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克楠诗歌,从晦涩走通透历程扫描
王克楠对诗歌的执着,对于我来说还真是一个谜,我不清楚一个在散文写作上已经获得一定成就的散文家,为什么又开始在诗歌创作中跋涉呢?是散文写不下去了吗?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当我读到他在年底写的《我为什么写诗歌》一文后,才明白了他投入诗歌创作的理由,由不理解到理解,由表面理解逐渐抵达深层理解。对于王克楠来说,诗歌已经化为一种气质。是啊,他从在内蒙古的桦树林,还是一个16岁孩子的时候,一首《彼岸》就显示了他的写诗天赋。对他来说,诗歌是早慧,而不是晚成。他当过工人,做工之后对俄罗斯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诗歌一往情深,但是后来他的诗歌处于长时间失语状态……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为诗歌做着知识、见解、情感等多方面的准备。直至到2007年7月,他似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从此就沉浸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我对王克楠诗歌的解读,是从2007下半年开始的。先是读到他的“又好又善”的诗歌主张,但是当我读到他的《在云彩上放羊》、《桥》、《蓝月亮》等时,感觉这些诗歌虽然是唯美的,也足以证明那些主张,但还是感到了青涩,缺乏力度;有些诗文还有煽情的倾向,而现代诗歌最忌讳的就是煽情。因此,也不免为他的诗歌生命捏一把汗。好在王克楠的诗歌创作是自觉的,他及时发现自己的唯美中存在乏力,并且注意及时修正。在《做一条快乐的鱼》、《太阳,你好》、《诗经里的女子》等诗文里,我读出了他已经做到了从表象到本质开掘的努力。
统揽王克楠2008年下半年诗歌,整体印象是他已经从晦涩走向通透,越过了自障,这是一个不容易的综合提升,一次质的飞跃,证明他已经走进了现代诗歌“窄门”。在我看来,诗歌的晦涩说明作者对现代诗还没有成熟把握好,从“表达趋向”到表达技巧都还不到火候,再就是对于古典诗歌、近代白话诗歌和现代诗歌之间的区别还不甚清晰(许多作者写了一辈子诗歌,便都稀里糊涂地写,从没有分析过),而王克楠很清醒自己的诗缘与诗源,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知道自己与业已成名、成气候的诗人之间的差别。他不追星,但也不盲目否定,而是踏踏实实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不足。在他的2008年下半年诗歌里,《在秋天奔跑》、《属于一个人的涅槃》、《故事解读》,给我有一种视觉的冲力,让我感到有飞跃的信号。“秋天是我难于捉摸的伤口”的开篇,如清晨的阳光,携引着大地的万物在奔跑。我读到了他的诗歌开始通透的那种感觉,感觉他的诗歌已从混沌中开了一个缝,开始真正进入了诗歌宫殿。我相信我的这一感觉并非只是我一个人的,常常关注他诗歌创作的师友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诗人韩作荣说,诗的第一句是上帝给的。好诗离不开神来之笔,这组诗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写得比以前通透了,跳出了既定思维,感觉就出来了。”鲁荒的评语很剔透。是啊!诗人能超越自己的自障,通透诗文就是最大最难的进步了。
王克楠在《诗歌六首》中——“那些残破的声音,在身体里/再次响起,我高举自己的脐带/走在古老的街道,青石粼粼/那座沉睡的屋子,难道真的是/我前世的妻子?”不难读出其中确确实实强化了通透的趋势。巨大的思维跨度很容易写成晦涩,但是他表达的极为清澈。“在清晨,鸟儿还睡在它的世界/虫子的在地底准备萧声/黑紫的青鱼准备翻身/声音在喉咙,像是子弹/飞快地破镗而//”这样流畅的表达在他的诗歌里比比皆是。
