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们一行从茶坊里出来,登上中巴,从汉口区穿过武汉长江大桥,径直到了蛇山脚下。黄鹤楼位于蛇下之顶,山不太高,因传昔日仙人驾鹤而去而盛名。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山下望去,一栋深黄色的古建筑,立于山巅,颇雄奇壮观,大有凌云的气势。
我们从山下拾阶而上。便踏上了一条寻访古代名人的足迹,更多的是李白。当年李白顺江而下,乘船到的武汉,那时大约属江夏地域;在一大群文人****客的拥簇之下,兴冲冲地登山观景,且一路文房四宝侍候。走在这条路上,无人不谈及李白的文凭。李白的官阶不过供奉翰林,既非举人,也非壮元及第,独以诗歌名冠华夏。登黄鹤楼时的李白已是名声大噪,非一般诗人可企及的。故当时的县令崔颢也没资格随行。如果有人在当时会问及李白的文凭,李白兴许会捋一捋胡须:第一个教大学的教授,他一定没读过大学。偏在武汉这个地方,文化氛围浓厚,四人中便有一名大学本科,所以上街千万别谈及文凭,说不定前面走着一位老妇人还是硕士研究生。可武汉人又偏偏喜欢谈起李白的文凭,觉得没文凭的李白才够得上“谪仙”这个称谓,毫无贬意,倒是啧啧声不断。
登上几十步石阶,见一小池。虽是初夏,池塘里的水面上飘零着几朵莲叶,几朵莲花孤单单地绽放着,池水静静的。相传这里是书圣王羲之的洗墨池,却不见水里漂着墨迹。也不知他儿子王献之练那十水缸墨,也是否在此洗笔。绕池一圈,再往上走,已到山腰,一块石壁上镌刻着一个硕大的“壮”字。“壮”字旁边有一点。相传李白行至于此,已见江水浩荡,江风拂煦,不觉心清气爽,提起笔写一“壮”字,搁笔后,似觉余兴未了,又提起笔来在字的旁边加上一点,向身边的同行解释道:此景应比壮大观多一点,固在字的旁边加一点。
李白行至诗碑旁,一一欣赏历朝历代文人的诗歌。见一首律诗,大嘉赞赏,才知为当地县令。李白道:“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他俯瞰江面良久,飘然而去。后人将李白驻足之处,建一亭子,以此纪念。我最近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每文中必有一诗。我不妨将崔颢的诗抄录如下: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何人?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勋员外郎。在盛唐时代,文化繁荣,崔颢虽为县令,其所写的诗不过三流水平,无人识得。他常借酒消愁,排遣心中郁闷。独在诗碑中选刻了一首诗,受到李白慧眼青睐。崔颢不免喜形于色,一个连陪同李白登山资格也没有的三流诗人,从此,盛名远播,传至宫中,连皇上的耳朵也是诗句了,从此崔颢仕途一帆风顺。此类福气,全仗李白的一句话。此诗千年不衰。我观塑像中的崔颢其人,干巴老头一个,借酒抒怀,着实也盯着名利,一双浑浊的眼,不见人世。待后来,他也多少看透红尘,其诗冷峻、恬淡,大有仙风道骨。
黄鹤楼为四大名楼之一。虽有一首好诗在此,流传至今,但仍有遗憾之处,即没有传至千古的楼记。虽楼记也气贯长虹,但怎么也无法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比。故登临黄鹤楼,人们总是观望浩浩荡荡的长江,如同范仲淹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人们从黄鹤楼上望去,对面龟山上有琴台,晴川上的汉阳树虽非历历也可一睹,连同消失了的鹦鹉洲,更添几分怀古情思。
-全文完-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