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减冰绡,轻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装,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着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摇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仿佛是能工巧匠的杰作,用洁白透明的素丝裁剪而成.那轻盈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如同淡淡的胭脂色晕染均匀.新的式样美的装束,艳色灼灼,香气融融.蕊珠宫中的仙女,见她也会羞愧得无地自容.可是那娇艳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飘零,又有那么多凄风苦雨,天意的无情.这情景实在令人愁苦,不知经过几番暮春,院落中只剩下一片凄清.我被拘押着北行,凭谁来寄托这离恨重重?这双燕子,又怎能理解人的语言心情?天遥地远,已走过了万水千山,又哪里知道故宫此时的情形.可又不知什么原因,近几天来连梦也不曾做了.
此词是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国被虏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见燕山杏花开放而托物起兴之作.全此所写即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那样,同是亡国之音.却写的更加如泣如诉,凄凉悱恻.
上片明写杏花,借花的娇艳及被风雨所摧残的颓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也寄托对结束了的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也暗示了自己以后的境遇.怜花怜己,语带双关."问院落凄凉"则很容易让人想到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历史真的很会开玩笑,南唐后主李煜在覆国被拘押在北宋时写下了<虞美人>.时人认为是亡国之音.而多年以后.这个北宋第8位皇帝徽宗,才华如李煜,治国也如他一样无能的人也写下了同样的亡国之音.
下片写离恨哀情.借燕子与做梦层层深入,道出从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绝望的哀痛心情.用"双燕何曾会人言语"烘托极度的孤独忧伤.末尾几句写连在梦里见故国宫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为连梦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递进关系,真挚深沉,真可谓是字字泣血,断肠之音.这和李后主的"雕栏玉砌依犹在,只是朱颜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伤感无奈,幽咽委屈.是为宋词中艺术成就很高的.历代文人在编辑宋词时都要把它放在首位.如果徽宗仅仅作为词人,这阕词仅仅做为词可称为词的上上之作.但是因为身份的不同,毕竟作者是亡国的皇帝,而北宋灭亡又因为他治国无能而起,他对故国沦亡无一句悔恨与反思,其情虽真,骨力乏弱.
宋徽宗(1082~1135)名赵佶 (北宋后第二没落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
宋徽宗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就选自 《宋徽宗词》.
宋徽宗在位时政治上昏庸无能,信任高俅等4奸,腐败没落.生活上穷奢极欲,大兴"花石纲",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爆发了著名的方腊宋江起义.在外交上,软弱无能,一味退让.北宋因他而亡,他实在不是个好皇帝.
假若他没有做过皇帝,他是词人,书法家,画家.可惜他生在帝王家.
他在被金俘虏北行时,写的这首词很贴切地给他自己定了位:多愁善感的词人.失败的皇帝.靖康之耻没有让他反思他的政治无能,却让他在北行途中见花落泪,见燕子伤心.悲哉?这悲剧到底是他本人的悲哀,还是封建王朝的悲哀?封建制度把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硬加之与他所不爱的皇冠,结果过早结束了他还在盛年的文学艺术生命.历史跟他开了个好大的玩笑.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名叫还乡河.据说原来叫浭水.究竟何时改为还乡河,已无考证。有人说自宋徽宗始。传说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金兵挟胁北去五国城时,路过我的家乡这一带。宋徽宗曾于丰润西沙岩寺内(今丰润小安乐庄村南)留宿,一夜未眠,顿生感慨,吟诗一首,题于寺壁。诗云:“沙岩寺里树苍苍,塔势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浭水自还乡。秀花古驿愁春雨,驻马危桥泣晓霜。五国城中寒月白,魂归艮岳总荒凉。”(又有人说此诗为他人所题)。其后,有好事者将宋徽宗渡河之桥称为“思乡桥”。传说,宋徽宗在过思乡桥时凄然涕下曰:“过此桥渐通大漠,吾安得以此水还乡乎。”故称还乡河。
集词人,书法家,画家和亡国之君为一体的宋徽宗啊,你在历史的长河里感受了多少清凉的月光.我分明看见,你那孤独的身影,穿越了千年......
-全文完-
▷ 进入秋水飞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