他有的诗歌大多以情领路,便有的则是用“智知”抵达的,他的《博物馆》就具有鲜明的“智知”抵达特点。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解读一个博物馆——“裹在一个大房子里,被时间蛰疼/风的怪兽喘息,人很安详”,但博物馆却不是一般的博物馆,而是文化的符号。凡是文化,必然有腐朽的和新生的,有合理的也有堕落的。王克楠的《博物馆》就有其中的变形(重要的表现艺术)——“为了一种信念,我保持耕种的姿势/回合祖先,听他们种植、喝酒和做爱/那些古老的词汇,以特殊的魅力流传”,最后回到了平和——“面对春天无语,把自己放在展台上/看着光阴一寸寸地缩短//”他还有诗歌出色地描写了火车的动感——“跟着火车走,火车沉淀在水里/回头看看火车,火车悠然不见”,让人充分相信,他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内保护自己的诗歌感觉,写出质感落差很大的诗歌。
王克楠的《秘密飞翔》一诗,是他近阶段的代表作。《秘密飞翔》表达了“现实世界”对于个体生命的压榨和异化。《北京和北京的幸福》、《第三层:华丽的空间》是他以诗歌形式对认识世界的一种深入的思考——“住在一个院子里,守着干枯的树/它们从去年已不会结果,枝叶茂盛/维护着树的尊严,年轻的鸟儿纷纷离去/我守着树木,像一尊青铜乌鸦”,他把个人对于北京的文化思索引进了诗歌。王克楠作为男性诗人,对女性是一个保护主义者,他充分地认知女性对于人类的贡献,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可以托身的匣子,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第三层,华丽的空间,一个女人/梦想开始泛滥,激情和财富的发源地/一一拓展,像是长征成就一个国家”,蕴含着对现代女性命运的自自觉思索。
诗歌的力量来自于对矛盾的正视和对于痛苦的承认。能够看出来,王克楠是有意识地在把握“又好又善”的尺度,自觉地把笔触深入到广义痛苦的层面,不难读出他的《一个人的圣诞节》已达到一个顶点。我在“今夜,我听到上帝的哭泣/我无所不能的神啊/你无法阻止人类的退化/暗淡的眼睛,已经看不到彼此的容颜”……“亲爱的,今晚,躺在卡夫卡的眼睛里/蓝色的眼睛,充满了忧伤和期待/被太阳暴晒的岁月,已经匆匆腐烂/那些虚狂的呐喊,鲜血浸泡的理想/冲动和冲动以后的可悲,无序”的诗文语境里感到,有一种借助卡夫卡神经质似的痛觉,包藏着对自身生命的感知。比如白与蓝,是我们向往的那个自己;而红与黑呢,却是我们无法不去正视的命运。作为鉴赏读评者,我能感觉作者交织在这两首诗里的某种苦痛与挣扎,有想要逃逸的,有想要投赴的,有想要穿透的,但是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不舍依旧。
《桑,你的世界多么遥远》一诗,是王克楠把诗歌创作扫描范围从国内扩展到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个标示,他以诗与哲人对话,与异国景物对话,与外国文化对话;他以敏感的心灵超越时空,用“存在”来体验别人体验不到的物象与事件。《桑,你的世界多么遥远》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乔治?桑的法国女诗人、小说家的。从“也许是洪水把美洲淹没/也许是上帝把种子播洒/也许是光线爬上了窗台/也许是高楼即将坍塌/桑,你的世界多么遥远/你的气息已经高高悬挂”诗文看出,作者已经打开了“国外窗口”。于是,他就顺着这扇已经打开的窗口,写出了系列作品,《依偎维也纳》和《巴黎的咖啡馆》就是这一状态中的系列作品。