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逃脱,恐怕很难恭维,从来就不是什么褒奖之词,也永远和英勇、伟大沾不上边。但就常理而论,也大可不必非议。许多平常人平常事是很难处处较真的,回避一下,缓冲一下,放弃一下是常有的事。有些是无可奈何,有些也许歪打正着,实为缓兵妙计。正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离一下,摆脱一下,也许正是智慧的表现。处处硬拼,毫无退缩,也许算是英武壮烈,也许也沾有几分卤莽和愚蠢。对逃脱应该作具体分析,不要一言以蔽之为懦弱无能和卑恭屈膝。
对于弱势者退避是常有的事,不愿作强权者和对立者的附庸,又没有对抗的实力,避其锋芒,静观待变是常有之事。井冈山时期打游击的红军最著名的战法就是敌进我退,采取迂回兜圈子的办法,避敌锋芒,而不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对抗。在敌强我弱的战争中,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许多时候使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金蝉脱壳”,跳出重围,摆脱敌人的围困。古时候夫差的屈尊为臣卧薪尝胆,刘备的掩饰胸怀的种菜,韬光养晦,都是一种机智的退避和解脱。
对于强势者也不可能八面出击,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对于敌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贪功而力不从心,退一步却常有进两步之效。强势往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强势的分散也会变成弱势,弱势在某个局部也可以积聚为强势,所以学会部分的退让和回避对于弱势者和强势者都是需要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对于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需要的。部分的逃脱如果是为了积聚和集中力量无疑是完全正确和应该的。
退避逃脱的行为不怕有逃兵之嫌吗?逃脱和溃逃有相同之处却有原则的区别。逃脱是一种策略,往往是一种大谋略的一部分,是一种转入进攻的过度步骤,为进攻创造机会,往往是主动的积极的。比如中国工农红军放弃占领大城市,上山打游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比如,鲁迅先生的“躲到小屋成一统”。而溃逃往往是缺乏所有准备的完全被动和举止失措,是一种无法收拾的无序局面。比如国民党军队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一夜间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国民党军望风而逃。
当然,逃脱是对责任的一种回避,是对该承担的事务的推卸,这样做只能是力所不能及之时被迫采取的一种对策。这样作应该是有条件的局部的,决不可以滥用。不负责任的逃脱永远是错误的,必须纠正的。
-全文完-
▷ 进入兰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