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个村庄的遥远光芒雪里寒梅

发表于-2009年03月20日 上午10:25评论-16条

(一)

还是从瞻山说起。

瞻山位于崇仁镇廿八都村东,形若笔尖,又叫尖山。

东晋时期,文人雅士相继涌入剡县。始宁有谢灵运,金庭有王羲之,逵溪有戴逵,而瞻山则有诗僧帛道猷。

山迢迢,水远远。从祖籍山西到剡县,中间是千山万水。万水千山走遍,帛道猷邂逅“剡西第一山”——瞻山。瞻山的娟秀山水一下子击中了帛道猷疲惫的视野。他结庐瞻山,将身心安放在这片青山绿水间。

帛道猷潜心佛学,又喜读孔孟诗书。所以在瞻山的日子里,他像一位武侠中的世外高人,白天临风采药,啸歌山林,晚上研读诗书,领会佛理。日子过得逍遥而惬意。

“连峰数十里,修林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帛道猷喜山乐水,他的行踪常常在瞻山之外。想必,瞻山旁边那连绵起伏的五百个山岗,一定被他一一走遍。

那时的帛道猷有没有脚著“谢公屐”,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当风尘仆仆的帛道猷返回瞻山时,他常常在那条清丽婉转的小溪,坐下来,从容地洗涤衣巾。

风吹着风,水流在水里。洗涤衣巾的帛道猷也许随口吟了首诗,也许只是满足地舒展了一下筋骨而已。然而,多年以后,那条清溪却因了帛道猷,有了一个朴素的名字“洗涤涧”,而架在涧上的桥,也沾光命名为“涤巾桥”。

帛道猷既是得道高僧,总免不了以讲解佛经为己任。瞻山顶上有座灵峰台,台上有巨石两方,一高一低形似纱帽。据说,其中一方是帛道猷的“礼拜石”,另一方是为帛道猷对弈会友的棋盘石。这两块石头,虽呈方形,却也没有锋利的棱角,光滑平整得没有脾性,颇合佛家的性情。

后来帛道猷应邀入天台采药而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昔人一去不复还。后人只能遥寄一炷清香,祭拜仙风道骨的帛道猷。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旧址,构一小祠以祀之,谓之“灵威王”。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乡人姚太师舜明之三子谏议大夫姚宪疏请于朝,诏封“灵辉王”,迁祠于村东,赐额曰“灵辉庙”,后称“瞻山庙”,俗称“尖山庙”,名震四方。

明万历年间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加建戏台。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张氏合族又捐资重建。l929年,辛亥革命志士张伯岐费银一万数千元,庙又新建。

(二)

无论是远道而来的游客,还是本地的文史爱好者,一般总是先知道张伯岐,然后知道廿八都。是张伯岐让一个古村于平淡之中有了起伏。

张伯岐幼年家贫,无力上学,及后稍长,以佣工和小贩糊口,可是却血性而仗义。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伯岐17岁。听说同村一簟匠在石门村某财主家讨工钱遭打,非常气愤,邀人前往评理(嵊县人的侠心义胆可见一斑),却被对方以武力相胁,打斗中失手犯下命案,为官府缉拿,遂结义上山,落草为“盗”。张伯岐做强盗时,做得意气风发,他自称魁首,快意恩仇,劫富济贫,被当地人称为“梁山好汉”。

其时,孙中山首倡革命,各地纷起响应。本县平阳党竺绍康、乌带党裘文高相继在嵊县东、西乡树起义旗。张伯岐在同村一位长者的指点下,决定弃“盗”从“正”,投奔竺绍康。谈及革命,张伯岐慷慨陈辞,一番话下来,两人直叹“相见恨晚”,并结下了“生死交”。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绍兴普通陆军中学校(大通学堂前身)开办,任竺绍康为襄办,张伯岐与黄爱世、张金声三人经竺介绍入校,并参加了光复会。此后,张伯岐与竺绍康、王金发等成为秋瑾的左臂右膀,共谋革命大计。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震动全国,陈其美在上海积极组织革命力量,图谋早日举义,并要求杭州首先发难。8月,陈其美命令张伯岐返嵊召集旧部,组织敢死队。10月,陈其美命令浙江起义,任蒋介石为先锋队指挥官,张伯岐为第一敢死队队长。