诗歌里不仅有瑰丽的描写,也有触及灵魂的哲学思辨——“维也纳,生灵的舞蹈如此华丽诗歌成为城市的粮食,灯光/穿越海洋照到中国,北方的小城/一个男孩开始跋涉”,“维也纳,维也纳/也许我的身体不够强壮/也许我的声音不够优美/我是你的尘土,在苍天之下/完成对你的终生的仰望//”这样的诗歌,不是单一地对异国景象的外在描写,而是通过引进“真理”等抽象的理念,和“金钱”、“粮”、“向日葵”等物象征鲜明的意象,对于异国的文化保持理性的状态。这一组以外国为对象的诗歌,显得自然而贴切,抒情而沉静,在诗里把理想进化成家常话的叙述——“我们勤劳的手啊,我们的触须/行走到一半肯定破碎,江河/在身躯四处泛滥,波涛滚滚/顺游而下,也许可以看到房间/看到那些梦寐以求的事物/艾鲡娅,鲜果一般美丽起来/不美丽的是我,是我的皮肤//”可以说,这一系列的诗歌作品梦幻鲜丽,涉及面广,风格多样,读后,使人看到作者是在用诗歌向世界敞开他的胸怀。
在我的诗歌鉴赏理念里,诗歌常常因晦涩而幼稚,因通透而成熟。在王克楠的诗歌艺术逐渐成熟的过程中,2008年下半年起,他对自己年轻时代经过的一些事件进行了“有计划地清算”,《1985年的奔跑》就是其中之一。在《1985年的奔跑》里,他以几乎纪实的笔法,记录了1985年那个时代为背景下的邯郸——“一个男孩沿着307国道/迅速迁徙,幼小的翅膀上/粘满杂碎的草叶,一个城市/一个荒凉和单调的国度/一个缺乏普希金和草原的王国/拥抱着洪水和苍白的死尸//”诗歌《激情三部曲》是按照他自己的按语,是“记录年轻时代的爱情”的诗歌,因为涉及到爱情,这一组长诗要比《1985年的奔跑》还精致,还细腻。
王克楠在诗歌里执著地摸索多种表达,有的读者说他的诗歌“细腻,想象力丰富得令人震惊”,其实,他的想象力是经过审美的提炼和诗歌文本结构消化的。换一句说,看似随意的,其实并不随意,而是有规律的。他的诗文风格多样化直接在《男人,冲进时间的帷幕》和《王者》中显示了出来,《王者》中到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许许多多的“不可知”,很大气,有舍我其谁的气概。而在《男人,冲进时间的帷幕》里——“无论大地变成什么颜色/我飘忽的姿态不变”,“我从河的彼岸游来,靠近你/靠近白色的岩石,花开无语”,则阳刚之气十足,具有很大的意象跨度。“幸福是一根棍子/只一下,人就死了”看似大白话的句子,细细地嚼,却是有深的意味。就在他的爱情诗里——“如果你想赶路,真想把腿脚交给你/如果你想做工,真的想把手臂交给你/如果你想写作,就割下我的头颅吧/我,一无所有,只有一把匕首,/蘸着2200年前那个坚持……”也有力量的展示。
在王克楠的诗歌里,能读到纯正的生活体验,能读到温情的场景,更能读到对高于生活之外的理想和精神世界的抒发和表达。《深呼吸》和《一切已经发生,那不是我的初衷》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深呼吸》——“我的神啊,我该用怎样的振幅/回应你的感动,那些微妙的响动/像一把椅子,泰然接着天空/每朵雪花的翩跹”是饱满的;《一切已经发生,那不是我的初衷》——“在过程和结果之间,那一切/并不是初衷,上帝说/我也开始说话,一切已经发生/那也不是我的初衷”是睿智的。虽然常有“诗歌是年轻人的”的之说,其实那仅是一般的现象,但我从王克楠诗的歌创作看到了另类的诠释,他确实在孜孜以求用自己的诗歌文本证明这样一个事实——诗歌不仅是年轻人的,诗歌是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拥有的,不管是中年人或是老年人,只要真正地热爱诗歌者都是可以写好的,而且还都可以将诗歌年轻化的。我认为最能显示王克楠诗歌年轻化的代表作就是他的爱情系列诗歌。是啊,爱情不是青年人的专利,中年人和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爱情。
