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顾名思义,有清爽之气,知明白之理。清明节应成为与时俱进、移风易俗的体现,而不应是落后、愚昧和迷信的展示。人固有一死,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先祖,最重要的是要让后人了解先祖过去的奋斗经历,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学习工作作风和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爱护公物的良好美德。寄托哀思要文明,让生活充满鲜活的色彩,这也是先人对后人的希望所在,我们又何必攀比着“烧来烧去”呢?
从今年起,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祭祖扫墓,悼念先人,表达心意。但在往年的清明祭扫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破坏其应有的宁静。诸如吊唁者焚烧的冥币、香烛、纸扎祭品等,污染环境;吊唁者丢弃的塑料制品,有些是难以降解的白色“恶魔”,贻害无穷;每年清明时节发生的毁绿事件,因燃烧纸制品和燃放鞭炮等造成的火灾事故,以及超速、超载和违章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屡屡发生。因此,破除封建迷信和陋习,提倡文明扫墓祭祖,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共识,并自觉付诸行动。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各级民政部门和殡仪服务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做好今年的清明节工作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殡葬权益,提供文明安全有序的祭扫环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是否满意、秩序是否良好、祭扫是否文明、舆论导向是否正确作为判断标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充分准备,举措上及早部署,保证各项安排和部署落到实处。”
副部长首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可以看出只要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思想,注重人的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本求源,一切事物源于“人”提倡文明祭扫,移风易俗必须依靠人,而求得社会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文明祭扫、移风易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层次地认识到了人死不能复生,悼念、祭扫只是对亲人、友人的一种哀思与思念。当然,曾经很多人认为祭扫的方式、方法可以证实生者对死者的诚意,也包含着生者祈求死者的保佑。我们不排除“祈求”“保佑”对希望的一种寄托,也是对死者灵魂的一种超度。但是,更多的事实证实了“祈求”“保佑”只是一种心境。剖析开这种心境,不难看出,文明祭扫,更有益于心身健康,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如,70年代,每当清明节前后,晚上,城市的各大街小巷,火光翻卷,烟雾缭绕,既影响了身心健康,又影响了市容整洁,还给清洁工带来了不必要的劳累,也影响了社会的形象。当然,当今的清明节前后,也不乏其人仍然不顾社会的影响,肆意在街道上烧纸,浪费了精力与财力,阻碍了交通,更有甚者引起火灾,尽管政府一再三令五申。但不得不承认现在人们的思想进步了,素质一再提高,所谓的不乏其人在逐步减少,因为科学让更多的人走向文明祭扫、移风易俗。解放思想,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生活中。
从发展观来讲,人的视线应该朝前看,看光明,而不是仅局限在旧的传统观念,旧的风俗习惯,当然在尊重佛教亡灵有灵魂的基础上。唯心论、唯物论辨证过亡灵究竟是否存在灵魂?在这个某些人还没有确切结论的前提下,首先保证文明祭扫,力增移风易俗,毕竟中国人属于有血有肉之躯,重亲情,重友情之人,积极配合社会的号召,让社会百姓既做到了文明祭扫,又表现出对情人,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悼念。其实,文明祭扫、移风易俗给下一代也做出了榜样,为下一代减少了后顾之忧,使之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更高的思想境界面对人生,面对现实,实现希望!
诚然,文明祭扫、移风易俗不仅仅是对于某一个人,一个区域,而是整个社会,这就需要社会的力量,需要人为的力量,可以说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的思想与力量,融于社会,配合政府,使其这项工作更加完善完美!
提到配合,人们就会想到,文明祭扫、移风易俗工作的主体与倡导来源于政府,来源于社会需要发展与进步,可想而知,在人们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政府会出台一些有关这项工作的议事日程,正如民政部副部长所提出的:“要利用清明节这个契机,广泛宣传,积极推动殡葬改革工作。要从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树立殡葬行业良好形象的高度,突出重点、群策群力,使清明节的新闻宣传呈现新的特色。要大力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和丧葬陋俗,自觉进行殡葬习俗改革,不断探索文明的祭扫方式。在区域选择上,要继续以省会城市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宣传内容上,要以“推新”为重点,做好新成就、新政策、新服务、新理念、新典型的宣传报道;在宣传方式上,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灵活多样。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网络、短信等信息传播渠道,努力做到宣传重点突出,群众喜闻乐见。”
-全文完-
▷ 进入朦胧与现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