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到所谓《读书有秘诀?》,《作文有秘诀?》等之类的小册子,其中的类容毫无意义,而我因贪图寻找“捷径”,满心欢喜地购买了,结果就“中招”了!现在的市面上诸如此类的“闲书”已经没有了踪迹,但是,我感到“读书方法”的话题,还是有必要与伙伴们分享!
历来真正的学者,都不大懂得读书的“秘诀”,你即使询问他,得到的也许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劝人立志勤学的教导!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原话。大意是:喜欢读书,不能死扣字眼,片面地看问题,而要以“空杯心态”,努力地研究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每到有了新的认识,就会感到很高兴,而忘记了“吃饭”一样!
人们往往看见的就是第一句话,而照搬“教条”来搪塞,甚至于引以为荣耀,这是何苦?其实,这段话是意味深长地话,可以分两个部分来理解!上下两层是意思清晰,密不可分,环环相扣,水乳交融!这是古人读书所持的正确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仔细琢磨,虚心学习,正确理解,完全没有必要滥加评判!
好读书与不读书完全是两码事!古人读书“头悬梁,椎刺骨”的经典故事,流传至今,更何况是对于那些本来就深奥的“道义”与“辞章”,能够得到或多或少的收获?好读书,是读书人逐渐养成的好习惯,那么,对于那些根本就不读书的人,谈及“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话题,有点像“对牛谈琴”呀,毫无意义!因为,不读书的人,就不会努力探求文字中所蕴藏的含义了。所以,一定要勤学者,才会领悟到知识海洋中“秘密”,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就会体会到文字中的内涵!这样说来,古人主张“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不是没有道理!
由此可见,这段话确实存在两层意思!其一是表示读书人要虚怀若谷,不能够目空一切,急功近利,更不能骄傲自负,以为任何书一读就懂,一读就通,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求学者还是老实地承认自己是“不求甚解”了!其次,说明读书的方法问题,读书者不能固执己见地 “咬文嚼字”,而要专心致志,刻苦探求,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观其大略罢了!如此说来,这番话确实值得我们推敲,好好玩味!
另一方面,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地读书的。传说,诸葛亮,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如此看来,诸葛亮以后在政治上的成就远胜于三人,完全是因为他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养成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有了后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因为观其大略者,往往获得了更为广泛全面的知识点,对问题的实质就更加深刻彻底!有道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就说,站得高,看得远!
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可以马虎了草,不认真!观其大略者同样需要用心读书,只是不死抠字眼,不“盲人摸象”而已!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所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这就是说,读书时,对于暂时不能够理解的问题,权且“放他一马”,不要太较真!其实,这与“不求甚解”的说法很相似!
事实证明,有许多名著看一两遍,是粗略地了解,是够不上读懂了。要想真正地读懂一本书,还不是容易的事!一部《红楼梦》,我读了上十遍,笔记都记了一册书厚,还只是略知一二,可悲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依我看,还是有道理的。这就是我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一点粗浅认识!
-全文完-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