10月4日,杭州密谋起义。是夜,起义成员聚集杭州清泰门附近的一所乌漆台门里。台门紧闭,外面漆黑一团,只有院中的一个大房间,灯火辉煌,如同白昼。房的正中,摆着两张连接的八仙桌。桌上放着崭新的手枪和一大篮手榴弹。更鼓已敲三下,可是没有一人上前领取(毕竟是生死大事)。屋内静寂无声,只听见时钟的滴嗒声。寂静中,张伯岐一跃而起,大喝一声:“大局已定,兵贵神速,还有何疑虑!”随即将武器分给手下队员。凌晨二时,张伯岐队准时向抚署发起进攻。他一人当先,一面投弹,一面放火,霎时火光冲天。巡抚于惶恐逃亡之际,被张伯岐等擒拿。

“光复杭州,以张伯岐为首功”。杭州光复后,张伯岐任命为浙江先锋团团长。此后,任镇海炮兵统领,整饬海防;与吕公望、张载阳在杭秘密组织讨袁部队;出兵支援国民革命军追击军阀孙传芳……一路走来,他的身影不离炮火左右。

张伯岐为人处世,总是不脱忠义侠骨。他无视生死,游走阴阳,与王金发一起把嵊县强盗这个词写得豪气干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张伯岐死于上海,墓葬不知何在。现在,只有张伯岐在廿八都村的故居还保存完好。

历史终究远去。人去楼空后,似乎当年的刀光剑影,风起云涌都淡得没有留下一丝的痕迹。

(三)

在廿八都村,无法轻易跳过喻传海,无论是作为辛亥革命的志士,还是作为越剧史上的重要人物。

喻传海是谷来榆树村人。廿八都村是他的外婆家。古时嵊县人有句老话,叫“老婆家,饭来嗟”,意思是到外婆家吃饭是天经地义的事。家里常常断炊断烟的喻传海理所当然地来、到外婆家。

廿八都邻近有个村子叫下相,是落地唱书祖师爷相金堂相来炳兄弟之家。落地唱书是谋生的好行当,四邻八村青年都赶来拜相氏兄弟为师。大约1899年,喻传海也跑去拜了相来炳为师。

唱书需要天赋。很快,喻传海就能即兴创作。他见物唱物、见人唱人,把“四句八对”的彩头话唱得风生水起。

喻传海后来“嫁”在廿八都村,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1906年,落地唱书演变为小歌班,他专演小丑,成为男班颇有名气的演员。

1911年杭州光复时期,张伯岐回乡招募敢死队。喻传海毅然报名参加。这位专门逗人发笑的小丑演员,竟把战场也当成了戏台。

喻传海做敢死队员,和他唱戏一样认真,手上持枪,腰间和胸前挂满了炸弹,背上还插着一把大刀,可谓全身披挂。出发的时候,明知这一去很可能是要丢性命的,他却不慌不忙地这里整整,那里摸摸,尽量弄舒坦些,好像登台前最后再检查一遍行头。

杭州光复后,因为留恋唱戏,喻传海即返乡重操旧业。1927年,他在家乡廿八都村举办男小歌班,招收了20多名男青年学艺。按科班规定,艺徒要为师傅义务演出二年,收入作为师资。喻传海却是“掏腰包赔本的师傅”,当艺徒能演出时,便主动散班,让他们去赚生活费。期间,培育了张荣标(两朵花)、张小林等一批男名伶。

女子越剧时期,喻传海先后执教于“安东舞台”、“高升舞台”和“小高升舞台”。培育出了诸如筱丹桂、张湘卿、商芳商、周宝奎、徐玉兰、张茵等一大批越剧名伶。

1936年,52岁的喻传海因病去世。他这一辈子,唱戏、干革命、教戏,人生中的每一出戏,都演得有声有色。

(四)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繁华奢靡。身着旗袍的张茵从老唱片中款款行来。

1927年,张茵出生于廿八都村。当时她父亲在军警界任职,家境尚可。虽然瞻山庙的古戏台总是传来丝竹之声,然而,张茵的心思从没往那边去,她只想一心一意地上学读书。

是父亲的突然革职,让一家子失去了经济来源。无奈之下,父亲把7岁的张茵和姐姐送进“高升舞台”学戏。

因为长得漂亮,张茵的艺名为“粉牡丹”。

1945年抗战胜利。年岁渐长、技艺趋娴的张茵离开老家台门,搭班去绍兴唱戏,很快在众多戏班子的花旦中脱颖而出。此后,“粉牡丹”的名声不仅与绍兴观众结缘,也扩大到了时称小上海的宁波。绍兴、宁波两地戏院的剧目牌上,稳挂头牌的始终是“粉牡丹”。