王克楠的爱情诗歌即沉稳又明亮。他的以“给爱人”的系列诗歌——“爱一个人/是和另一个灵魂完成结合/即使抵达到生命的末尾/依然激情滚滚,奔流不息//”读之除了感动,更能感到他对爱情的思索。正是因为有——“爱人,我要在这个夜晚悄悄开放任凭遥远的灯光,丝线一般脆弱/星星瞬间就可以熄灭,那个夜晚/我们坐在月亮的光环,看着死亡/如此温情地漫卷而过,红色的围巾/成为你ru*房上的花朵,我沿着磁力线/迅速下坠,看着与生俱来的那扇门/悄悄掩上,一切结束了,阿门”这样理想化的爱情讴歌,对于现实世界铜臭“爱情”就是一种反拨。我无法确定这样对于爱情的感觉是不是中年人特有的,但用诗歌表达出爱的成熟,读之感到很温暖,也很温馨。这样的爱是博大的,不是个人一己之私的小爱;能将爱寄放于广博天地之间,就像是一棵茂盛的大树牢牢地生根于大地。如“爱你,就是让你放飞/飞到九重天外,回合宇宙外的事物/爱你,不是朝夕厮守/是在最寒冷的时候/用心感受大地深处的温暖/再把温暖传达给人类//”……
在这一时间段,王克楠还写了三首长诗,篇幅最长的是《致山东》。公平地说,用诗歌形式解读一个地域并非容易,但是他义无反顾地做了,读着——“山东,是一部老书 /许多无法破解的密码 /水啊,到达这里会凝固 /人啊,到达这里会僵化 /那里有怎样的磁力线啊 /穿越心肺相接的地方 /泰山岱宗,五岳之首 /云彩翻滚又能说明什么 /帝王将相一个个成为尘粒 /我是一个农人,用土地展开生活 /在山东,用诗歌建造一间茅屋 /等着彩色的风,吹到孔子的头顶 /传染石头,然后依靠着石头 /一生一世……”这样的诗句,感到了流畅,一个立体的山东就渐渐呈现了。我想,王克楠在写作过程中,也一定体会到了一种气贯长虹的大气与张扬,是非常感人的情感流动。《致大庆》也是一首长诗,激情与质朴并具,把“大庆”这个在特定时期的政治符号,还原为人性化的符号。王克楠通过自己的审美,“移情”致大庆,其中虚构了“我”这样一个建设者,在大庆建功立业后,为追求更加远大的理想而告别大庆。诗歌的成功来自于大爱的书写,没有爱作为底色,这首特殊题材的诗歌很难成功。他在——“女儿,大庆是一个家/姓氏不同有相同的血液/0型的鲜血意味着奉献/奉献就是幸福,有难处/去找找我那帮哥们弟兄/他们会帮你,教书的唐凯叔叔/会教你学英语,你将来有了儿子/要认他为终生的老师”这样的诗文里积极主动地营造语境,成全了这首好评如潮的长诗。诗人卡慕唯拉对《致大庆》的评论是——“对一座城市的缅怀,浓厚的感情是父亲那辈人的辛勤,让这块土地有了新面貌。”鲁荒的评价是——“回到人间的大庆,进入诗歌,就有了让人向往烟火气息了。”《爆炸中的宇宙》是王克楠想象力达到极致的代表作,也是他争取更大跨越的尝试。在 “有些温度已经冷却,有些信念已经羽化/宇宙高于上帝,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神灵/只是生活在地球以近的地方”,“无数微小的响动,以无声的姿态/包围,河流和山峦,在身边行走/刚硬,或者是缠绵,都是自然大方”这样的诗句里,为宇宙营造了一个新的“场”,表述了人格的越进。在宇宙,或许我们真的可以抛开“旧我”,赢得一个“新我”。
王克楠善于营造的语境,不是指传统诗歌里的那种“意境”,而是一种抵达通透的境域。如“盖一座80岁的房子/入住/岁月的沧桑,在房间里变小”,一下子让我进入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渐渐变小的遐想——有美妙的想象,有生活的思索,阅读感受空间很大。而这样感性而到位的诗句,在他近阶段的诗文里比比皆是。王克楠在没有不刻意制造警的意境下,总会有警句突然涌现,如“沉默,并不用在沉默中爆发”这样的句子,就有很大的潜在杀力。王克楠也是个感性又实在的诗人,有些诗句朴实又亲切,如“曾经的父亲母亲/曾经的儿子和女儿,我们仰着脸/花一般的好看”这样的表述,其实在展示一种生活的经验,展示一种生活的况味。是的,每个有亲情的人,脑子里都有这样的图画,只是被他并不华丽却用心字描述的诗语表达了出来。还有那些爱情的警句,如“因为爱,我们成为孩子/用脚丫丈量天空的宽度/在天空种植小麦,在五月/迎来一次丰收,亲爱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因为沉着,我们无所不能//”这样的诗文,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一种认知,因为有相应的认知,才有这样令人激动的诗语和诗意。
