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丹增是新浪、网易、天涯社区、红袖添香、榕树下等文学论坛资深写手。我最初读他的文章,是在涛声依旧文学吧。嘎玛丹增自称是“新散文创作探索者”(见其散文集《在时间后面》个人简介),引起了我的注意。
何谓“新散文”?马叙在谈论原散文特征时提到:“原散文写作中,他们凸现出了一种面对真正的叙述才华,与以往散文中对真实的平庸叙述形成极大的反差。他们把事物置于文字的高处,从中取得它形而下的质地,并从强大的形而下中抽离出事物内在的存在感。并把原先的发言权悬置后予以重新分配,去掉原先上帝式的判断,把哲学还给哲学,把上帝还给上帝,使得文字与事物互相间显得平等而粘滞。也由此把事物与生活拖到读者面前,逼近着读者。”
在我的印象中,《在时间后面》这部散文集第一辑《独语人生》,应该算是新散文试验之作。以我粗浅的感性认识,“新散文”写作者是以一种“高姿态”俯瞰一切人事的视角,以形而上的方式对事物的存在状态追根索源、刨根问底,以达到其“擢升”生命意义的终极宗旨,其高度主观的态势足够忽视与忽略了读者的存在,也就是说将读者基本上置于“不屑一顾”的位置,这样很难获得读者的心灵共振与审美共鸣。
嘎玛丹增新散文的关键词有“神”、“宗教”、“哲学”、“生死”、“喧嚣”、“平静”、“行走”、 “寻找”、“遗忘”、“命运”、“意义”、“抚慰”、“灵魂”、“渴望”、“冰冷”、“沧桑”、“悲哀”、“忧伤”、“浮躁”、“孤独与寂寞”等等。从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洞悉嘎玛丹增想力图通过一个沉思者的灵魂剖白,来表达他对社会及人生的审美情趣和世界观。
因为“我”在“2007年清明,回到老家富顺为我的父母扫墓……没有想到我一直苦苦追寻着的存在就在人生出发的地方。我惊异地发现,故乡居然积淀着无数厚重的历史人文……”(见《在时间后面》第二辑《时间后面》的《回家》),嘎玛开始对山川河流的追寻,走进了幽深的历史深处,被厚重的人文风情所征服,在古今对比中批判性地接受,在沧桑的岁月里感悟,对当今时代只顾吸引旅客眼球而不惜破坏原始古朴的文化资源进行了酣畅淋漓痛彻心扉地鞭挞;文集中大量旅行散文(主要集中在第三辑《越走越近》)大多是对乡情的缅怀与故土浓郁的人文底蕴的探寻,表达了拳拳赤子深重的主人公情怀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我想,这就是嘎玛丹增旅行散文的艺术特色吧!
《在时间后面》这部散文集中,我觉得写得最好的还是第二辑,友情亲情爱情散文,还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记叙文,因为对他们熟悉得了如指掌,所以即使信手拈来,也见情见性,思绪奔放,形象鲜活,颇具质感,别有一番神韵。先说嘎玛丹增的狗系列散文,在《本土狗滚龙》文中,嘎玛丹增对狗通人性着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引申出“人性中很多优秀品质由狗继承并发扬光大。比如忠实,感恩,不分贵贱……”接着写了狗也有爱情,为了爱情,滚龙离开了大家,全中队的兵们多去寻找,滚龙的主人王成文伤心落泪,间接引起营房的新兵因为胆怯而胡乱放枪丧失入党提干资格、犯人逃狱战友在没有鸣枪警告的前期下开枪伤了犯人等事件,滚龙在两个多月后才回来,但是却没精打采,与以前“判若两人”,最后“在忠诚与欲望之间,他终于选择了后者”。最后发生更为扑朔迷离的事件:滚龙消失七年以后,“我亲爱的战友王成文”因为“情感挫折”,“将女友残暴地砍死在床榻上,被执行了枪决。”完成了他悲剧的一生,作者深情写道:“我记忆中的王滚龙那时还是我的兄弟,和我一样,怀着崇高理想的、用青春和激情报效着国家的年轻军人。”人与狗的情谊和战友间的深挚友谊交相辉映,颇有艺术震撼力。
