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连续剧《北风那个吹》
凡是反映“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都属“伤痕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是在极左路线下从肉体到心灵饱受摧残或迫害,在政治高压下导致灵魂扭曲,人格分裂,演绎出令人伤感、悲愤、慨叹、无奈的悲情故事。
知青上山下乡当然不是一件皆大欢喜值得称颂的好事,而是在极左路线下的一种无罪“集体发配”。因此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和“大墙作品”一样,其性质只能是“伤痕”,其主导思想只能是“揭开伤疤、让人反思”。所以“伤痕文学”的主题是沉重的、悲凉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痛。
如果有哪个作家试图独辟蹊径,沉重、悲情的内容以轻松、喜剧形式展现,会达到作家的创作愿望吗?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北风那个吹》,正是编剧高满堂根据上述主导思想创作的一个电视剧。他一反同类作品的“伤痕、悲凉、反思”基调,代之于“充满喜剧性和浪漫情怀”的轻松情调再现知青的故事。高满堂不无得意地说:“要让年轻人喜欢”。
当今的年轻人都是“80、90后”,他(她)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动乱的年代,对那个年代令人心胆俱裂的场面毫无感性的认识,就更容易走入误区。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年轻网友的评语,几乎没有一个不盛赞这部电视剧好看,都认为知青生活并不象书上说的那么沉重、枯燥,而是很有诗的情境,感情更是五色缤纷,丰富多彩。尤其对牛鲜花、帅子和吴青三人微妙的感情纠葛欣羡不已。有个“90后”的女网友网名猫眯的怅然地说:“如果我早生三十年就好了,我也上山下乡,真好玩!”年轻人被“浪漫情怀”吸引了,浑然不知时代背景的惨烈。
故事前18集“知青篇”是围绕着女一号牛鲜花(闫妮饰)展开的。牛鲜花是个什么人?是县革委会委员、兼任县武装部副部长,月亮湾大队革委会主任,大队知青点大队长,全县闻名的“铁故娘”。只要看她头上的光环,就知道她是个极左路线的忠实执行者,“文革”运动中的铁杆分子。
牛鲜花在全剧是个关键人物,在月亮湾,牛鲜花说了算。她聪明、有心计,有主见,阶级觉悟高,脾气有些急躁,办事果断,有宽容心,是非分明,不整群众,是个好干部。在“文革”时期不为非作歹,不上纲上线,不乱整群众,对一些言论装聋作哑,对一些小错误眼开眼闭,这样的干部是有的,而且为数不少。但在所谓“大是大非”面前,涉及到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这些好干部也不敢包庇“阶级敌人”,惹火上身。
宣传“封资修”的小说、割断广播线,不是象小偷小摸、男女作风问题那样可以不上纲上线;当时这种行为是个极为原则性的问题,是阶级立场问题,是敌我矛盾。这一点牛鲜花不是不知道,一个虔诚的“文革”卫道士,竟然为了一个劣迹斑斑、自己心仪的男人可以背叛自己的革命信仰,千方百计予以庇护。不仅如此,还陷害加祸大庞,把《红与黑》偷偷塞在大庞的毡靴里,从而彻底洗清帅子的嫌疑。帅子就是在牛鲜花的庇护下,多次逃脱厄运。编剧就是这样为了剧情的轻松,增强喜剧成份,有意避开惨烈场景,改变个人命运,使观众无法体验到“文革”的血腥。这不是真实历史的再现,而是杜撰的故事情节。
影片一开始,兔子耍流氓的情节夸张过了头,就显得很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女社交还不那么开放,知青们也不过十来岁的青少年,就是谈情说爱也是偷偷摸摸的。兔子敢于在众人面前调戏一个不相识的女青年(牛鲜花),其余男女知青不以为耻,还在窃窃私议搞到手了没有。知青的情操是这样的吗?看看百度网友洛水鱼翁怎样评价的吧:“在知青组里,战友之间,虽然也有彼此好感相互爱慕的,但完全没有象电视剧(指北风那个吹)里表现的那样,无所顾忌张牙舞爪……因为传统意识和社会荣辱观,不容你过于偏离你生活的道德规范,不会象电视剧里反映的那样,让许多不了解知青岁月的人看后产生一种错觉,知青就等于是一帮只会吃喝、不懂农活、胡搞八搞的家伙……”
编剧为了追求喜剧效果,冲淡悲凉,不惜制造浪漫,吸引年轻人,目的达到了,年轻人在叫好了,但是严肃的主题思想也在叫好声中走样了,年轻观众被误导了,老知青提抗议了。
后18集“回城篇”偏离原剧主题,成为独立成篇的争夫复仇戏。牛鲜花也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革命干部,成为柴米油盐的贤妻良母,变化突兀。剧中情节似曾相识,是当今社会普遍现象的移植。帅子的表现有些离谱,前后性格判若两人。
纵观全剧,前半部分情节紧凑,高[chao]迭起,很是精彩;后半部分情节不相连接,好象是拼凑在一起,敷衍成篇。(2009·3·8·)
-全文完-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