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着急的文字摩曼

发表于-2009年02月19日 下午3:13评论-3条

听说烟雨网站上要搞一个活动,大概是围绕散文的,很冠冕堂皇,我比较敬重的一位编辑在我的一片回忆性的文字里写到了一个短信,希望我也参加一下。也是在酒后,竟有点欣慰,其实对文字性的东西,我从来都不把他太当一门学问来看,窃以为,文字和说话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只是表达的工具,我手写我口,我们所要做的努力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文字功夫的好坏只是表达自己想法准确度而已,越接近作者本意的自然是好文章,反过来就不是好东西。

听起来倒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被弄复杂了,产生了许多的文学类别,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在每一个大的类别之下又派生出许多小的类别,什么派,什么体、什么流等等,听起来就烦人,还正儿八经地把他们当作一门学问,让孩子分门别类地背呀、记。进而推上神坛。在考试地时候,必须要记住某一个派、某一个体、某一个流地所有相关知识,考试时考时代背景,有点像现在的粉丝一族,粉丝是干什么的,就是打听这个歌星和谁谈恋爱,是谁的私生子,长得多高,瘦了多少肉,在什么鬼地方注射了什么狗屁激素混个老不死,吹嘘自己永远年轻,可是我们记时代背景呢,几乎同样的命题,某某,什么地方的人,什么时候考得进士,什么时候做得官,做官做到什么位置,写了什么文章,最后什么时候见阎王,可笑的是,都知道小仲马是谁的私生子,却很难说出,这爷俩到底写出多少好小说,与现在的粉丝无异!

那容易产生一个误解,好像本人对传统的东西大为不敬,否,祖上的东西我们要汲取,人是什么,是传承,为什么我们比以前人过得好,活得滋润,就是因为以前人有很多好东西被我们吸取了,让我们少走弯路,问题是我们应该从祖上汲取什么,就文学而言,我们该学习什么,关心什么,文学的精髓是它的内涵,对读者的启迪,让读者受到好的感染,是洗刷心灵的,时髦的名词叫做饮一味心灵鸡汤。教科书上喜欢这样措辞,把文学的功能定性为思想性和人文性,思想性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教化,人文性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启迪。以前的文字对教化这一块强调的多一些,特别是当代的一些散文,上中学时学的那几篇散文,实在没有什么好的回忆,仅一片魏巍的《我的老师》写出了一些真情,像《荔枝密》、《茶花赋》那样的文字,不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纯粹有捉弄人的迹象,在国家那么困难,人民生活如此艰难时,他老人家还有那样的精气神,真是让我惊讶,他老人家的悲悯之心不知哪儿去了,没有一颗悲悯的心,很难想象能写出好文章,倒是培养了一批当代八股文的写手,在愚弄别人之后,又让这些被愚弄的人继续愚弄其他的人,可谓薪火相传,现在好了许多,出现了不少性灵文字,在如同山间流水的文字之后,合上书,能引起一段沉思和回味,也听说老杨的文章选得不多了,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回到起初的话题,作家是依赖作品的,作家本人一点都不重要,什么地的人,多大年纪与作品是无关的,有很多作家一生没写过多少文章,但实在不影响他们流传千古,比如塞林格,除了《麦田的守望者》之外,好像没什么其他的,叶赛林的作品也不多,都算是大作家,人家作品好呀!反过来,有些人有事没事就写,甚至一天就能写出两三篇,动不动就吹嘘自己地产量,一年下来,写了多少多少字,有点像大跃进,我就不明白,几十万字能代表什么,什么都不能代表,充其量只能说明你喜欢写,勤快而已,可能还有一种急切地表达欲,而在急切地心态支配下,能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什么东西的确很难说。索性奉劝一句:不要急,不妨宁缺毋滥。

当然,也并不是觉得都像孟郊、贾岛似的。郊寒岛瘦,把人折腾的够呛,精雕细刻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东西,你真要让李白他老人家关在屋里不见得能写出绝世精品。因人而异的。可是有一个态度问题,孟郊、贾岛他们的做法至少是说明了在内心深处把文字当作神灵般的供着,呵护着,这种情况的存在,与大唐盛世空前也几乎是绝后的文化繁荣是不矛盾的。类似的例子还有书法史上的“一字千金”,都是说明了人们对文化的虔诚。现在显然要浮躁的多,都是提起笔一气呵成的,错别字都懒得修改,更别说逐字推敲,有推敲的功夫没准又写了一篇了。除非是天才,否则这样模式下出来的东西真的很难让人恭维。

我不知道,以往的作家实际收入怎样,是不是前面写完了接着就能混钱或者混个什么官做。但是按我的了解,以前的文人还是不错的,在社会上的地位还行,文学本本身的地位也还可以。洛阳纸贵,说的是左思的例子,绝大多数文人也是以诗歌呀,散文呀作为敲门砖而登堂入室的,境遇还不错,可人家都不急,据说左思就花了十来年写的赋。现在你要说你是玩文字的,没有人愿意和你贴的很近,大有异类的架势,没准还不正经,文人骚客吗,还能好起来!就是社会的边缘人,是异类。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不见得是件坏事,正好可以沉下心来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的不错就留下来,写不出来就搁笔,多自在,弄的再好,又不能当官发财,无非是招来一些或深或浅的评议,急什么呢?多少作家都是在死后才被人发现的,比如卡夫卡,如果没有朋友的违背承诺,世界文学史上就少了一位大师。人家也不是非常急切地想着出名或者是发财的,想的就是弄点好东西,结果历史给了他一个公正的待遇。

经常浏览各种文学网站,成堆的小说,成片的散文,成捆的作家。数量大的惊人,一派繁荣景象,可是仔细咀嚼,不外两种:一种是眼球文学,专挑吸引眼球的文字来写,然后点击率高居不下,满足看客(不想用读者一词)低级趣味而已;另一种就是有些文化味的东西,但是形式和内容几乎雷同,写一篇和一万篇没有什么区别。不仅是网络,知名的作家也是如此,余秋雨写了一本《文化苦旅》,真好!可后来的基本次了许多。有点像电视剧,第一部不错,于是乎有了续集,接二连三地拍,最后直到把第一部地油水榨干为止。比如什么微服私访,拍到后期估计比皇帝老子活得时间都长,让好好地一个皇帝在民间流传地面目全非。真该收手了,为什么不能另辟蹊径呢?没准还会柳暗花明呢?只不过成本高许多,而且还会有一定地风险罢了。

但是,写东西不存在这些问题的,摒弃功利地想法让自己什么损伤也没有呀,为什么不能弄点真实、善良地乃至美好的东西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摩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写文章是随心所欲的事情,
而不是强求自己。
著名作家能写出惊世的作品,
是有亲身感悟才写出来了。
字出于心,是会让人有感觉的。

文章评论共[3]个
文清-评论

感谢您对散文版面的支持,您的文章写的是心声。at:2009年02月19日 晚上8:07

雾里丁香-评论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文字着急了怕也难达原意。当然,每个人写作有每个人自己的习惯,或者一气呵成,或者慢雕细琢,但需得凭本心。与作者同感。at:2009年02月20日 下午4:43

摩曼-回复言由心生,不在意弄不出好东西,辞不达意都是正常的,太在意了技术性的成分又重了一些,往往又偏离了写东西的本意,就这么回事,感谢赐教!问好! at:2009年02月20日 下午5:02