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笔者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中国留学生风头盖过萨科齐》。不妨把新闻的第一段抄录下来:“‘中国让6亿人脱离了贫困线,这是30年来在那里的最好写照……’不久前,来自武汉的中国留学生程功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新世界’国际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据报道,程功用流利的法语发表演讲,他赢得的掌声和叫好声比萨科齐等欧洲政要发言还要多。”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演讲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且获得一片掌声,透过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欧洲掀起的第二波金融危机的时候,西方人也在反思自我,寻求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出路。
须知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下所取得的。这在过去西方人眼里是不顺眼的。而现在却愿意擦拭眼睛,竖起耳朵,洗耳恭听了。可见西方人面对金融危机,特别是出台的各种经济政策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已经到了病急要投医的地步了。据一则文摘介绍: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让欧洲人患上了“资本主义恐慌症”,很多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起马克思的《资本论》。被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带着30位企业总裁买了《资本论》。德国当代哲学泰斗哈贝马斯、诺贝尔文学得主格拉斯等人也经常是卡尔?马克思书店里的常客。
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道德》中指出:“例如,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的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不是指从属的、已趋没落的,而正是指现存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既然所有这些资产阶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这是亚当?斯密或李嘉图的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知道的,)那末,这些关系当然只有在各阶级本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以后才能发生变化或根本消灭;而阶级间的关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化,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产物,总之,是一定‘历史运动’的产物。”马克思的这段话,直到今天也不为很多人接受,比如“根本消灭”一词,总是让人想到暴力,感到危言耸听,放眼看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资本制度并没有被消灭,甚至几百年后也不会消灭。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是暂时的。但我们忽略了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各阶级本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以后才能发生变化或根本消灭”,它是历史动动的产物。其实,马克思并不倾向暴力,他并不赞成巴枯宁、蒲鲁东这些所谓的社会主义者所宣扬的“夺取”。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这俩人偏激的理论,甚至认为他们是误导无产阶级者,不是根本的哲学家或理论家。
放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来看看马克思提到的“只有在各阶级本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以后才能发生变化”是什么意思。马克思从不反对私有制,比如工人有一套住宅、有锅碗瓢盆;资本家有企业、银行等产业。他认为产业工人和资本家在社会活动中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长期存在,且充满和谐。那么,什么时候才可能产生不和谐呢?这就要从资本主义的体制上寻找根源。私有制是资产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这里没说工人阶级的锅碗瓢盆,这是因为资本家占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当资本家利润丰厚时,更大的逐利雄心往往使他们头脑发热,不断地贷款投资扩张资本,造成社会供求关系的失衡,这就引发了经济危机。从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信用卡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我们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体制的弊端,也看到了这种制度的特性。那就是虚拟经济以逐利为目的,造成财富泡沫。财富泡沫破灭的时候,就是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
“马克思热”的现象,将会使西方国家的人会更多地从本国的体制上寻找危机爆发的根源,寻求对策,寻求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过去教科书上说,资本主义体制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市场经济;三是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过去,美国的经济体制模式,总是令人神往。殊不知这种没有约束的自由市场经济,一旦爆发危机,往往处于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政府也显得缺乏手段。再走罗斯福新政这条老路,可能也未必行得通。环境发生了变化,普通民众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将美国银行收为国有,这是美国民众万万不答应的。一分为二地看,体制的灵活性,往往又给普通人带来更多的机会。
“马克思热”的现象,说明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一方面希望国家救市,另一方面仍然维护着本国的经济体制。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财产不可掠夺。这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早已阐明了这一观点。但是,没有国家掌控的经济,要解决金融危机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冰岛这个小国的金融危机就特别有代表性。
学习、借鉴,当然是件好事。“马克思热”的现象,可能要等到西方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后才会慢慢退去。
-全文完-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