足重难移,时已夜半,万籁俱寂。塞上风雪,胡茄声乱,诀夫别子,摧肝裂胆。文姬毅然决然返回中原,在途经长安郊外,蔡邕之墓旁,她独着披风,尤甚思念一双儿女,情不自禁悲怆一曲《胡茄十八拍》。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今天再看这部戏,剧情的起伏跌宕、情感的激流回旋,话剧对白的独特韵味,诗般的台词通过一种抑扬流畅有如古曲一般的音律的声音吟唱出来。话剧皇后朱琳那荡气回肠、苍凉有力的台词表演与超然卓绝的舞台身段,令人景仰。还有那古琴音乐的渲染烘托,再加上男中音妥贴的解释说词,缠绵哀怨、经久动听的《胡笳十八拍》旋律贯穿全剧,更增添了作品浓厚的诗情画意。话剧艺术家的精彩表演,让人融入到了戏中。也让我又一次想起话剧皇后朱琳的丈夫话剧艺术大师刁光覃爱情的感人故事。话剧皇后朱琳与丈夫刁光覃相伴50年,在丈夫弥留病榻的最后时刻,她为丈夫轻声唱起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用《蔡文姬》这部戏里的歌词,诠释了生死别离的情感交流。
魅力恒久远,经典永流传。2小时的话剧蔡文姬缓缓落下了帷幕,我的眼泪还挂在脸上。那段《重睹芳华》还在我的耳边回响:“妙龄出塞兮泪湿鞍马,十有二载兮毡幕风沙。巍巍宰辅兮吐哺握发,金璧赎我兮重睹芳华。抛儿别女兮声咽胡笳,所幸今日兮遐迩一家。春兰秋菊兮兢放奇葩,熏风永驻兮吹绿天涯……”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