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那么一个时刻,在计算机进入网的时候,我竟然茫然于阅读,我却像一只猴子掺入人群或者像一只蚂蚁无法和一个智慧的人相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键盘的功能,对我来说,简直无法想象,无知和不善操作的我,不怎样智慧和才华会与计算机对话,这当然也可以是初级或者叫呀呀学语也可以。然而,就是那个时候,对于计算机显示屏上的文学文本,我却大脑发呆,手脚发麻。这当然不是我不认识那些于书籍文本上一样的汉字,而且它们对我的冲撞性或者叫刺激性伤害,异强强烈。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经过了书荒年代(这是我自己的表述,迄今我还没有发现别人这样说过),经过了物资匮乏的年代,我对于网络上无数电子书籍,书籍文本信息和信息爆炸的信息化社会,我手忙脚乱。正如《回管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一书说:
“改进大众传播工具绝对离不开愿意并准备创造性地利用它们的人。电信领域中技术革新的速度极快,许多人都赶不上它的发展。计算机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只有少数 专家能够利用计算机可提供的巨大能力来促进预期性学习。我们应该使出各种努力――在学校、在成人教育中,在私营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培训中――为‘人机对话’的非凡速度,力和精确性做好准备,‘人机对话’将日益把个人同拥有数据库、录像带、缩微复制图书等各种信息的中心和图书馆连接起来。”这个1979年发布的关于“创造性学习”的报告对未来的描述和对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的描述正是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网络使这些都得以实现,而且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个人计算机便成为社会网络接点。局域网、社会公共服务网,大众信息网的大量出现。人机对话和个人接点成为现实。
从那以一刻开始,我把我的诗歌通过网络传达给读我的诗社会上所有的人,当然包括认识汉学的外国人。从把纸的手稿,敲进计算机,到从计算机直接写作,到和网友在对话上诗歌交流,便使我成为网络写作,创作诗歌的“现代化诗人”。正如张默(台湾诗人)评价林耀德(台湾诗人)的诗时所说:“作者把人的感情、意念深深注入到那具小小的不会开口的终端机里,仿佛是在与它亲切的对话,实则也是他的亲密的弟兄,…….”(《台湾青年诗选》导言),网络成为诗作空间无疑开阔了诗笔范围,“正是这样的虚拟的现实而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的形象世界,在当今世界最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效力,促成他们的感情行为以及价值判断。”【(美)j. 希利斯。米勒《论文学的机威性》。
从那么一刻起,我的诗作的阅读者开始扩散。在网络上发表诗歌与网友用诗歌语言交流便成为现实。改变自身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六0版或六0后)时刻面临的现实,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预示着奋斗,挣汗如雨,当然也幸运没有遇上战争。这就是对于我来说“不断改变自己”成了我自己的座右铭。计算机植于我的生活,我的视野和阅读空间的扩展,想象空间也随之扩展;网络事件也随之一起涌来,qq的建立――对话形成的虚拟,现实生活的虚拟,就意味着作者意识和触角的虚拟化;邮箱的广泛运用——交流对比空间和速度相对萎缩,使得交流野心无限扩张,就意味着作者野心和读者野心超过文学文本;同样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文本反设计或者文本死亡于读者成为现实,“写作意图权力化,为设计文本铺开了坦途,但为反设计文本关上大门,我们知道反设计文本表达的是设计文本无法指达的部分,或是沉默于文学作品外的部分,它潜息地带有自觉意识的表达,借助天才式阅读,活跃在故事以外,活动在语言以外,活跃在结构以外,最终活跃在个体和群体的思考中,它不是故事,也不一定是意味性的东西,要考量它,我们才发现它是引起思考的意义与思考而后产生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而这些,是权力化的写作意图满足不了的,也是设计文本无法承载的。”(夏志华《当代文学与死亡文本》见当代文学网www.ddwenxue.com)
因而,从那一刻开始,我们诗歌只有在于和我不相干的另外一个空间,而对于我是否存在就不属于同一个问题,而对于我那些网络形成的诗歌的确地成为了反设计文本存在形成,或者是我创作时也存在着反设计文本的存在形式。因而编辑出版这部网络诗歌集又回到了权力化学作意图,实质是一种复辟。
二
“现代性,意味着过渡,短暂和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不变。”(引自北岛《特拉克尔:陨星最后的金色》2004。2《收获》)叔本华不相信历史。因此他至死坚信,他对世界的揭示跨越世代而永存。他认为世界一方面作为意志有存在;另一方面被感知为表象。意志便成为一种有意无意向着某个目标持续不断的努力,具有长期的张力(米歇尔。乌勒贝克《生存(方法论)》而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不借助观念和词语支撑都变为空谈,因此,“文学活动之强健令人惊异,它能够拒绝自我,自我毁灭,自我否定,却永不停息地保留着自我。即“文字竭尽气力在反对永远存在的现在观和永恒的现在意识” (米歇尔?乌勒贝克《生存(方法论)》)所以,作为文本意义存在的诗歌如何回归反文本创作,如何影响意志世界,如何毁灭自我意识,如何丈量读者的阅读欲望,如何自我生产与电视语言更通达俗气的垄断就成为当今诗人通过网络传播影响道德含义和解放权威意图的意识形态。
三
刘勰在《文化雕龙》中说: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々”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々”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现代生活的无限扩大,五彩缤纷,为诗人的创作和形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尤其是工业化和信息代时代的来临,在中国可以说是同时来到(非经济判断,只是诗人的感触)诗人生活的丰富,想象空间的无限扩张,文化消费者的自由选择,也为诗人提供了多样性创作的机遇,为创作和语言展示提供了先决条件,为诗歌创作想象力空间的开掘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尤其在网络文学当中,由于审核的宽松,为大众创作提供方便,创作和发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虽然也存在质量问题,可在数量上是空前的。而在诗人头脑中除感受和想象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的生活场景以外,还有就是诗人对现代生活的体验和想象的多元化,正如李斯在《垮掉的一代》一书论及“垮掉的一代”
诗人们的时候说:“在他们的头脑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列入文学描写的范围的……这样的开拓使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可表达的媒介,因而也有了更细腻的表达。”诗歌题材广泛多样,叙事和描写复杂多变,想象和抒情丰富多样,思维方式不拘一格,有复杂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洞察力,审美情趣的多样性,也有诗人独特的个性化,具有很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
网络诗歌除了载体的不同外,还是和文本诗歌没有多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体播形式比较性自由和阅读的自由性扩展。因而对我来讲,网络是诗歌创作成为我风为直接的自由空间。
四
几年来,我在网络上的创作或者通过网络的使用,使我的诗歌无论诗歌题材和诗境,还是创作语言和想象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和丰富,尤其与网络朋友的交流、批评和 溶同,使我更加成熟。集此集出成一书也是对网络创作的一个总法和回顾。承蒙锡林郭勒孟文联的厚爱,把这些网络诗歌集纳入丛书之中,这里季华先生作了大量的工作,特别值提的是我邀到的女网友、女诗友们,她们 简短地对我网络诗歌给予评价、批评和评论,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虽然她们只是部分,且大多都是在锡盟生活学习的,可她们也是对我的一种真诚的表达。在此作谢。本来编自选诗歌的时候,取名是《网络情人》,可我里边表达的没有一“情人”意念,文本也无“情人”之情素,即在印书之可,与即刷厂内编校员卢芳通报时,改为《网络情缘》,也算贴近之切耳。
是为后记。
二00九年二月二十四日于锡林浩特家中
-全文完-
▷ 进入洋浴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