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部活现英雄童年生活的佳作曾新

发表于-2009年03月24日 下午5:54评论-2条

——读刘仁辉、杨源孜纪实文学《江姐童年故事》札记

知道自贡作家刘仁辉先生和杨源孜女士在写江姐的童年已经一年多了。个中,每次谋面都要问问:“书出来了吗?”得到的总是信心着的回答:“快了!”

今年,阳春三月的一天下午,杨女士趁到区府办公事之机,来到《贡井区志》编辑部我的案前,将一本新赞赞的《江姐童年故事》递给了我。我接过书来,惊喜地“啊”了一声之后,即忙不迭地翻看起来。这时,杨女士对我郑重地说:“看后,请给我们写一篇评论文章吧!”

手捧着这本虽不甚厚重,但装帧精美、散发着淡淡油墨香味的书,对于作者的提议抑或希望,我想推辞,又觉得不妥,因为眼下作者的情态是那么的诚恳;想答应,也觉得不妥,因为自觉人微言轻,分量不及,难负重托;遂支支吾吾起来。临了,就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是答应了,还是推却了?

不过,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事往往是在搞不清弄不明之冥冥中去行之而成的。这就是小说中所描述的“自觉不自觉”“自愿不自愿”中,提起笔来……当然,这笔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笔”,而是键盘了——

下午下班时将书带回了家,破天荒取消了自己对自己 “每日下班后必疾走一小时” 的约定,改而走进书斋,钉在电脑前的转椅上,开卷钻进了江姐童年的故事里。竟然一口气把整个一本书给读完了(这是我近年来罕见的举动),以至于楼下叫吃饭了,我才从江家湾那田塍上、那翠竹中、那山峦间、那孩子堆里转回来……

在不得不掩卷时,脑海里倏然冒出一句话来:“佳作!佳作也!”

也许这就是我对这部描述红岩英雄江姐童年生活著作之直觉性的评价了吧!

说《江姐童年故事》是“佳作”理由有三:它鲜活地描述了江姐的童年生活;它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叶自贡地区尤其是农村的区风土人情;它手法轻快,语言朴实,笔力厚重,藏而不露,可读性强。

鲜活地描述了江姐的童年生活

由罗广斌、杨益言撰写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成书的一部长篇小说《红岩》影响了上上下下几代人,其中江竹筠(江竹君化名)的英雄事迹更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一时间“江姐”成了全中国老老少少的“江姐”的“粉丝”,尤其是作为江姐出生地的自贡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之骄傲!但是,《红岩》成书四十多年来,在人们的脑海里,江姐的童年生活几乎是一张白纸、一片空白。即便她家乡的人们——笔者就是其中之一,遗憾,惭愧!

所幸的是在这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一切围绕gdp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撑的国人中,还有人没有忘记江姐。有心人刘仁辉先生和杨源孜女士历尽艰辛,前前后后耗费近一年的时间,撰写出的《江姐童年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由于采访时的细致认真,对相去久远的江姐童年在家乡留下的蛛丝马迹、点点滴滴都钩沉不误,所以本书基本上再现了英雄从出生到8岁时离开大山铺期间艰难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八个章节,通过若干个故事的生动记述,让一个当年川南小女孩都有的、或与众不同的情趣、爱好、身心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信服——英雄不是神,江姐的童年也和一般孩子一样;但也有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中最鲜活、最令我感动的有:《斑竹林私塾里的小女孩》中坚持正义、巧对对子的江竹君;《幺夷让侄女见识了城中的“西洋景”》中小小年纪的江竹君对“城里”的感觉,应该说这对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铜板·喜鹊蛋·驼背老婆婆》中,小小年纪的江竹君慷慨解囊的善良心底等等。尤其是她怜悯、帮助老婆婆的一个细节,显现出不矜持,不虚拟,既十分感人,又合情合理、意蕴深刻。比如下面这段描写:

……听了这些,江竹君终于明白了老婆婆的苦情,这时她看见有人又放了几枚铜钱在老婆婆的布包袱上,便伸手往自己的衣兜里摸了摸,掏出一个铜板,捏在手里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走上前给了老人。

围观的人不禁发出了一片啧啧声(那时一个铜圆要换20多个小钱,笔者)。江竹君没管这些,她想了想,接着又把另一个衣兜里的六只喜鹊蛋也一齐拿了出来,放在老婆婆的布包袱上……

好一个“捏在手里犹豫了一下”!

