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字的死亡日记到底留下了什么?
近日笔者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在石家庄学院上大三的刘伟在今年即将面临毕业的时候,让人意料不到的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位妙龄女子竟在即将踏上社会的时刻无情的选择了自杀,令笔者惊讶的是生前竟留下十万字的死亡日记,其中多次写到大学生工作难找,压力重大,留下轻生的念头。
“逃避现实,是最无奈、最懦弱、最愚蠢的表现,而现在的我却一味地逃避。总想一直睡着不要醒来,因为醒来就要面对现实。”这是死者在日记中留下的笔迹,表现了现在很多大学生大想法,有人认为:大学生活只是既来之则安之的一个人生过程而已,只要遵循父母的“命令”——好好读书,什么也别想,那便是对家长最好的报答了,其实,这只是给自己的一个逃避现实的接口而已,可是一直这样的思想已经在我们中国当代的发展潮流中淘汰了,如今的中国正在向开放的国度行进,任何一个和社会脱离的人必将在生活的游戏中淘汰出局,那么上了大学,只知道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的人必定要在社会的激流中受到伤害。
其中,大学生有个普遍的倾向,那就是在大学的学习中没有很好的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自己自身想法的问题,还有教育制度方面的缺陷,实行高考制度的一个弊端,在高中三年只知道为了应试而努力着,并没有明确以后的路,等到高考结束后警戒着迎来的是志愿填报,那么对于天天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来说,各个专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却全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也因为在“应试”的过程中忘却了,那么面对于自己的重要转折点,必定会茫然不知所措,填错志愿的也就不在少数了,那么进入大学中学习“口不对味”的话,如何能正确的确立自己的目标。就像死者刘伟在日记中写的一样:“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老是看着周围人的生活方式,是何等的痛苦和无奈……”这的确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但是,教育制度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任何教育制度都有其弊端,只是,这些大学生必须在不断完善的制度下学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适时的改变自己的思想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也就不会像刘伟一样发出:“感觉好累,好累……每天都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总是没有信心,没有目标,过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何,就这样消极地度日……”这样的感叹。
“自从升入大学就一直萦绕在耳边的是‘找工作难’,多少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工作,一直感觉压力很大。”在日记中描述的的确是中国就业的现状,这样的状况也因为受到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都大大增加,更何况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造成刘伟自杀的凶手却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来所,着重培养的不应该局限于学历能力的培养,其实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样重要。只是人们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增强自信心,而不是只知道端着书本看着黑板,那么这样又和我们的低等教育有什么差别?
“毕业即将临近,现实就在眼前,纵然有千万个不适应也得适应,所谓‘适者生存’,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生活!如果不改变自己,那么只能被淘汰,赶紧直面生活吧!”刘伟日记中的句子不正是鼓励自己在社会中生存吗?可是,她还是抗拒不了自己内心的脆弱而选择的一条谁也无法接受的路,难道就是为了以自己来警示整个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吗?而留下十万字的死亡日记只是为了让别人品读大学生的无奈吗?要知道只要是在世界上生存着的生物,便有自己的无奈,怎可轻易放弃生命,这也太不负责了。
笔者认为,觉得因为自己而拖累父母想要轻生的人只是想要逃避这个世界,并没有考虑到关心自己的人,正如刘伟这样的人留下可怜的文字后便离开,这样的行为是多么的自私,何曾想过当自己离开后,“全家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愁容,而母亲因为哀伤过度已病倒在床上,不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呻吟的状况。”难道这就是她想要的结果吗?笔者觉得这才是最大的不孝。
-全文完-
▷ 进入图静书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