王克楠对于诗歌本体也充满了拓展意识,刚开始,他的诗歌基本是一句一行,后来用上了标点断开,两句一行和一句一行,最近突然出现了三句一行的,如《幸福丢失在门楣之后》《超越于时间之上的爱情》皆是三句一行的,“向着悬崖狂奔,闪亮,挺拔,傲视原野/学会古人,把房间建筑在云间,安置爱情/用扁担担着来世的生活,悠然自得/在锄头和镰刀之间,编织时间,鱼儿飞翔//”、“月亮下沉之时,阅读希望,把左手交给右手/无我,无雪,无花,无痛感/没有预言和语言后面的覆灭”,这样的三句一行的诗歌,是不是好还要看具体的语境和诗意,但是可以看出来他在尝试一种新的诗歌节奏,尝试如何使诗歌更短促更有力,如何增加诗歌内部的节奏感与韵律。这样的尝试不管成功或者失败,对于诗人个人,对于热爱诗歌的读者,都是相对有益的,尤其是表达了一个诗人绝不固步自封的写作态度。
……
诗是什么,诗在生活中的位置是什么?诗歌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我确实答不上来,即便是勉强而答,也只是表皮肤浅的,根本无法深入展开。我想,这绝不会仅是我的感觉。大多数读者大致与我差不离多少。而王克楠在他自己的“语录”里自有回答:“诗是生活中的粮食、蔬菜,还是心灵深处的灯塔,是提升感觉走到本质的力量。” 这样的回答虽然有些偏执,但我们也看出了一个诗热爱诗歌的程度体现在他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在许多人认为诗歌已经从我们身边远去的时候,我在网络文学这一平台里读到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作者文学底蕴差异很大,作者的身份也五花八门,工农商学兵都有,真是他们的诗歌汇成了当下现代诗的海洋,当然,有些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现代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如海洋宽广的氛围和气势,自然会有一部分卓越的水手,以凭自己的实力显示能耐,扬起诗情文才之帆,在诗歌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王克楠的诗歌魅力和创作精神,正是处于时时准备破浪“突围”状态,他在不断地突破自己,仅用一年时间的迎风破浪,终于超赶了别人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行驶过的行程,驶入了属于他自己的一片海域,诗的海域。
……有长处也是短处,有优点也会有缺点,人是这样,事物的发展是这样,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这样,凡是总是相对的,谁也不例外。我从王克楠这一年来的创作量来看,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之后,几乎天天有新诗出笼,这样大的写作量,肯定会影响作品深度的发展,期望王克楠在2009年里能保持良好的诗歌状态,但更要注意收敛自己,不要有一点感慨就忙着落笔,一定要有耐心“沉淀累积”,多注重质量重于速度,攀登更高的诗歌高峰。
-全文完-
▷ 进入峻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