好一个“她想了想”!

神来之笔也!

真实地再现了江姐童年生活地域的风土人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也能够从《江姐同年故事》里得到应正。

对于“大山铺”这个地名,笔者是比较熟悉的,几十年前就听说过,也跟随母亲去镇上赶过溜溜场;但是,对于大山铺乡间却是去年才脚踏实地(好笑的是,那次我们的“暴走”队尽然在大山铺乡间迷路了,始终走不出一条小溪,今天才知道,那正是书中描写江竹君与小伙伴们捉鱼虾的那条美丽的溪流)。所以,读《江姐童年故事》既感到格外亲切,又感到格外新鲜。因为,大山铺是我们自贡的一部分,大山铺出了英雄,作为自贡人的我能不为之而感到亲切么;因为书中所描写的大山铺乡间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让一向喜欢山山水水的我像徜徉在那些田塍、阡陌上,攀登在那些有名有姓的抑或无名无姓的山峦上,涉足在那条美丽幽静的小溪流里,仿佛我也经过时间隧道,回到了童年,置身于那些善良勤劳、朴实憨厚的村民之间,置身于那些天真烂漫、调皮聪慧的孩童之间,和他们一起爬树黏知了、掏鸟窝,下河捉鱼虾……一起坐在斑竹林私塾的矮凳子上听江先生吟咏《三字经》,讲解《四书》、《五经》……

看书中的两段描述吧:

江家湾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方圆不足两华里。环村的小山岗上,树木繁茂,稠荫匝地;山岗半腰至山脚,翠篁幽竹,蔚然成林;山湾一侧,一条澄澈的小溪在秀美如画的碧林青山掩映之下,缓缓地蜿蜒向东流去……

……就这样,琴儿出生没奶吃 难题解决了。陈玉琳以自己的乳汁哺喂小侄女三个多月,直到奶水绝了方止……

诚然,书中描述的当年自流井的景象也让我这个喜欢家乡历史、喜欢井盐文化的人兴趣盎然。即便那时的自流井贫富悬殊如天上地下。

请看江竹君的小姨李泽华领小竹君逛自流井的描述:

二人经塘坎上、灯杆坝、石塔上、到了正街。当时的正街和与之东西相连的八店街、新街是自流井的中心地段,被人称做大街……街面上商号店铺倒是很多,绸布百货店、日杂店、山货铺、银楼、钱庄、以及茶房、酒肆、饭店、烟馆什么的,一家挨着一家,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如此繁华的市井,对于从乡下来的小竹君来说,自然满眼的新奇。然而这一路走来,一些从未见过的怪现象也让她迷惑不解……

读完全书,我们不难看出,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养育了童年的江竹君,这样的风土人情陶冶了童年的江竹君,为江竹君的伟大人生道路做了坚实的铺垫!

手法清新 语言朴实 笔力浑厚 

笔者曾撰文称:文学是一种精神食粮,是人的精神世界生产出来又为精神世界消费的食粮之一。

文学批评家王干谈到什么是文学时说:“文学就是作家的白日梦,一般说来,这说法对浪漫型、幻象型的小说比较容易讲得通,好像写实性作家不是写梦。其实,写实也是表现一种梦。从心理学看,所有的文学都是记忆的倒流。记忆倒流本身就是梦”。

