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名长安。出长安城往北大约二百里,就是绵延的乔山。在乔山腹地,静静地卧着一条沟,名叫明月沟。山大沟深,虫多草茂,极少红尘的气息。仔细看,依崖靠坡有一些秘密的窑洞,零散蜿蜒的隐约着。这里的人有点古怪,不造房,多以穴居。山很大,各家很随意的找块地,种些谷物豆类,采些山果,抓些小禽小兽,把一个又一个的日子打发下去。他们平静的活着,很少听到惊树惊风的朗笑,也不会火星四溅的吵骂。但他们都喜音律。晚上的时候,这沟上的月亮极其的皎洁,他们就坐在泉边或崖头或洞旁抒情。有的顺手摘一片树叶含在嘴边,吹出一段幽幽的怀念,有的闭紧嘴巴,用鼻腔去缭绕一段心情。一切都没有歌词,没有已定的曲谱,只是很随意很即兴的去发挥心情,去附和身旁崖下树上草丛百虫的歌唱。这零散的居者到底有多少人,没人统计。据说,他们的祖先是在秦始皇手里逃亡到这儿的。那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很是怕人,一位名叫木及的术士幸免逃脱。木及喜音乐,长于吹笛,在当时被列入术士一类和那些儒生们一并坑埋。自然,木及的后人中,大多还是喜爱笛子的,他们制作的笛子是山外人无法企及的,特别是那笛膜,我们通常是用芦苇或竹子茎节里的白色的薄膜,他们却用野蜂的翅翼,经过蒸汽和浓酒的几番炮制,这才贴到笛孔上。笛子的质地做法,必须与笛膜高度的般配和谐。明月沟里有专门做笛子的人家。
靠崖头这家人就特别喜爱笛子。这人一生收藏了四把笛子。在他卧室的里边,倚炕凿进去一个洞室,里边整齐的摆放着四只栗木匣子。匣子都用很旺的猪血漆过,黑红透明,里边小心的放着四只笛子。过段时间,这人就拿出笛子,坐在明月下,悠悠的吹上一阵。年深月久,祖上传下的那把笛子的笛膜有一些老化,覆不严笛孔,声音就有些走样,这人就送到制笛人那儿去修复。
制笛人看了,捻须赞叹,说这笛膜没有现成的,根据笛身的色泽,这笛子得配山蜂蜂王的内翅才行。他得进林子去找,找一种把巢结在树上的山蜂,而且得是蜂王,所以得时间长一些。
大约一个月之后,这人去看笛子。制笛人说还没找到相匹配的笛膜,不过,听说后山那片桃树林里有一窝山蜂,那蜂王特别的大。这人听了,放下两只肥胖的野兔,回家去了。春暖花开,他在山里转悠着,看能不能再打点小禽小兽的带回去。据说这人到了四十岁才娶了一房媳妇。过了两年,妇人产下一个儿郎。炊烟袅袅,妇人在灶下做饭,那儿郎就在洞外玩耍。
时间久了,妇人忽然听见一阵气壮山河的轰轰声,跑出来,就见儿子手里拿着一串艳艳的桃花枝。几步之外,一只大灰狼暴躁的打着转儿。狼的头顶汹涌着一团黑压压的乌云般的山蜂。那狼向孩子靠近一步,山蜂就俯冲下来,去蛰狼的眼睛嘴巴和耳朵。狼不敢靠近孩子,又舍不得离去,犹豫的盘算着。山蜂们在一只特别大的山蜂的率领下,一次比一次进攻的激烈,而且毫无畏惧。这只大蜂可能就是蜂王,它勇猛的冲在最前面,翅翼闪着彩儿,有点像蝴蝶。看起来美丽而壮观。那狼实在撑不住了,掉了头,匆匆逃去。妇人就目送着那团“蜂云”飘向后山,进了那片桃花林。地上有几只战死的山蜂,妇人拾起来,发现那翅翼上竟有很好看的桃花斑。
这人听了媳妇的叙述,放下一大包山菇,抱起儿子亲了亲。
过了几天,制笛人捎话叫他。制笛人说,他果真在那片桃花林里找到了一个很大的山蜂窝。更妙的是,那蜂王很大,内翅上一并排有三个桃花斑,特别漂亮,与这只笛子实在是绝配了.......
这人拿了笛子,跑到后山的桃花林里。在一棵古老的桃花树下,是一层死了的山蜂,密密麻麻。那些蜂的翅翼上都有很好看的桃花图案。
这人回到家里,拿出四只栗木匣子,架起来,一把火,把那宝笛烧了。
-全文完-
▷ 进入河東魺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