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规的礼貌出发,不应该随便对他人说三道四。我这里提到的韩松更是惹不起的人物,他活着的时候,你要说他的不是,他会同你吵红了脸。没有想到,他就这么走了,此时你说他他再也听不到了。盖棺定论,鉴于一点较为特殊的关系,还是说他几句吧。
要说韩松是什么人,是一个在社会小得不起眼的人。近些年来,他几乎销声匿迹,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少。临走的时候还够不上大鬼,五十有八,乡野说法达不到大鬼级别的人到阴曹地府是要受罪的,他的句号划得太早,就为什么不再坚持二年好做个大鬼呢?
他和我关系是亲近还是疏远,用一个什么词形容?还真说不准。同学、同志、同仁、同事、同道好像都能占上一点味儿。我们这代人是标准的社会和时代断层人,能混个人模狗样的人太少。文革开始就把学历定格,他六七届初中停学,先务农,一九七零年做了耕读教师,后转为民办,在一所戴帽子的初中班还代过课。。
初二学历做老师,无疑是要边教边学的,他很有人民园丁的宏图壮志,参加过高师函授。据说公开教学在全公社还算一个,他还对文学尤为爱好,做着美好的作家梦,中篇小说《跃马扬鞭》五万字,几易其稿,修修改改,一起参加县文学作品讨论会,对他这大作我还真是抬头仰望,好羡慕他的文笔。他还被推荐参加了《雨花》杂志举办的省级小说改稿会,认识了名家老方之和李潮父子,但不知何故,并没有付梓就夭折了。如果他的中篇要被《雨花》采用,后来很可能是位名作家,但他却没有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
民师做到中途,二十几岁的他还没有对象,是他祖母将姨母的女儿许给她。此女还在北大荒,就像支边一样,他毅然去了最艰苦的地方,和姨妹结婚,在那里扎根落户。北方的严寒和怪异的气候他很不适应,一年多时间,得了一场大病几场小病,算是垦荒的失败者,没有办法只好单身又回到家乡,继续教书。两地分居十多年,一次和我小酌,几杯酒下肚,提起情感家庭,竟像个小孩子天真地哭了起来。
人想高处走,他因为有业余文学创作的特长,当时文化上搞小戏创作汇演,他写的小戏被文化领导看中,正逢知青文化站长返城,被提拔到公社文化站当个民办站长。他对工作很是负责,开展阵地工作和群众文化活动都是争强者,当时搞三套集成(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他收集了几万字的成稿,民间文学的东西来之不易,需忠实记录。该要找到上百位民间故事员和民歌手收录,要花多少时间跑多少路可想而知。
有一个阶段,文化主管部门要管理文化市场、规范演出市场,要求打击得力、罚款得力、管理得力,就必须要有拿得下恶意的人从事,不狠不行。韩松生来就是莽撞的性格,是不吃硬的户家。这样当时主管领导就把他抽调到当时的县文化市场办公室,到全县的演出场所及有关娱乐场所打打杀杀,同演出团体、小型印刷厂、游艺室、书贩子等打交道,横冲直撞,为当时领导们的小金库厚实许多。我同他开玩笑,你是糠箩跳到米箩,领导身边的得力干将,一定会有好果子吃的。
说他不但是得力干将,还是某领导的贴心护卫。那时领导干部赌钱是大忌,在我们面前是正人君子的某领导,在他面前却特别放荡,就像一帮铁哥儿,赌博及其他违纪的事他都为其做好良好服务。当然,领导糖豆子他也吃得最多,说有转正提干第一个想到他。那几年,在既得利益方面他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在实际工作关照上,他一直是临时工,一些有钱有嘴的人工作性质都变了,那些领导的子女甚至冒着他的名也提了,就是他巴结未到家,还是临时雇佣的马前卒,这里面也许还有一些特殊的玄妙。没有想到,几年以后,他还是回到乡镇,此时早已有正座顶职,他连原来的工作市场都失去了。
后来流水的官们对他更没有照顾了,几十年的工龄到最后反而被机构改革一下子淘汰出局,他思想再优、个性再强、本领再高、业务再好都不是扭转自己命运乾坤的稻草。没有办法,只好见光而退,美其名曰下海了。此后,他曾做过一个阶段的教具销售,这种生意他是外行,结果收入其微,做苦力没技术做不来,生活过得挺艰难。
这二年,有了一点微弱的希望。他们这几位受到社会不恭待遇的人通过多次上访,有个别领导开恩同意帮他们办社会养老保险。据说他的病已经成真时,还戴着口罩同难兄难弟们跑去求一次领导。然而办这事太难了,到目前还没有一点确切的好消息。即使能办下来,集体不替交一分钱,他自己能有钱交这个六十一岁以后才拿到的保险金吗?没有想到,他已经提前带着这个美好的憧憬和遗憾永远地离去了,死神来得这样快,就这样静静地走了。因为他太普通,家境贫寒,连葬礼也特别简单,在老家多年没有人居住的故居里躺了两天,火化后一阵烟,那异常荒寂的小河边又多了一座小沙丘。
韩松走了,静静地走了,生前曾经很要强的他一点没有得到,一点也没有留下,越走越远,历史也永远不会留下他这位断层人的痕迹,可能就只剩下我这几句不咸不淡的好话了,他这短暂一生,没有做过对不起他人的坏事,也许到阴间不会受罪,但愿他能一路走好。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