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拾贝采珠人——读明然作品所感明然

发表于-2009年03月04日 中午12:07评论-1条

拾贝采珠人——读明然作品所感

◎江初昕

每一个故乡的游子都有自己的母亲河,她们或娴静,或激越,千百年来,哺养着民众的成长,滋养着民众的灵魂。无论身处异乡的游子走得有多远,都会把乡愁深埋在那条属于自己的河流里。沈从文曾忧郁地低吟过湘西的沅水,以沅水的灵波为墨, 在他笔下文思涌动, 似沅水汩汩而淌;刘绍棠曾经深情地书写过养育他的北运河,让运河水沐浴过的灵魂,让有了水一样的性格,也成就了他关于水的故事。

如今,在赣北一隅,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畔的都昌籍乡土作家余明然,用他那满腔的激情、真挚情感,要把那八百里浩淼鄱阳湖用文字来滔滔演绎,讴歌、赞美自己生息的最原始、最本质、最朴素那一方水土。纤尘不染的湖水给了明然以灵性和水的大气,然后把精神的家园构筑于蓝天碧水之间。

清清湖水翠翠绿/矮矮垂柳/窄窄渔舟/藕荷菱蔓/鸬鹚帆游/;/橙色岸线弯弯曲曲/洲头打草/滩涂拾贝/五彩斑斓的丝螺里/藏着我的追求。一首《我的家乡美不美》小诗把我牵引进了一个湖草如茵,碧水如镜的美丽地方。“虽然故乡依然很清贫,很不富裕,没有矿产,资源匮乏,没有让人称羡的名山、大川、没有伟人故居,但朴素的原生态地貌是都市人仰慕的休憩之处”。 这是《蠡水情》中几句淡淡的话语,依俙看得出明然那对故乡的深深依恋情感。

记得当年年纪小。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童年,生于湖边,长在湖边的作者把儿时的淘气跃然于纸上:不管是躲在柳树洞里,吹起清脆激扬的《柳笛》;还是几个小伙伴敏捷的爬上《高高的桑葚树》,吃得两片嘴唇泛着血红,手上、衣襟上处处留下鲜艳的颜色,要招来大人们的一顿斥骂;还是偷偷解下树上系着的《小木船》,几个同伴手脚并用划去采菱角、摘莲蓬、放丝网。歇着了,又脱去衣服,纵身一跃,跳入了清澈的湖水里嬉戏,耍闹。疯够了,才伴着一轮晚霞回家。看了这些精彩的文章,仿佛那群活泼可爱、淘气捣蛋的顽童朝我们眼前走来——

生活是一面镜子。生活是平淡的,又是艰辛的。明然讲述了爱人患病期间四处求医问药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唏嘘不已:“多少次深夜喂药、弄炊,多少次寻方问药,多少次背负搀扶。为了一个偏方我穿越了四县一百多个乡镇村庄,为了一味中医,我走了数不清的药铺,问了采药人无数……,也许是我对妻子的真诚感动了上天,上天独对我留下了一份眷念,妻最后康复出院了。”从这些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是一个有责任心,感于面对,勇于前行的铮铮汉子。迫于生活的压力,作者贩卖过商品,走私过香烟,开过照相馆,办过企业,在艰难拼搏生活的同时,也为作者积累丰富的创造素材和提高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对这片乡土爱的同时,也有过忧虑。明然在《远去的白帆》一文中写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步伐,白帆的影子早已在鄱阳湖上消失、绝迹了,代之而起的是隆隆的、现代化的马达声。那滚滚升腾的浓烟取代了片片白帆,敞开的挖斗使劲的啃噬,让鄱阳湖已经是遍体鳞伤。那追逐的鸥鹭已不知去了何方?……”另外,他还积极倡导鄱阳湖流派的归结和聚拢,使之形成独具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派系,把鄱阳湖文学尽其所能的发扬光大。以文学的形式来展示母亲湖的神韵和丰采,挖掘出她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为地方谋福祉。并呼吁:“本土的作家和广大的文学爱好者们,大家把眼光都集聚到鄱阳湖上来,为了母亲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踊跃拿出手中的笔,参加到以鄱阳湖为载体的文学创作当中来,多层次,多角度把她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真知灼见。所幸,上级加大了环鄱阳湖生态开发建设,相信以此为大背景,将会创作出更多的文学作品来展现读者面前。

此外,作品中还广泛运用了地方特色的乡间俚语,如“头三天打草,后三天晒草”“鱼头上有火”“猫来穷,狗来富”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谓是乡土气息浓厚了。

鄱湖之滨的都昌,它的淡水珍珠养殖闻名于全国,听养殖珍珠的人讲,这里的珍珠光洁剔透,为珍珠之上品,其主要得益于天然的优良生态环境,我望着湖面上经纬分明,纵横有序的珍珠养殖场,看到养殖人乘着小木船在来回巡视着,猛然感觉到那就是一张宽大的稿纸,明然兄不正是如那拾贝采珠之人吗,在劳作、耕耘……

2009年初春仰庐斋

作者单位:江铜集团城门山铜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蓝调音画点评:

八百里鄱阳湖,育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也滋润着作家性灵,浩淼之气洞开作家的心门。才会有那洋洋洒洒的文字跃于宽大的稿纸上,给我们带了美的享受与深刻的思考。

文章评论共[1]个
鹊桥天使-评论

构思新异,情节细腻,欣赏了并问好at:2009年03月04日 中午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