因为“我经历过的两次婚姻时间都很短暂,失败婚姻带给我无尽的畏惧”,面对爱情的召唤,嘎玛丹增一直徘徊在爱情的边缘,挣扎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理性始终战胜了情感的欲望。《花在花香之外》中帮我洗臭鞋子破袜子、悄悄捎给我萝卜干、老腊肉、酸腌菜,采摘茶耳朵、榕树苞儿发在“我”床窗前,跟着“我”学吹口琴、笛子的“青纯美丽柔情”的“梅子”;《满天星》文中错失“帮我洗衣、收拾房间,拖着我看看电影、坐坐酒吧”的与我志趣相投的外秀内慧温柔泼辣的“小妹”;在《遥远的海滩》,同南下特区、失去“激情”与“情调”而变得麻木冷漠的恋人在爱情困境中的痛苦的挣扎,因为极力挽留而无可奈何的失望悲观情绪;在《眼眸深处情不同》,情窦初开的“我”与少女万玲的纯洁无邪的原始爱慕,“我们一起复习功课,在一次次慌张愉悦的眼神里,度过了许多愿望而快乐的时光”,在电影院里,“我和万玲的双手绕过我老师儿子身后握在一起”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生动场景,让读者感同身受、怦然心动,回味无穷……通过这些爱情悲剧的展示,呈现了嘎玛丹增博大宽广坦荡纯洁的灵魂。
友情散文是散文集《在时间后面》中比较成功的散文。典型作品有《我的老师》、《我的兄弟》。
《我的老师》。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陈锡凡既是我生活学习上的老师,“我仍有尿床的恶习,老师会在半夜叫醒我一次,并改变了晚餐爱喝稀粥的习惯。一旦我尿床了,老师会在次日为我更换濡湿的被褥。”真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同父子;陈锡凡老师也是我的第一位文学启蒙老师,“我对阅读的兴趣和文学的爱好,完全收益与我的老师”,他给“我”列出“300部中外名著的图书书目,智慧地开启了我对世界进行认知的窗口,这些图书成为我一生中重要的开始。”
《我的兄弟》:因为“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命运让我领受到的更多是孤独和孤单。我的亲人们陆续在我青年时期故去”,所以友情在嘎玛丹增的灵魂中占有特殊而不易替代的地位。代表“我”奔丧的我的兄弟“吆娃”是我知心知肺的兄弟姐妹。八十年代,嘎玛那是已是上尉,“我们一起喝烈性白酒、喝浓茶、抽躁劲十足的万宝路香烟、吃辛辣食品、熬夜写文章、读书,恶意糟蹋着年轻力壮的身体。我的稿费自然要和吆娃、二哥分享。”“我们仨喝醉,经常在迪斯科舞厅疯狂发泄,经常坐在江安河边喝茶谈论女人和爱情,经常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山水间游荡……我们建立了坚不可摧和铜墙铁壁般的友谊。”因为吆娃押送的运钞车丢失两袋钱,吆娃被无缘无故监禁,“我”和一干兄弟去银行保卫部讨公道,“我”的校庆先进个人资格自然取消了,光荣榜上的照片立马撕掉,被禁闭在华阳河心岛一个星期。“爱之深,责之切。”在“我”在闹婚变的那段时期,情绪处于人生的低潮,迫切希望兄弟记住自己的生日,可是,因为吆娃没能记得“我的生日”,“我”孩子般地和他赌气,几天不理睬他,因为“我”固执地认为:“我和吆娃的情谊远远超过了友情和爱情,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一个人”。然而,不幸的意外终于发生了:那年深秋,一个凄风苦雨的午夜,吆娃骑着自行车被一辆过境卡车撞飞在地。见到失去小腿的吆娃,“两兄弟紧紧相拥,在众目睽睽之下抱头痛哭起来。整个医院都回荡着两个男人无法遏止的哭声。”好在吆娃终于走出了磨难的阴影,化悲痛为力量,当起了“尽管辛苦劳累却有滋有味”的小老板。我和吆娃成为“一生一世的、天底下最没有功利目的的兄弟”。《我的兄弟》营造了一种震撼人心、悲喜交集的文学境界。
作家写亲情,大多朴实平易,读来亲切气息扑面而来。嘎玛丹增的亲情散文也不例外。散文集《在时间后面》亲情散文的代表作有《童年的三个场景》、《远去的童谣》和《山野中,那蓬苇草》等三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苦难与饥馑,见证着血浓于水的至真亲情。