唱罢绍兴去宁波,辞别宁波进上海。1947年张茵辗转到上海,“粉牡丹”易名为“张茵”。

要在声色犬马的大上海扬名,谈何容易?被称为越剧界四大编导之一的陶贤,为张茵好好地策划了一番。

那时候,形形色色的广告充塞在上海滩的各个商业角落,肥皂、火柴、雪花膏、台灯等广告都配有美女靓照。在陶贤的说动了,一身旗袍、口红、烫发的张茵做了雪花膏的广告。古典的美女照印在广告上,煞是好看。

拍了广告唱电台。唱电台是很多越剧演员梦寐以求的好事,只有真正的名角儿才够格。短短几年时间,张茵在上海滩名声鹊起。

上世纪50年代,浙江越剧界缺少主要旦角,强烈要求张茵回乡支援。

1951年11月,江南薄薄的寒意中,一袭蓝缎旗袍的张茵缓缓走下从上海开往杭州的老式火车,走进西湖山水中……

作为浙江越剧界的当家花旦,张茵先后与金宝花、陈佩卿、姚桂芳、尹小芳等女小生合作,在《西厢记》《梁祝》《孔雀东南飞》《秦香莲》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像……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2005年10月,张茵谢世。一代红伶,花谢花落,但她的《西湖山水》依旧凄美缠绵地缭绕于人们的心中。 

从瞻山到张伯岐故居,我们一路数着让这个村子显得不同凡响的名字:帛道猷、张伯岐、喻传海、张茵、张秀民……每一个名字,都彰显着他们自己的个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雪里寒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人杰地灵的瞻山,从远古走来,
一代代涌现出了太多杰出的人物。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正因为有了这么多名人的出现,
才使这瞻山更增添了许多灵气。

文章评论共[16]个
文清-评论

帮妹妹把文章标题在版面上去掉了,问好妹妹!at:2009年03月20日 上午10:55

叶风沙粒-回复远古的光芒已远去,我们更应该创造当前的光芒,或许这样才能让这种光芒延续下去,拙见!问好作者! at:2009年03月20日 上午11:20

雪里寒梅-回复是,如果我们只沉湎于远古的光芒,多年以后,所有的一切终将被遗忘 at:2009年03月20日 下午5:12

罗军琳-评论

大记者,你写的文章真能给我吓晕过去:)这么气势宏阔的文字原以为该出自男人之手哩,不愧是记者级的!高!at:2009年03月20日 下午4:44

雪里寒梅-回复呵呵,爱好MM,见笑了 at:2009年03月20日 下午5:08

洁尘飞飞-评论

文章有深度,好得。at:2009年03月21日 上午11:46

雪里寒梅-回复呵呵 at:2009年03月23日 中午2:23

美泉-评论

优美的文字,从山水到历史,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问好朋友!at:2009年03月22日 中午2:39

雪里寒梅-回复问好美泉! at:2009年03月23日 中午2:24

檐前翩飞燕-评论

贺喜!下次记得备好茶水噢!!at:2009年04月19日 晚上10:52

雪里寒梅-回复呵,真是怠慢了,嵊州的好茶好水侍候。 at:2009年04月22日 中午12:18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at:2009年04月20日 上午10:12

enetplok-评论

欢迎光临,问好!at:2009年04月20日 下午5:31

雪里寒梅-回复朋友有机会,一定到嵊州来。这里好山好水好风光。 at:2009年04月22日 中午12:20

景瞻-评论

说到崇仁镇廿八都,为什么就没提到张秀民呢?著名目录学家,更重要的是搞中国印刷史研究享誉国内外,另外冒昧问一句,请问楼主也是嵊州人么?at:2009年06月20日 晚上8:52

雪里寒梅-回复是的,我是嵊州的。张秀民老先生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印刷史专家。报纸曾经专门为他作了专版,所以在此未及细写。 at:2009年08月27日 下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