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奉任何宗教,但一向对佛陀、寺庙充满敬畏之意。光是那僧人长年青灯黄卷过着诵经礼佛、茹素绝欲的生活,我辈俗人就很难做到。去厦门,少不了要去南普陀寺。因它在我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虽说我去过的寺庙也不算少,但像南普陀寺那样规模宏大则少见。
自古名山僧占多,名山建寺是“寺得其所,山扬其名”,相得益彰。南普陀寺位于市区五老峰下,面朝碧澄海港,风景秀丽。五代宋初,即有高僧依山结庐梵修。明季扩建殿堂,规模初具,清初重修,始改今名。它占地25.8公顷,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从南到北主轴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四座,加上左右庑廊,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室、养正院等。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使之统一协调。建筑依傍山势,高低俯仰相从,参差错落有致,再以石构围墙将全寺建筑群环抱起来,如散珠承盘,形成一个整体。在天王殿南面有放生池、两座新建的万寿塔和两个凉亭以及荷花池等,在两池之间有七座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七佛塔,万寿塔高11层,富有南亚佛教建筑的风格。寺院内外到处有菩提嘉树垂荫,艺圃百花争艳,还在寺前山后的碧荷池畔和林泉幽壑之间,建造亭台、水榭、曲桥、花坞,使信众游客,在朝参名山古刹之余,领略山水林园的佳趣。南普陀寺与厦门大学仅一墙之隔,却是两种意境,“古朴与时尚并存,小和尚和大学生为邻。”。1926年,鲁迅在厦大教书,在厦门的短短四个半月中,先生至少七次到过南普陀寺。他经常伴着南普陀寺的晨钟暮鼓,在海滩边散步,抽着烟斗,思索一些问题。
寺庙里,前来诵经拜佛的善男信女中有成群结队挎着黄色香袋的老太太,青年男女也不少见。金碧辉煌的梵宇琳宫里香烟缭绕,钟磬梵呗之声到处可闻。
功德墙上镌刻着林林总总施主的姓名,其中不乏海外华人的。他们漂洋过海去讨生活,待到生活安定后就想到捐钱物来回报祖国母亲,拳拳之心可见一斑。放生池里开满了莲花,品种和颜色繁多,有几条鲶鱼穿梭其间,
更有一只大乌龟踞坐在王莲上面,似老僧入定,神态自若,想必是在这里呆长了,深得佛门真谛。
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结跏蚨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密切。还深得我们俗人好感的是这里的素斋。它用的材料全是蔬果之类,如金针木耳、土豆面筋、豆腐千张、青菜萝卜……也不学旁处蔬菜荤做的方法,什么糖醋排骨、清蒸鳜鱼、板栗烧鸡等以形态取胜,他们严守素菜素做素名素雅的原则, 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一道菜一个雅名,如“半月沉江”、“南海金莲”、“鹭岛名珠”、“丝雨菇云”“椰影袈裟”等,神韵高雅,味道极佳,不是烹调高手万难制作得出来。其实,平时僧人们用膳是很简单的蔬菜淡饭,这些都是为香客和游人们准备的。出寺庙,忽然忆及宋人潘阆的词来: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
晚上泡在洗浴中心冒着气泡的大池里,下午偶过讲经堂,面对众多信徒禅宗法师的一句话,突然像那些气泡似的冒了出来,法师说: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当时,我的心就被触动了一下。洗澡只能洗去体表的污垢,而在佛寺里我们得到了一次全身心的洗涤,涤荡心灵深处的不洁,抛却那些虚名浮利,这样或许会活得更从容淡定些吧。
-全文完-
▷ 进入月色-朦胧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