《童年生活的三个场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四岁起跟着小舅上山割牛草卖给搬运社喂马、拾狗屎卖给果园作肥料……六岁开始担水洗衣做饭。而我母亲没日没夜地坐在缝纫机上劳作,每天睡眠不到5小时。”在嘎玛记忆中的父亲最爱的是酒,是个粗暴粗心的父亲,一回到家就和一帮狐朋狗友酗酒,暗夜里粗野地折磨嘎玛的劳累的母亲,他甚至从来没有对我笑过一次、给我买过一颗水果糖。但是“我的母亲”无怨无悔地承受苦难,支撑着拮据的家庭,还得照顾病中的外婆和小舅。《童年生活的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我才两岁的大哥被一个高粱粑活活噎死在母亲的怀抱里”,第二个场景是母亲单位过节时留下的“长满霉菌的菜肴”,成为“我一生中最温爱的晚餐”;第三个场景,是带着玩具发条汽车从城里来的小男孩临走时送给“我”两颗上海水果糖,“我”和“母亲”分吃一颗,剩下的一颗带给外婆,外婆舍不得一个人吃,最后外婆和小舅分了第二颗水果糖。饥饿的年份折射出“母爱、亲情、感恩”等丰富内涵。
《远去的童谣》写和蔼可亲的“二娘”。我受到二娘的溺爱:在二娘家干最轻松的活,却优先吃“鸡婆头、清香微甜的高粱杆或茶油米粑粑”,把“二娘家最好的食品和关爱都占有了”,引起远房表哥的强烈嫉妒:“但凡二娘不在家,只有他对我一声吆喝或横眉竖眼,我心里就发毛,就会躲到单薄的表姐身后寻求保护。”二娘“走”的时候,还留给我“闻名天下的富顺豆花蘸水必用的佐料,也是我家乡最美味的菜品”:一袋藿香种子。二娘不是亲娘,却胜似亲娘。
《山野中,那蓬苇草》:“作为我人生理想的启蒙者,就像山间的茅舍和青石板小路一样,让我感到持久的宁静和亲切”的外婆,出身于书香名门的大家闺秀,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我”和外婆一起去田野采摘俗名叫“侧耳根”的野菜,亲切笑着向“我”示范射苇叶,“我”偎依在外婆的臂膀里,听她讲述《聊斋志异》众多神仙鬼怪和仙女侠客的故事,在外婆娓娓的叙述中,进入童年的甜梦。还有外婆的纺车声:“很多年以后,每次在静夜里听到鸡鸣犬吠,我就会不自觉地要去捕捉那悠远动听的纺车声。”外婆的一只老母鸡被汽车压死了,全家人脸色阴惨,外婆眼睛红红的,“异常地不读小说不纺棉花便上床了”。外婆不仅仁慈和善,而且还教“我”做人。因为“我”偷拆了邻家的玉米,外婆狠狠地揍“我”,把“我”屁股抽打出几道红痕,并晓之以理教导“我”:“做人要干净,偷鸡摸狗的事千万做不得。”由此,一个平易近人而有骨气的外婆栩栩如生,仿佛就要从书中走出来。
嘎玛丹增的写作手法主要是叙述、设问、论述、类比及意象点染、间或穿插诗意抒情的笔法,来展示其文字的文采神韵内涵。譬如《远去的童谣》便是最好的例证:
“我少年时的假期,几乎都在在二娘家度过……无数星斗满天的山区夏夜,我和二娘的家人坐在粑岩寨下方的土墙院落里,嘴里撕嚼着清香微甜的高粱杆或茶油米粑粑,给二娘练唱童谣,听二娘讲神仙鬼怪……院落四周瓜果飘香,草丛间萤火点点,蟋蟀浅吟。一堆干草燃在院落边,不时发出几声秸秆爆裂的脆响。
我就在二娘摇着的蒲扇凉风里,沉入了甜蜜的梦想。”
三言两语,清新隽永,灵动曼妙,嘎玛丹增绘声绘色地营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那里面还携裹着无限的温馨与惬意,简直是绝笔!
由于许多消极低沉的关键词的插入,加上嘎玛丹增长期单身生活导致孤单落寞的心态,使得事物的“阴暗面”得到淋漓尽致地揭露与鞭挞,这样的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却使得作者对人事的态度极端理性甚至冷漠冷酷,就无端膨胀作品的冷淡冷酷的成分,让读者觉察不到这个世界尚有温馨温暖温煦。另外,还有表现手法的单一,视觉的平面化,极大地抑制了艺术光彩。在冷静与理性的思索中张扬着一股情愫,或者在人文历史的理性探寻中融入适量的工笔点染、浓郁的抒情笔调以及奔放的思绪——我觉得这是嘎玛丹增散文目前需要突破的地方。另外不要一味地信仰某某潮流,以“平民式”的笔调进入写作状态,才能引得读者广泛的认可。尽管如此,瑕不掩瑜,也无法掩盖嘎玛丹增在散文领域的卓尔不群的艺术成就。
总而言之,嘎玛丹增的散文充满思索的况味,理性的追寻贯穿始终,通过对心灵与思想的分辨表白,以达到其在喧嚣的尘世保持特立行走的生存姿式。所以,我说,嘎玛丹增的散文集《在时间后面》是沉思者的灵魂剖白。(字数:4715个)
2009年3月14日
-全文完-
▷ 进入纳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