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春雷和春雨是一起来的,这对兄妹闹腾了基本一晚。脑子不知何时定格在那一簇竹上。三月的雨稠密得看不见天,雨中的竹,应是有别样的一番风情的……
翌日,随着小雨,我一路前行。记得那年初中,学了一些诗文。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话,勾起了我对竹的向往,另村的竹很多,我们这里没有,我移种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有一年,老爸又移,这次种活了,可能是房前屋后土的肥沃,那竹快速漫延,渐渐地形成一簇,功效很不错的,家家都来要,编些撮箕,做些打杆的,看到砍阀,妈妈很不高兴。后来砍的少了,长得更加茂密,变成了今天的好大的一片。
后来,对竹的认识慢慢地清晰了起来,也越发喜欢了。翻开年青笔记,记录的都是古代名人对竹的诗性描写;郑板板:“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恰如其分地把竹与石关系,四季翠绿的性格写得这样的精道;苏东坡的一句;“无竹令人俗”。写出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之处,道出了今天小资人的点点心思;宋代晃补元:“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喻临事要全面考虑,显得冷静有把握。竹报平安、青梅竹马、竹篮打水、竹梅双喜、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我们的文明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处处浸于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竹不与俗草凡花为伴,只求一方净土,避群独处,坚强生长。我喜欢竹,并不是因为它修长挺拔的外形,只在于它虽经历风霜雨雪而不失英姿的飒爽情结。
我喜欢竹,是因为怕久居城市钝化了本又不多的情致和视野,竹能阻挡城市的喧哗、遮蔽夏日的烈焰、滤过狂舞的季风,赐于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做人骄傲。它傲然于世,却又生生不息,用她纤细的身躯为我们营造超脱于世、飘然入仙的意境。每赏竹,都荡涤些心中尘,挥去些铅灰的思。
每次赏竹,那青绿,予我的是清凉,顿觉拼弃了人间的所有,光鲜的,赤luo的,唯有思。听竹,聆听那叶在沙沙间、窃窃的私语,相互摩挲,自由而又动摇的歌舞。看哪片青绿,幽幽的簇竹,在我内心深处,散发出一种清凉的惬意和悠闲、慵懒。竹子没有花的娇艳,松的伟岸,柳的轻盈,但它青翠欲滴,四季常青,韵高情盛,风雅而淡定,明净而深邃。在竹下品茶,那怕是盛夏日,看那茗香,绿色盈盏,也能沁润你春天的情怀。月下小酌一杯,竹影随酒,浸入心脾,增了几分的豪气。除了清翠欲滴,四时一贯的色泽之美,也有潇潇洒洒的音韵之胜,更有含露吐雾之功,空庭滴沥的境意之妙。
其实,我更喜欢竹的是它的品行,外直中通,虚怀若谷大度襟怀;命中有劫,愈抑愈扬奋进精神;一生一花,死亦无悔的无私奉献;质地犹石,方可成器的坚韧不拨;身形挺直,宁折不弯的刚正不阿。
踩在那飘然落叶之上,犹如绵绵梦境,随漫漶春雨淅沥,和竹子对话,今天是第一回的,有太多太多的心事,有说不尽的苍桑,有悟不出道不清的点点滴滴,加上此去的经年,感慨颇多。突然,发现竹叶尖上的一滴雨珠,我伸手去接,掌中的一滴水,象一牧镜,明镜似照着我的人生……,尽管,还能看清雨珠下我的手纹,仿佛是我走或未走过路。
-全文完-
▷ 进入野笛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