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中,在阳光中,我来到了李家庄。这里当然不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中的那个李家庄。它位于月庄城镇的边缘,紧靠泰薛路。是我同学云林的家乡。
听云林的爷爷说,改革开放以前,李家庄十分贫穷落后。“大街上到处是泥土,凹凸不平,走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摔倒。那时侯,街上也很冷清,连过年过节也没有多少人。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屋内出了一张床和一些生活用品以外,其他的一无所有。夏天在屋里睡觉,十分闷热;冬天十分寒冷,只要一刮狂风,房屋就像随时要被吹倒一样。”
看看眼前整齐宽阔的街道,绿树掩映的民房,各式健身器材,和正在健身的一脸笑容的村民,我无法想象云林爷爷口中的李家庄到底是什么样子。
在去村委会的路上,云林告诉我: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而又智慧的李家庄人,牢牢地抓住了村庄腾飞的机遇。由于地处省城发展南移的前沿地带,他们依靠区位优势,把经济和教育作为发展的两翼,使该村像中国大地上的其他村庄一样,也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以前的泥泞小路,现在成了宽阔的大路 。以前的草房土屋已经不见了,全都成了高高的砖瓦房。每家每户,电灯、电话、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应有尽有。
“是呀!我的老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告诉他。虽然已经几年没有回到我的老家———鲁中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那是父亲的出生地。我虽然只回去过几次,但在我的记忆里,老家是一年一个样,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
来到村委,听说我们要采访,村两委会的干部高兴地聚在一起,争先恐后地向我们描述李家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问村委会主任李少民。“李主任,你能谈谈现在村里的情况吗?”
军人出身的李少民干干脆脆的地说:“俺们李家庄走的是集体经济的路子,主要办好了两件大事,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教育事业。”
他接着介绍说:由于李家庄离城市不远,所以村里盖起了门面房和市场出租,一年给集体增加80万元的收入,村民们大多数都做买卖,同时发展温室无公害蔬菜,还有30多辆汽车搞客运和货运,全村人均收入达到6200元。集体经济富裕了,村里就多给村民谋福利。现在,村里给60岁以上老人每个月发50元钱,农民浇地、耕地、收割都是免费的;在教育上也有能力多投入,村学校教学条件在月庄镇村办学校中是一流的,去年村里又用60万元给每个教室配上了多媒体设备,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娃娃们也挺争气,学习成绩很好,今年月庄一中总共保送10个学生上大学,其中就有3个是从李家庄村学校毕业的。
“你们下一步还要有什么新的打算吗?”我接着问。
“下一步我们重点搞好新农村建设。经过村两委会、党员议事会和村民议事会研究决定,村里已经确定了新村建设规划,现在正在勘探、测量,8月份就要奠基开工建设。”党支部书记李长寿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提出了自己的新农村具体标准是‘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新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住宅、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教育场所、商业服务设施、多功能设施等,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人均住宅40平方米,以集体为主、村民自筹40%的资金,共同建设村民住宅。新村建成后,腾出的旧村土地,要开发一个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大卖场和一个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建材批发市场。”
村委会主任李少民接过话说说:“两个新市场建成后,俺们村的集体经济就更加强大了,全村800多劳动力全部可以安排就业,到时候俺村农民收入可能成倍增长,住在花园生态小区,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了。”
要走的时候,党支部书记李长寿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欢迎你明年再来做客。明年再来,我们村一定又会变了大模样。”
我真为李家庄村民高兴!为云林的家乡高兴!
假如地下的赵树理老先生来到这里,不知会写出一篇怎样的李家庄的变迁。而我,激动之余,忍不住动笔写来了这些文字。
-全文完-
▷ 进入杜十七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