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觉得,天下之所以大乱,就是缺少爱,于是提出了“仁”。但在我看来,他的“仁”恰恰是人民痛苦的根源。
“仁”,就是爱,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别人。爱父母多于爱兄弟,爱兄弟多于爱朋友,爱朋友多于爱陌生人,而在这样层层的推理之下,必然会出现两个结论。其一,最爱的人其实是自己;其二,陌生人之间的爱必将淡化归无,这就成了“不仁”。中国当今社会,因亲情而废国法的案件多不胜数,“法理不外乎人情”正是因为对亲人的“仁”而导致的对外人的“不仁”。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不爱”,易中天教授觉得儒墨两家观点相近,因为都是“爱”,但于此,我却不敢苟同。在我看来,墨道两家观点其实是等价的。“兼爱”是爱所有的人,“不爱”自也不等于恨所有的人,此二者都是人人均等的思想。但“仁爱”不同,它隐含的思想其实是“偏爱”,偏爱的对象当然是有地位有感情的人,换句话说,更爱的人,其实是那些能带给你利益者,这将是莫大的自私!最后,“仁爱”的思想必然沦为统治者为满足私欲而强加于民的思想枷锁。
相对于道家冷言道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此惊诧世人的深刻哲理,儒家的“仁爱”顿显苍白而乏力。
可叹孔子,为解一世之患而贻万世之忧,实不仁也!
—— 一剑知秋于大连 2008.12.13
-全文完-
▷ 进入一剑知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