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文学整体处于下滑状态,有的说文学式微了,有的说文学被边缘化了,德国汉学家顾彬更是泼了一盆冷水,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虽然有点刻薄,但也反映出我们的文学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试看图书市场,情色类、武侠类、玄幻类、神仙鬼怪类等虚构的作品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够反映时代和现实的作品很少。这固然与图书出版业走向市场有关,也与作家的社会责任、社会良知、文学素养有关。
在这个价值多元化、商品市场化的社会,作家如何创作出优秀作品,是值得每一位作家深思的最基本的问题。是闭门造车呢,还是到活生生的现实中去呢?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呢,还是严肃地认真地创作呢?著名作家陈玉福先生《1号交警。抗震救灾纪实》(《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的创作实践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这部书是反映灾区交警抗震救灾的大纪实,它不是凭空想象写出的,而是陈玉福先生带着我们踩着余震、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甘南、陇南以及四川青川重灾区,历时50天实地采访写出来的。里面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语言是原生态的,鲜活的。这就启示我们,现实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土壤。作家只有深入现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生命力的文艺作品。文学作品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必要。为什么好多作品读者无人问津,而“1号作家”陈玉福先生的作品能畅销不衰呢?很大原因是陈先生的作品现实性强,读者在阅读时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一本书如果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感,纵然文笔再优美,也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
这部书还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作家。真正的作家就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历史使命感,当地震灾难发生时,能挺身而出,能将个人的生死置于度外。陈玉福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作家。去年“5.12”地震发生后,他首先意识到的是如何承担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他曾对我说:“作为一名作家,不到灾区亲自去采访,不写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是一辈子的遗憾。”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我也加入到了这个采访小分队,深入陇南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19天的采访。真正的作家就要有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高效创作、勤俭廉洁的敬业精神。陈主编带我们去灾区采访是自费进行的,每到一地,都要求食宿从间,尽量不给灾区交警添麻烦。为了使这本书早日问世,他常常是白天采访,晚上组织材料写稿。一般情况下,陈主编都是晚上12点就寝,凌晨5点起床。这一切,灾区的交警和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说:“现在到灾区采访的记者很多,三天两头来,但象陈主编这样废寝忘食、踏踏实实写作的人很少了,你们真正是来写作的,是我们交警的知心朋友。”
这部书还启示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作品。真正的作品是受大众欢迎的,是为最低层的老百姓鼓与呼的。《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之所以引人入胜,关键就是这部书描写了一大批基层交警在灾难发生时奋不顾身、舍小家顾大家的动人故事。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是听工作汇报,而是通过直接采访或间接采访,多侧面多角度了解采访对象的感人事迹。实践证明,只有从交警的平凡工作生活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把一个人物塑造丰满。倘若写一大堆交警如何开展工作的,相信没有多少人感兴趣。真正的作品不是附庸风雅,不是买弄文字,而是站在时代最前列,引领时代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这本书是在全国人民开展“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大背景下采访写作的,是时代的产物,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作家,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有深入实际,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和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就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就要有不怕艰险,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就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就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高尚情操,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写出与时俱进、质量上乘的文艺作品来,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9年3月17日
-全文完-
▷ 进入鲁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