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反对悲叹人生,认为是“为赋新诗强说愁”, 是无病呻吟,是消极面世。其实对人生有所悲叹并不是无聊之举,也不是人生消极,相反,它正好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悲叹的背后是深思,是热爱,是追求。
人是社会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社会、人生中的一些现象有所感有所悲是极其正常的。试想,如果一个对快乐、失意,生老、病死,良辰、美景等等都无动于衷的的人,那他还能称之为人吗?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悲叹”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味道!
悲叹不等于悲观。悲观的人对生活失去希望,悲叹的人对生活有清醒的认识。东晋“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通过他对时光将逝、老之将至、爱好将倦、生命将无的悲叹,我们似乎看到他思想里的一些消极成分,但也正是从他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他对生的眷念和热爱,对人生忧患的清醒认识。他曾经否定庄子的论断,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两者不可等量齐观,他反对虚无的谈玄论道,主张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他悲叹但不悲观,他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他赢得“书圣”的美誉,正是他积极进取,对抗人生虚无的执著体现。“悲叹”是积极追求的内驱力。
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富有创造价值的人。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些悲叹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陶渊明在给他儿子的信中悲叹“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悲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归耕陇亩,不愿出仕,但是他却成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有所悲有所叹才会有所思有所为。
生活在当今和平年代的人,不愿悲叹,只愿快乐。追求快乐生活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我要说,快乐的时候不要太过自足,停下来悲叹一下,会让你更理性、更进步,更有品味。
2009.3.3
-全文完-
▷ 进入月清玉树琼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