纪实文学是王干所言“写实”的一种文学样式。

纪实文学自古有之,司马迁可算得上最重量级的纪实文学的大人物了。一位名叫余音的学者谈到纪实文学时,说:“太平天国时期,洪仁轩等在《戒浮文巧言谕》中写道:‘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1924年,成仿吾在评论鲁迅小说集《呐喊》时指出:‘《孔已己》《阿q正传》为浅薄的纪实的传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纪实小说的诞生,关于纪实及纪实文学的争论在中国文艺界(以“纯文学”人为代表)形成热潮,1988年12月,刘心武、刘再复、理由等人还在北京成立了纪实文学研究会。1996年5月,刘锡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等人主编的《作文辞海》对纪实文学下了这样的定义:纪实文学: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 纪实文学在我国进现代,尤其是当代发展迅猛。在纪实文学园区里,不乏佳作,也不乏大家。这是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催生时代之树上结下的文化浆果,是现代社会文化生活情势使然。因为它的真实性让人感到亲切,它的文学性给人以审美享受,所以纪实文学倍受各个层面上人群的青睐。

简言之,纪实文学,顾名思义,应该具备两个主要元素:其内容(生活素材)应该是“真实”的,其表述方式应该是“文学”的,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所纪不实,或表现上缺少文学性都不能算地道的实纪实文学作品。

对于纪实文学之“文学”,余音学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语言是文学语言;采用文学思维方式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深化文本的社会意义;可以对人物的对话做艺术加工;在充分尊重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在文章的结构设计和情节取舍上施行文学化,以增强其文学性;运用再造想象方法和文学技巧,在环境描写、气氛烘托、心理刻画等方面做一些必要地“演绎”。

俗话说,比着箍箍买鸭蛋。用纪实文学应该具备的要素去去衡量,《江姐童年故事》算得上地道的纪实文学了吧。从书的后记中,可以看出全书八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素材)都是作者经过几个月深入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真实性;从素材的使用来看,作者较娴熟地运用了文学写作的各种表现形式而使文字可读、耐读——文学性。

书的作者在后记中直言不讳地写道:

……当然,这种真实并非原始调查材料或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应当经过作者必要的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部纪实风格突出、同时又具有较强文学色彩的真实而又生动感人的读物。这是我们努力想做到的,但实际做得如何,有待读者们去评判。

应该说作者的努力的结果是无庸置疑的。

《江姐童年故事》的文学艺术性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手法清新,随文取势,巧妙地将素材进行加工——“艺术虚构”、“再造想象”和“演绎”——读起来给人以“阔”而“爽”的审美享受;语言朴实,不骄矜,不浮躁,不故作高深,读起来给人以既“踏实厚道”又“轻松活泼”的美感;既笔力浑厚,又藏锋隐喻,其文字不是一杯白开水,而是一杯乍品清淡,回味香浓的铁观音,给细心的善于思想的读者以深入浅出的审美享受。

这里还要说的是,此书主要是写给少年朋友读的,所以我认为其另一个特点就是全书闪烁着天真烂漫(即便贫穷、苦难,也有生命的忍耐、翘盼之乐观美感)、童言无忌之“童心”光辉!

如果说按照所谓评论惯例,结尾时总要说那么一点作品的不足之处的话,那么我感觉到某些章节留下了艺术加工的稀微凿痕,比如《一定要给女儿取个有志概的名字》、《幺夷让侄女见识了城中的“西洋景”》等章节即较为明显些。其实,这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不过也好,为了更上一层楼,就此让都追求完美(尽管世间没有完美)的我们共勉吧!

总之,《江姐童年故事》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成功纪实儿童文学作品。在这里,笔者向作者致贺,因为你们成功地为少年儿童准备了一份最好的精神食粮;也为少年读者朋友们致贺,因为你们读到了一部活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英雄江姐童年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

2009.03.20深夜识于盐都天池山麓净觉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语燕呢喃点评:

文章对于《江姐童年故事》一书的内容介绍和评述详尽,让人有一睹为快的欲望。好书值得赞赏和珍藏。

文章评论共[2]个
烈酒红袖-评论

个人认为罗唣了,期待会更好!at:2009年03月24日 下午6:51

曾新-回复谢谢关注 at:2009年03月25日 晚上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