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是个重视诚信的传统国家,忠义礼智信的教义延续了上千年,历史上流传无数诚信的故事,讲信义的关云长被誉为神圣,有楹联称颂:“汉封候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遍地关帝庙,其旨意在于信奉忠义。
“诚”者,忠诚也,没有二心的意思;“信”者,守信也,绝对的言行一致。“忠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孔子学说的核心之一,《论语》记载,孔子多次表示“主忠信”,曾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而不信,不知其可”,并主张“言忠信,行忠信,行笃敬。”“子以回教:文、行、忠、信”,“主忠信,毋友不知已者,过则立惮改。”
孔子学说被后人袭承和发展,形成“儒家学说”,“诚信”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儒家学说”最后形成的十大做人标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按理说中国有了“儒家学说”之范本,也有了奉信忠神关公之基础,那为什么国外还评说我们正走入“说谎是成功者的通行证,诚实是失败者的墓志铭”的荒诞时代。
我们首先看一下信用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的数据。椐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透露:中国每年因为逃避债务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为55亿元;制假造假造成的损失约2000亿元;“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财务费用为2000亿元;每年为失信埋单达6500亿元。
据此,我们对诚信的违反分析出以下几种表现:
一、故意违反。不少企业不具备诚信意识,不遵守诚信准则行事,为谋取自身短期利益而“以身示德”,合同欺诈、制造售假、偷税漏税等行为愈演愈烈,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违背了诚信原则。
二、部分企业自身比较重视诚信,然而容忍其它企业的失信,也事出有因。这里有社会缺乏对失信的惩罚制度,另一方面,诚信企业维护诚信所耗成本确实太高。
三、组织诚信与个人诚信的冲突,在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充分,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处于失范的状态,利益失衡,在企业与经营者、企业与职工、经营者与职工、企业与国家、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之间均存在不平衡,为谋自身利益,背弃诚信、损害他人、危害经济秩序、道德底线丧失。而且这一表现突出的是,组织(含经济组织,即企业)诚信往往会与个人诚信发生冲突,而受害的往往又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中国已步入全球化经济,面对日新月异的激励竞争,不可能背弃诚信迈入世界之强。那么,必须要走出失信的泥陷,而这一出路又在哪里呢?
中国经济学家赵晓先生颇有感触地说:“中国人大多只知道《国富论》,却不知道《道德情操论》,这绝对是中国经济学启蒙的一个大失误。”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里这样写道:“诚实、守信、公平以及公共道德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必须拥有。”这一学说说明了什么?说到道德水准及其道德理论与实操,中国已有上千年,绝不比西方落后,但我们的经济发展在向前却道德落后,这就是本文的论述:中国要重树诚信,就不能让失信有生长之土壤。诚信使美国的穷人可以与富人同样快乐地活着;诚信使温州人的经济蒸蒸日上,誉满神州。湖南今年爆出西瓜被注入“红墨水”,盛夏之际西瓜市空前萧条,殃及的却是瓜农和商贩。这是市场的惩罚,我所要讲的是,中国对造假的打击远远还不够,这就让造假者永远为了利益还在造假,而为之付出代价的是别人。
股市某上市企业涉嫌造假,股民投诉、媒介报导、公众指责、证监会查处,而结果让人难以持信:造假企业的处罚只有区区二十万,而可以肯定,该企业在造假中获利至少上千万。还有衡南农行造假,事过几年,任由你受害者向天苦诉、任由你媒体频频曝光揭幕、任由社会公众指责谩骂、任由网络成百上千的事例陈列、任由每天上百万千万人游览,主事者一句“司空见惯”、为了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所谓“主流”,便可毫发无损,难道我们社会都在容忍这种失信?失信能获暴利,失信造假不受伤害,而维护诚信的人却要为讨诚信而付出高昂成本,难道中国有一个让造假失信茁壮成长的土壤?
针对中国企业背弃诚信,不少人忧心如焚,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盛光祖提议:首先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其次,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后是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治制度。
可以设想:如果整个社会和所有公众清醒认识失信是毒廨的话,我们的社会就向前迈了一步;如果政府制定相关信用监管和惩治制度,让失信者付出巨昂成本和惨痛教训,那么,造假失信就没有这片生长的天空和土壤。由此,我们才会真正感到中国的诚信有了春天。
-全文完-
▷ 进入漂泊诗人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