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雨纷纷。但我却说是泪纷纷。是亲人洒给已故者的思亲泪!我今天也要洒泪了。我的泪却不是洒给我的已故亲人,而是洒给我的蒙师——宋志高老师。
关于宋老师,我原本是不想给他写诸如悼念之类的文字的。宋老师在我的心目当中留存的只有恨。我恨他的严厉,更恨他的无情!但当我自己做了教师以后,我才慢慢体味到宋老师对待学生的严厉与无情的深刻内涵了。而宋老师的做法,在我的教书生涯中也慢慢予以承载了。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宋老师的严厉与无情是最恰当不过了:宁可今天学生们恨,不可明天学生们怨!因了这层缘由,我才写了一篇小文:《慈师》。但这却还不能反映出我对宋老师悼念的全部,觉得还有必要再写一篇,于是就有了写这篇祭文的动机。
宋老师是我们本村人,家住游湖台子。宋老师原来在石山港小学教书,后来我们村办起了小学,才要回了在外教书的宋老师。宋老师的家庭成分我是不知道的,只是有一回宋老师教育了一位高年级的学生,那学生不服,说了句“个地主敢教训我贫下中农的子弟。”我才知道宋老师的家庭成分为地主。而宋老师教书的那个年代,正是抓“阶级斗争”最严厉的时代。而一个地主分子不去接受改造,却吃比贫下中农还快活的轻松饭,这就很有些让人回味了。直到今天,我也想不通这是为什么?
我原本以为宋老师只会教数学,却不知道宋老师还会教语文,且教授的蛮好。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小哨兵》。其内容是一个七八岁的儿童团员,机智勇敢地躲过了日本鬼子的大搜查,又成功地将信号发了出去的故事。开始,讲授这篇课文的是班主任王老师,但王老师觉得自己没上好,就请来了宋老师。宋老师在给我们讲授的时候,活划出了这个小哨兵。使我们都忘记了对宋老师的惧怕,觉得宋老师是那样的和霭可亲。连下课铃响了好久,我们都没听到。仍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听宋老师讲授。
1973年,宋老师因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主动放弃了讲台,在家颐养天年。说是颐养天年,其实,宋老师还是要靠那枯瘦的双手挣来每一份饭食。退休费是没得的。原因很简单,宋老师不是国家老师,属于聘请老师,享受不了国家待遇。后来,国家对象宋老师一类的老师予以补贴,但宋老师却福薄命浅,无福享受了。虽然可以惠及家属,却因宋老师没后人,也就为国家节省了这笔费用。
说宋老师没有后人,是按农村人的一般说法来界定的。其实,宋老师育有四女:大女,我却从未看到过;二女招婿在家,育有二儿一女,务农;三女年长二十五岁,却因个人问题服毒自尽了;四女高中毕业,又学得缝纫手艺,却因家庭原因气走他乡,后下嫁湖南某个偏远山区,育有三女一儿,经营服装;宋师母高寿八旬而终。
宋老师虽然家门凄苦,却也是桃李满天下。宋老师教授的学生有做官的,有做学问的,但更多的却是在家务农。但有一点却是不枉宋老师的教诲: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为人。
-全文完-
▷ 进入沙湖奎星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